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评估双骨道四袢与单骨道双袢固定修复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 Ⅴ型脱位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关节镜下双骨道四袢与单骨道双袢固定修复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 Ⅴ型脱位的所有患者,其中入选82例手术患者,四袢双骨道组与双袢单骨道组各41例。术后2年内随访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患者恢复运动时间、恢复运动患者数量、Constant功能评分、Karlsson肩锁关节功能评分,并通过影像学观察评估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 结果术后2年内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四袢双骨道组患侧平均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与双袢单骨道组对比明显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袢单骨道组患者健侧平均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与患侧对比明显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四袢双骨道组患者健侧平均喙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间隙与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患肢疼痛均有明显减轻,术前与术后VA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袢双骨道组重返运动的时间较双袢单骨道组明显缩短,重返患者数目明显多于双袢单骨道组,且Constant功能评分、Karlsson肩锁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双袢单骨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袢双骨道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双袢单骨道组。 结论采用关节镜下双骨道四袢固定治疗Rockwood V型脱位,方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较双袢单骨道固定效果更佳,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 V型脱位损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 方法 解剖1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及8例新鲜冰冻成人髋关节标本,测量:(1)髋臼盂唇的宽度和厚度;(2)盂唇增加髋臼窝表面积;(3)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4)髋臼盂唇所增加髋臼窝的容积等指标, 并对髋臼盂唇进行HE、甲苯胺蓝、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 结果 髋臼盂唇为具有类软骨特性纤维环,最大宽度在时钟2:00位,为(7.37±2.72) mm,最大厚度在9:00位,为(6.25±1.60) mm;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为(5.30±0.83) mm,增加髋臼窝表面积为(4.98±0.94) cm2,增加髋臼窝的容积为(7.69±2.03) ml。髋臼盂唇的截面为三角形,关节囊侧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基底侧附着于骨性髋臼上,关节面侧与髋臼软骨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相连。 结论 髋臼盂唇为覆盖在骨性髋臼缘上的纤维组织环,具有一定的类软骨特性,主要起到稳定髋关节的作用。髋臼盂唇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关节面侧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是髋臼盂唇损伤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3.
背景:类固醇具有强大的抗炎、止吐及镇痛作用而被广泛用于围术期镇痛,有研究表明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周围注射含类固醇的鸡尾酒镇痛疗法可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减少相关并发症,但也有研究认为类固醇可增加术后感染、髌腱断裂等风险。因此膝关节周围注射含类固醇鸡尾酒疗法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膝关节置换后运用含类固醇鸡尾酒疗法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数据库2019年4月前的文献,收集所有膝关节置换后局部运用类固醇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分别单独使用Cochrane 5.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方法学偏倚进行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820例患者;②Meta分析显示:类固醇组术后第1天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MD=-1.52,95%CI(-2.94,-0.10),P=0.04],术后第1,2,3,4,5天的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MD=11.57,95%CI(9.85,13.30),P<0.000 01;MD=9.03,95%CI(6.67,11.38),P<0.000 01:MD=5.73,95%CI(0.85,10.60),P=0.02:MD=5.53,95%CI(0.68.10.38),P=0.03;MD=5.90.95%CI(0.87.10.93),P=0.02],吗啡使用量少于对照组[MD=-7.94,95%CI(-14.35,-1.53),P=0.02],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MD=-0.98,95%CI(-1.25,-0.71),P<0.000 01],直腿抬高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MD=0.65,95%CI(-0.86,0.44),P<0.000 01],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WMD=-4.82,95%CI(7.41,2.23),P=0.000 3];两组膝关节K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③结果表明,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周围运用含类固醇的鸡尾酒疗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与锁骨外端切除治疗严重肩关节退行性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本组收治的5例严重肩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肩峰分型Neer分度:Ⅱ度1例,Ⅲ度4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及MRA检查。5例均行前肩峰成形术与锁骨远端部分切除术。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平均2年,UCLA评分术前为(15.88±4.6)分,术后为(34.91±2.4)分,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4例,良1例。所有患者疼痛均有效缓解,对手术效果满意。但1例较年轻患者(49岁)主述干重活时上举无力。结论关节镜下肩峰成形与锁骨外端切除是治疗肩关节严重退变的有效方法,由于其切除了发生肩袖损伤的的肩峰骨刺与导致严重疼痛的肩锁关节,术后效果良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解剖研究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的等长性。方法: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期间,共解剖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成年膝关节标本25具。分别在传统意义股骨过顶位等长点(A点)、前交叉韧带股骨足迹中心点(B点)、前交叉韧带前内束(AMB)股骨中心点(C点)以及前交叉韧带后外束(PLB)股骨中心点(D点)测试等长。每个测试点分别钻制直径2.4 mm骨道,用爱惜帮#2号缝线穿入,并于股骨外侧穿出,分别标记。胫骨侧于前交叉韧带(ACL)足迹中心钻制3 mm骨道,并将股骨侧的所有缝线穿入,并将股骨侧钳夹固定。测试各个点在膝关节屈曲0~135°分别用游标卡尺在胫骨外侧测量各个测试缝线移动的最大距离。如果移动距离≤2 mm者,为绝对等长;距离改变绝对值差值在2~3 mm者,为相对等长;距离改变绝对值差值3 mm者,为不等长。记录每个标本的四个测试点的位移。