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
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院治疗的CWS的
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
结果 共12例患者,男性8例(66.67%),中位年龄为60岁。高脂血症9例(75.0%),高血压8例
(66.67%),糖尿病4例(33.33%),肿瘤病史3例(25.0%)。纯运动性卒中4例(33.33%),运动伴有构
音障碍者4例(33.33%),运动及感觉性障碍3例(25.00%),纯感觉障碍1例(8.33%)。影像学示豆纹
动脉供血区新发脑梗死6例(50%)。所有患者给予口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3例症状复发患者又
给予静脉溶栓和静脉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再出现症状发作,10例mRS评分为0
分,2例mRS评分分别为4分及3分。
结论 CWS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发作刻板,常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在本组病例中发现双重
抗血小板治疗有效,静脉溶栓效果不肯定。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4例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一家系4例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malformations,CM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一家系4例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CMs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查体、颅脑影像学、脑电图检查。结果 此家系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可能,呈家族性发病、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受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表现为“铁环”征是该病的重要特点,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序列提示结果更为敏感。结论 本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CMs病灶多发,MRI是诊断此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应用单纯小球囊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伴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小球囊(Gateway 1.5 mm×9.0 mm或2.0 mm×9.0 mm)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并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患者6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起病及进展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狭窄血管直径、狭窄病变的分型、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像及临床随访结果等.结果 6例患者发病后短时间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狭窄病变Mori分型A型4例,B型2例.狭窄病变术前残余管腔直径(0.15±0.05)mm,狭窄程度平均(93±3)%.采用小球囊亚满意扩张后,狭窄病变残余管腔直径(1.03±0.21)mm,残余狭窄程度平均(50±1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9、11.74,均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为穿支脑梗死事件,经康复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临床随访11~2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5例,mRS评分3分1例.结论 对于伴有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进展性卒中应积极进行干预,单纯小球囊亚满意扩张的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少,中短期疗效较好,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对1例药物难治性癫电患者应用深部电极脑电图(EEG)长程监测发现的发作间期高频振荡分布及与其它辅助检查、临床症状的一致性,结合手术后疗效,分析高频振荡对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定位价值.方法:记录患者自然安静睡眠高频振荡脑电活动5 min,对比围发作期症状、影像学资料、常规神经电生理资料,分析深部电极记录的高频振荡与其它资料的一致性,根据高频振荡进行手术后的临床效果评价,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9岁男性患者临床发作表现提示可能为右额病灶,PET-CT示右额中回低代谢,MRI表现为双海马萎缩,头皮EEG显示右额尖慢波,颅内电极高频振荡位于双颞叶内侧和右额,自然睡眠期左侧颞叶内侧最频发且波幅高(自动检测),深部电极EEG提示右额为起源灶(术后8h内癫(痫)持续状态,与惯常发作有异),主要参考发作间期高频振荡分布,进行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左侧颞叶内侧后,患者术后4个月仅留先兆,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在患者安静睡眠期记录颅内电极发作间期高频振荡5 min,可以显示患者的潜在致(痫)灶,帮助临床定位.  相似文献   
5.
患者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与医嘱相符合的程度Ⅲ。我院神经内科2007-2008年对使用微量泵的脑血管病患者随机进行了心理依从性调查,并针对性实施护理干预,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的发病机制及 临床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4例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发生CHS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4例CHS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43~77岁。2例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1例行CAS及椎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行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发生CHS症状时间 在术后1 h~3 d。症状为头痛3例,右侧肢体偏瘫1例,视物不清1例,意识障碍1例,头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脑实质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水肿1例。经降压、脱水等治 疗后,3例均恢复良好,1例死亡。 结论 脑动脉支架成形术后CHS是一种少见及严重的疾病,需提高认识,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药物治疗对无症状性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神经内科(120例)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80例)收治的无症状性单侧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00例(单侧狭窄率≥70%,对侧狭窄率30%),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中随机数生成器将患者随机分为支架+药物组及单纯药物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前)及随访1年后行头部MRI、头颈部CT灌注成像检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并通过CT灌注成像计算出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及相对达峰时间(r TTP),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脑灌注参数的变化,并对认知功能与脑灌注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最终纳入197例(1例患者死于肺癌,另2例患者电话失访),1年后复查头部MRI,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2)入院时及随访1年后Mo CA评分,单纯药物组分别为(22.2±3.4)、(22.2±3.4)分,支架+药物组分别为(22.0±3.3)、(24.9±2.8)分,随访1年,支架+药物组患者认知障碍改善程度高于单纯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760,P0.01)。(3)随访1年,支架+药物组与单纯药物组的r CBV及r CBF均无改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及随访1年后,单纯药物组r MTT分别为(1.25±0.11)、(1.27±0.14),支架+药物组r MTT分别为(1.27±0.16)、(1.08±0.07);单纯药物组r TTP分别为(1.35±0.23)、(1.36±0.24),支架+药物组r TTP分别为(1.35±0.20)、(1.07±0.04)。支架+药物组r MTT及r TTP的改善优于单纯药物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7.541及156.151,均P0.01)。(4)支架+药物组治疗前后Mo CA评分的改善与r MTT及r TTP存在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961及-0.735,均P0.01)。结论单侧无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减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联合药物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利于通过改善脑血流灌注而提高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A基因(EDNRA)多态性与散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在散发性颅内动脉瘤及对照组中,应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对EDNRA基因3个多态位点进行研究,分析上述多态位点基因型及等
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并分析其与颅内动脉瘤大小的关系。结果EDNRA基因的rs5335、rs6842241、rs6841581位点基
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Rs6841581 GG基因型频率分布与颅内动脉瘤大小有关,
EDNRA的其它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EDNRA基因rs6841581位点与颅内动
脉瘤的大小相关,提示EDNRA基因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及内皮素受体A型(EDNRA)基因与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aSAH共60例,详细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预后标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评分.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方法对EDNRA基因3个多态位点(rs5335、rs6842241、rs6841581位点)及eNOS基因2个多态位点(G-894T、T-786C位点)进行研究,分析上述多态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预后病例中的分布.结果 预后良好38例(63.3%),预后差者22例(36.7%).预后良好组与预后差组EDNRA与eNOS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本组病例中,eNOS及EDNR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aSAH的预后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患者及73例非脑梗死的对照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同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形态、数量、回声特征。结果:在总体人群中,不规则型斑块中血瘀证所占的百分比较非血瘀证增高(P0.05);在脑梗死患者中,血瘀证组颈动脉斑块不匀质、不规则率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人群血瘀证与颈动脉斑块形态呈正相关(P0.05)。脑梗死血瘀证与斑块数目、性质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数目存在正相关,且其斑块具有不稳定性。在发生脑梗死时,斑块数目增加,不稳定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