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经黏膜下隧道内镜的概述 1.经黏膜下隧道内镜的发展过程: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一种从消化道腔内到消化道腔外的微创手术方法,在此基础上Sumiyama等[1]率先报道了一种新的被称为黏膜安全瓣技术(mucosal flap safety valve technique)的手术方法,此方法为术者提供了新的器械通路,应用此技术,研究者成功地在离体动物的胃和食管黏膜下建立隧道,并通过隧道将内镜送入实验动物的腹腔和纵隔部位.其主要技术过程为:黏膜下注射并灌注高压CO2,应用球囊扩张器对黏膜注射点进行适当扩张,钝性分离黏膜下层,再对肌层和浆膜层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进行切开,形成隧道后通过隧道将手术器械送入腹腔或纵隔,手术完毕后关闭隧道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隧道技术(STER)在胃异位胰腺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胃镜疑诊为胃异位胰腺并强烈要求内镜切除的患者40例住院接受ESD或STER,切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胃异位胰腺25例,其中位于胃窦20例,胃底体交界3例,胃体2例;胰腺组织成团块状20例,散在分布状5例;25例中21例施行ESD术,4例行STER术,完整切除率88% (22/25),余3例剥离后有少许组织残留.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4%),予多枚钛铗止血成功无需另加手术,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术后随访1 ~3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能完整大块的切除病变组织,不仅能提供标本获得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同时起到微创治疗的作用,是胃异位胰腺有效且安全的诊治手段,内镜隧道剥离切除术可能为胃异位胰腺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PUMA在大蒜素诱导肠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蛋白印迹法检测在大肠癌LoVo细胞株中大蒜素对PUMA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结果大蒜素可以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并且诱导PUMA的表达,在PUMA的表达受抑制后,大蒜素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明显减弱。结论 PUMA在大蒜素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诱导PUMA表达可能是大蒜素抗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肠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结肠癌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经病理切片确诊的新发结肠癌病人作为病例,选择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以内,同期住院的非癌症病人作为对照,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低、职业为农民低发病有关;而吸烟史、饮酒史等则与结肠癌的发病无关。结论蔬菜摄入频率过低、家畜肉和动物内脏摄入频率过高、缺乏锻炼是结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等因素与结肠癌发病无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整块活检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对早期癌诊断意义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于内镜下高度可疑早期结直肠癌或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19例患者行ESD治疗,术后评价ESD治疗相关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后整块病理与术前内镜活检诊断符合率;在术后随访时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1、3个月)以指导活检并观察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19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4.7%(18/19),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84.2%(16/19);病变平均大小(2.3±0.5)cm,平均手术时间(70±19.4)min;术后腹痛2例,延迟性出血1例,内镜下钛夹止血成功,其余病例未发生急性或延迟性出血以及穿孔;术后病理:黏膜内癌7例,癌前病变10例,黏膜下癌2例,其中2例黏膜下癌均进一步补充开腹手术,术后切除病变肠段未发现癌组织残留和周边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4.6±8.0)个月,局部未见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其中7例黏膜内癌ESD术后1、3个月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以指导活检进行随访未见癌组织残留及复发。19处病灶ESD术后大块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而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57.9%,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SD具有较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病变或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能对早期结直肠癌的术后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 ABCG2是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家族中的成员,与多药耐药和SP(side population)表型相关。研究表明,ABCG2在多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探讨ABCG2在大肠癌的表达方式与临床病理学变量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功能鉴定奠定基础。方法 225例大肠癌组织免疫组化染色(SP法),分别进行细胞膜和细胞浆染色的半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资料的相关性,并对随访的69例大肠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225例大肠癌组织中,83.1%的组织在细胞浆有ABCG2的表达,而66.2%的组织在细胞膜有ABCG2的表达;15.6%的组织在细胞膜上呈现ABCG2的强表达。ABCG2在细胞浆上的表达,与大肠癌高的肿瘤分期(Dukes)(P=0.039)相关;ABCG2在细胞膜上的表达,与大肠癌高的肿瘤分期(Dukes)(P〈0.01)、淋巴结(P〈0.01)和远处转移(P〈0.01)相关。随访的69例大肠癌患者的生存分析表明,ABCG2在细胞膜的强表达与生存率的降低相关(Cox回归:P=0.038)。结论 ABCG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是普遍升高的,其在大肠癌的转移过程中可能起作用,是一种新的预测大肠癌预后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是一组被不同的细胞外刺激(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激素、药物及细胞应激等)激活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MAPK通路的基本组成是一种从酵母到人类都保守的MAPK激酶激酶(MAPKKK)、MAPK激酶(MAPKK)及MAPK三级激酶模式.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的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结果:本组老年患者以消化性溃疡居多,其次是慢性胃炎,而肿瘤为第3位。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糜烂及胃癌。  相似文献   
9.
幼年性息肉是儿童消化道息肉的主要病理类型,6-10岁患儿90%以上属于幼年性息肉,6岁以下者接近100%,而在成人侧少见,我们回顾了近十年来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5例成人大肠幼年性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24对大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CD24的表达情况,用pcDNA3.1(+)载体构建CD24的表达质粒[pcDNA3.1(+)-CD24],应用半定量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24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应用CCK-8法,检测SW480及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体外增殖情况。结果 CD2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染色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膜表达和质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4.9%和89.6%,质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级和分期呈正相关性;成功地构建了pcDNA3.1(+)-CD24表达质粒并瞬时转染SW480细胞,质粒转染组在转染48、72和96 h时,细胞活性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 CD24在大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且可促进大肠癌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提示CD24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