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变化,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62例COPD稳定期患者、4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VEGF的表达,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0,2,24h的凋亡率。结果 COPD稳定期患者体内血清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核细胞体外培养2,24 h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VEGF的表达与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凋亡呈负相关(P0.05)。结论 VEGF在COPD患者细胞凋亡中扮演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细胞死亡是机体组成发育及其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死亡后能够迅速被邻近细胞或巨噬细胞识别吞噬及消化.死细胞自身或细胞死亡时释放的物质有利于死亡细胞的清除及免疫学转归.研究发现凋亡细胞主要通过释放dRPS19、LPC、EMAPⅡ、TSP-1、核苷酸、FKN等趋化信号分子招来吞噬细胞,启动清除过程;坏死细胞则主要通过危险信...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不仅表现外周血及骨髓的异常,而且存在酶学的异常表达[1]。本文通过测定AL患者化疗前、化疗后完全缓解(CR)、未缓解(NR)、治疗后复发(RC)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变化,探讨其在AL病程进展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域蛋白-1(Tim-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浓度,比较不同基因型间Tim-1蛋白的浓度,及其基因第4外显子插入/缺失多态性,分析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Tim-1蛋白在血清中的浓度;PCR反应检测TIM-1的第4外显子插入与缺失多态性,计算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Tim-1蛋白的浓度分别是:(263.083±276.953)和(58.527±92.424)pg/ml,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E患者TIM-1的第4外显子缺失/缺失纯合子与缺失/插入杂合子的Tim-1蛋白的浓度分别为(307.360±284.079)和(191.750±256.708)pg/ml,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健康对照组TIM-1的第4外显子缺失/缺失纯合子与缺失/插入杂合子的Tim-1蛋白的浓度分别为(70.295±109.917)和(40.468±41.739)pg/ml,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TIM-1的第4外显子缺失/缺失纯合子,缺失/插入杂合子,插入/插入纯合子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617,0.321,0.06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相应的基因型频率是0.652,0.326,0.022。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im-1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升高,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正相关。但是第4外显子插入与缺失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无相关性,该突变不改变Tim-1蛋白在血清中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的表达,并讨论RF与2003版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性评分(BVAS2003)量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7年3~9月确诊的76例AAV患者,全部研究对象于空腹抽取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IgM-RF,IgG-RF和IgA-RF的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分析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利用BVAS2003量表对所有AAV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36.8%的AAV患者血清中IgG-RF为阳性,且IgG-RF阳性患者CRP浓度较IgG-RF阴性患者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RF水平与BVAS2003分值呈正相关(r=0.26,P0.05)。结论 AAV患者血清IgGRF滴度与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提示IgG-RF水平可用于AAV疾病的活动度评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00例急性脑梗死(ACI)血清Lp(a)及CRP进行探讨,旨在为早期诊疗ACI提供参考依据和预后的初步评估。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00例(男65,女35)ACI患者来源于2010年1月~12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所有病例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所致。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一些辅助检查进行诊断,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鉴于脑脊液(CSF)对CNS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1],本文对20例化脓性脑膜炎,16例结核性脑膜炎,2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及28例健康对照者脑脊液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血浆内皮素(ET)浓度的变化与其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ABP患者、胆石症(GD)患者及健康人血浆E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BP患者血浆ET(80.75±13.35pg/L)明显高于GD(61.06±9.12pg/L)患者(P〈0.01),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浆ET(85.95±14.91pg/L)明显高于轻型急性胰腺炎(MAP)患者血浆ET(69.43±12.61pg/L),(P〈0.01)。结论血浆ET在ABP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测定ABP患者血浆ET水平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IL 17A、IL 23p19的表达,探讨IL 17、IL 23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模型,采用ELISA和RT PCR法检测小鼠感染后1、2、4、6、8及10周脾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 17A、IL 23p19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显示,感染小鼠IL 17A与IL 23p19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感染小鼠IL 17A蛋白表达水平于感染后1周迅速升高,之后持续下降,8周时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其mRNA表达也于感染后1周升高,第2周开始下降。而IL 23p19蛋白的表达水平于感染后1周升高,第2周到达高峰,第4周开始下降;其mRNA水平起先一直在正常范围波动,感染后4周开始升高,第6周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结论 IL 17和IL 23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体内协同表达,并于感染早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提示IL 17、IL 23参与了血吸虫感染极早期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应用SMART方法成功构建欧猬迭宫绦虫成虫全长cDNA文库,文库的重组率为95.5%,库容量为1.06×106;平均插入片段长度约为1.4kb。选取48个随机阳性克隆测序,去除450bp序列后获得36个有效表达序列标签(EST),平均长度为674bp,其中单基因簇(unigene)比例为58.3%(21/36);26条具有同源性序列的EST中15条有或可能有5′末端,全长性比率为57.7%(15/26)。文库质量良好,可用于大规模EST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