结果:(1)膝关节在屈伸活动中,23个膝关节标本能找到1个绝对等长点。(2)在0~135°屈曲活动中,A点:绝对等长者17例,相对等长者6例,不等长2例;B点:绝对等长者6例,相对等长者7例,不等长12例;C点:绝对等长者14例,相对等长者5例,不等长6例;D点:绝对等长者1例,相对等长6例,不等长18例。A点与C点比较:绝对+相对等长以及绝对等长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点与B点:绝对等长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点与B点以及A与D点绝对等长以及不等长数量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L足迹中心点、AMB、PLB中心点,以及过顶位均有不同比例的标本存在等长性,因此等长点存在不确定性。但是,过顶位等长性最佳;AMB中心点与过顶点的等长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笔者认为临床解剖AMB单束重建ACL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自体半腱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12在踝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下分别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68例。半腱肌腱组35例,异体肌腱组3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IKDC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结果 68例均获得13~38(22.7±5.2)个月随访。半腱肌腱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异体肌腱组,但在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方面优于异体肌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IKDC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临床中可根据患肢膝关节健康状况、运动期望值及经济承受能力综合分析,个体化选择移植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移植物组织学表现特点,总结ACL移植物组织学转归规律。方法以2017年3月—12月应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单束重建ACL术后4年以上、因移除胫骨端内固定物行二次关节镜探查,并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关节镜下对移植物滑膜及血管覆盖、移植物张力、移植物容量及纤维再撕裂情况评分,将患者分为塑形良好组(good remodeling group,GRG),总分为4~6分;塑形不良组(poor remodeling group,PRG),总分为1~3分。镜下取移植物体部中央标本,分别行光镜观察(细胞形态、血管分布)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合成代谢、胶原纤维分布)并评分。以同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且年龄60岁患者的正常ACL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共18例二次关节镜探查患者纳入研究,关节镜下移植物评分为2~6分,平均4.7分;其中GRG组11例、PRG组7例。对照组9例。光镜下观察示,PRG组血管分布及细胞形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GRG组(P0.05);GRG组与对照组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示,PRG组胶原纤维分布评分较对照组及GRG组明显降低,但细胞合成代谢评分明显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RG组细胞合成代谢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胶原纤维分布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L重建术后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物塑形稳定期,关节镜下评估为塑形良好的移植物在光镜下其组织学结构更接近于正常ACL,但其超微结构特点与正常ACL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300例陈旧性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重建ACL,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利用RigidFix /Endobutton和Intrafix/可吸收挤压钉+门形钉系统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按照Lysholm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主观评估;按照Lachman试验、PST试验和KNEELAX3检查进行客观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10~48个月,平均24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评分平均(50.2±6.4)分,术后最终评分平均(93.3±3.5)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为90.00%;KNEELAX3测量结果:术前差别为5~15 mm,平均(9.85±1.4)mm,术后最终测量为0~5 mm,平均(1.46±1.3)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ACL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后外侧束(PLB)在股骨足迹的解剖变异范围、参考标记和关节镜下定位方法。方法:采用30侧人膝关节标本,解剖ACL的PLB在股骨髁间窝外侧壁(Lateral Intercondylar Wall,LIW)的足迹。观察髁间窝外侧壁的形态、住院医师脊(Resident Ridge)与ACL足迹关系、测量ACL长轴与股骨干夹角(AA)、PLB中心距离髁间窝外侧壁下缘软骨的垂直高度(PD)。采用数字影像学方法对足迹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住院医师脊为ACL足迹的上界(屈膝90°),紧靠住院医师脊下方为ACL纤维最集中的部位。(2)AA=18.7±15.25°,范围在-18°与56°之间;PD=7.02±1.47mm,范围在11 mm与3.75 mm之间,二者组数据离散程度均较大。(3)髁间窝外侧壁有2种类型,梯形8侧,三角形22侧,两种髁ACL的AA、PD均有明显差异(P=0.00)。结论:(1)AA、PD因人而异,数值差异较大,必须在术中测量进行个体化PLB定位。(2)虽然由于个体化的解剖变异,关节镜下难以采用通用的指引,但新鲜损伤,可根据明确的残端足迹术中定位;陈旧损伤住院医师脊可见时,PLB中心位置可参考在住院医师脊下方、前内束骨道前方予以定位;另外,3D-CT显示的髁间窝外侧壁形态也可以作为参考,梯形者PLB中心点较高、AA角较平,三角形者PLB中心点较低、AA角较倾斜。(3)如陈旧损伤住院医师脊无法辨认,难以明确PLB高度和AA角,建议进行双束个体化原位解剖重建时需谨慎。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关节镜下修复治疗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应用较多的主要有RapidLoc与FasTFix半月板缝合系统。 目的:比较RapidLoc与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修复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1/2008-04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运动医学科完成。 对象:选择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患者40例,年龄19~36岁,男29例,女21例,随机分2组,每组20例。 方法:在膝关节镜下分别采用RapidLoc与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修复损伤的内侧半月板后角,修复后采用个体化康复计划。 主要观察指标:① RapidLoc组与FastFix组修复效果,判断标准包括:关节疼痛交锁、肿胀、关节间隙压痛、McMurray试验。②两组临床愈合率。③并发症。 结果:各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14个月。根据临床标准3例失败(RapidLoc2例,FastFix1例)。临床愈合率RapidLoc为90%;FasTFix为9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修复中血管、神经、肌腱损伤,修复后FastFix组1例感染。 结论:RapidLoc与FasTFix系统虽然固定方式与初始张力不同,但只要修复过程中仔细、修复后康复个性化,半月板修复后均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愈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