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以华支睾吸虫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CsCp)为ELISA包被抗原检测流行人群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与成虫粗抗原比较,评价其用于华支睾吸虫病血清学调查的价值. 方法 以佛山市南海区的1个行政村为调查点,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粪便华支睾吸虫虫卵.同时采集血清,分别以rCsCP与成虫粗抗原(CsCAA)的ELISA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对粪检及两种抗原的ELISA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接受血清检测的97人中,华支睾吸虫虫卵阳性率60.8%,CsCAA-ELISA阳性率75.3%,rCsCP-ELISA阳性率76.3%,特异性抗体阳性率高于虫卵阳性率(P<0.05),不同抗原ELIS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CAA-ELISA、rCsCP- ELISA结果与粪检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56.7%和55.7%,两种抗原ELISA结果的符合率为82.5%.59例粪检阳性者CsCAA-ELISA和rCsCP-ELISA阳性率均为76.3%,38例粪检阴性者CsCAA-ELISA和rCsCP-ELISA阳性率分别为73.7%和76.3%. 结论 以rCsCP为包被抗原,用ELISA检测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人群血清特异性IgG抗体与使用CsCAA的检测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率,但同样不能区分现症与既往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评价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通过发热病人血检和疟疾病人个案调查,使用回归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广东参加疟疾联防的6个地级市16年共发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32233例,其中归属广东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2401例;归属海南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1224例;归属广西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4253例;归属其它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4355例。32233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中,输入性恶性疟有47例,其余32186例为间日疟。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共有病例7183例,血检阳性率为2.75%: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员共有病例25050例,血检阳性率为2.19%;两者血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种职业的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野外作业与室内作业人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2007年广东省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通过连续16年的疟疾联防,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得到控制,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广东省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3.
2004-2009年广东省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4-2009年广东省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今后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广东省血吸虫病巩固监测方案,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对全省2004-2009年的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9年全省共查螺927.45 hm2,未查获活螺。复查历史病人2 679人,未发现慢性或晚期病例。低年龄组(中、小学生)监测12 345人,血清抗体阳性者287人,未查到血吸虫病人。检查流动人口28 766人,抗体阳性者417人,查获慢性血吸虫病人52例,其中虫卵阳性者6例。各地报告诊断病例281例,其中急性感染4例,(2004年1例,2005年3例),均属输入性病例。检查耕牛9 064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目前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今后要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历史上是我国疟疾流行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20世纪50年代调查,全省51.83%人口居住高疟区和中疟区,居民带虫率为14.83%。经过几十年综合防治,1972年广东省大陆地区消灭了恶性疟。2010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省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2010—2015年全省共完成了疟疾防治人员培训86 071人次,其中培训临床医生325 545人次,检验人员31 776人次;县级和乡镇级疟防人员、临床医生、镜检人员及乡村医生接受疟疾诊治培训及镜检知识培训的比例均达到95%以上。2010—2015年7月31日,全省共报告疟疾病例共773例,全为输入性。其中恶性疟478例、间日疟206例、卵形疟21例、三日疟4例、诺氏疟原虫1例、混合2例,未分型61例。死亡疟疾病例共5例。5年来全省利用各种方式开展疟疾健康教育,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9 557 693份,有效地提高了全省人民的疟防意识,真正做到了"消除疟疾,全民参与"。全省取得的成绩主要有:2010—2015年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确诊率达到100%;疟疾病例诊断后24 h内报告率达到100%;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达到100%;报告疟疾病例中3 d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比例达到100%;报告疟疾病例中7 d内开展疫点处置的比例达到100%。  相似文献   
5.
根据编码恶性疟原虫(P.f)红细胞结合抗原(EBA-175)的部分DNA片段和间日疟原虫(P.v.)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特异性引物各一对并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标本。扩增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分析,可见在P.f.样本中扩增出特异的492bp大小的DNA片段,P.v.样本中扩增出特异的714bp大小的DNA片段。而在健康人血的白细胞、伯氏疟原虫样本和食触猴疟原虫样本中均不能扩增出以上片段。其结果与镜检符合率分别达95%和93.3%以上,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特异、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班氏丝虫病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班氏丝虫Ssp I重复序列,合成班氏丝虫特异性引物一对;运用PCR技术检测血液中的班氏丝虫微丝蚴和蚊体内幼丝虫,并将此技术应用于原班氏丝虫流行区的疾病监测。结果:该方法可检出100μl阳性血样中的1条班氏丝虫微丝蚴;50只致倦库蚊中含有一只仅感染1条班氏幼丝虫阳性蚊亦能准确检出。马来丝虫等其它寄生虫样本的PCR结果均为阴性。用该方法检测广东省班氏丝虫监测点540份血液样本和14708只致倦库蚊样本,所有样本均为阴性。结论:该PCR反应系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作为一种新的班氏丝虫病监测方法在现场中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广东省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方法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广东省的东南西北中5个县(市)各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连续两年以Kato-Katz法检查肠道蠕虫卵,12周岁以下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结果 2008年监测4 794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1.06%,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1.34%、3.84%和2.15%,儿童蛲虫感染率为28.74%;2009年监测4 436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7.89%,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88%、2.14%和1.74%;儿童蛲虫感染率为24.80%。高州市两年感染率均最高,兴宁市感染率最低,其中高州和陆丰两地两年感染率均高于平均感染率。两年不同地区间感染率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008年χ2=292.99,P〈0.001;2009年χ2=292.99,P〈0.001),每年各地区间进行两两比较,除2009年始兴与陆丰外(P〉0.05),其它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同一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前后两年总感染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蛲虫各地区前后两年感染率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广东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较大,儿童蛲虫感染率仍较高,今后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1年广东省疟疾流行特点,为本省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疟疾96例,其中间日疟40例,输入性恶性疟36例,未分型2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92/10万,死亡2例。全省17个市的34个县(市、区)报告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深圳和广州,共报告57例,占全省病例的59.38%。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11月73例,占全年病例的76. 04%。男女性别比为5.86∶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50岁,年龄最小1岁,最大65岁。发病以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农民、家务及待业为主,共68例,占病例总数的70.83%。2011年广东省128例疟疾病例(96例本省籍和32例外省籍)主要输入来源为非洲和亚洲,分别为77例和30例,占总发病数的60.16%和23.44%。输入病例最多的为尼日利亚36例,其次为安哥拉19例,再次为缅甸11例。结论 2011年广东省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输入性恶性疟增加,应加强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9.
自从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创立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之后,现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寄生虫的生物学、诊断学和免疫治疗学的研究[1-2]。为开展对间日疟原虫的免疫诊断,我们应用该技术,制备了抗间日疟原虫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分析。1材料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高州市部分儿童连续3次检测蛲虫卵的结果,探讨增加检测次数对蛲虫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5个乡镇中1~2所幼儿园或1所学校作为调查点。用透明胶纸肛拭法,连续3d,每天采样1次并镜检蛲虫卵,计算每次蛲虫卵阳检率(2次、3次检测计算累计,重复者只计1次)。结果 完成连续3次采样检测共818人,检测1次、2次和3次的蛲虫卵阳检率分别为37.3%、47.7%和55.0%,检出率随检测次数增加而升高;连续检测3次的阳检率高于检测2次或1次;西部片区检出率最高(68.3%),中部最低(46.6%)。结论 蛲虫感染检测中,增加检测次数可减少影响蛲虫卵检出的因素,提高阳性检出率。高州市儿童蛲虫感染率仍较高,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