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8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对接种乙肝病毒(HBV)和不接种病毒的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动态对比观察,发现接种HBV6小时的细胞,胞浆出现不同程度空泡变和髓样变性,24小时细胞体积缩小,表面膜破裂,线拉体和内质网变性,核染色质均质化,72小时有较多细胞表面突起消失,还出现细胞坏死、崩解和核固缩不可逆性病变,经1、2和3周观察,细胞病变加重,与同期对照细胞超微结构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两种电镜观察结果一致显示,乙肝病毒有直接致细胞病变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APOBEC3GmRNA表达水平与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27例慢性乙肝患者以及16名健康人PBMC中APOBEC3GmRNA的水平,同时检测乙肝患者外周血HBV病毒载量及肝功能ALT。结果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APOBEC3G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外周血HBV病毒载量成正相关(r=0.73,P〈0.01),与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APOBEC3G在人体内对HBV复制的影响可能不是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干扰素疗效与慢性乙肝患者CD2 8阳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的关系。分离 32例慢性乙肝患者及 8例正常对照PBMCs,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 8+ PBMCs,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前和结束时CD2 8+ PBMC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分别为P <0 0 1及P <0 0 5 ) ;干扰素治疗结束时患者CD2 8+ PBMCs水平显著升高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抗病毒治疗 3个月后有 2 1例患者达到完全或部分应答标准 ,11例无应答 ;产生完全或部分应答组 ,在治疗前、后CD2 8+ PBMCs均相应高于无应答组 ;进一步分析表明 ,治疗前完全应答组显著高于无应答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部分应答组虽高于无应答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研究结果提示慢性乙肝患者CD2 8+ PBMCs水平可能与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答有关 ,似可作为干扰素疗效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Fas/FasL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并对照经吡喹酮、已酮可可碱治疗前后其表达的变化,分析其意义。 结果Fas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FasL主要在浸润淋巴细胞浆、肝细胞核表达。经吡喹酮及高剂量已酮可可碱治疗后其肝组织Fas/FasL表达明显减少(P<0.01)。 结论 血吸虫感染可诱导肝细胞Fas/FasL的表达,增强Fas/FasL途径介导的肝细胞凋亡,这一机制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吡喹酮及高剂量已酮可可碱可明显下调Fas/FasL的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引起肝纤维化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目前对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但临床治疗手段仍相对滞后。研究表明,双环醇可以清除实验动物肝细胞内的自由基,保护肝细胞膜和线粒体,减轻肝脏炎症损伤,防止肝纤维化[1]。我们将双环醇应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观察其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水平的影响。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及治疗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为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  相似文献   
6.
对正常人骨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接种Dane'S颗粒,按6h、24h、72h、1周及2周不同培养时间,取其上清液分别进行ALP、AcP、5’—NT活性检测,并作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ALP及5’—NT膜标志酶活性在不同培养时间的动态变化与扫描电镜观察到的细胞膜损伤情况相一致;ACP属溶酶体酶,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器损伤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双环醇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以双环醇治疗慢性乙肝患者20例,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血清纤维化指标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透明质酸(HA)水平。同时经皮肝活检观察治疗前后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双环醇可以显著降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ALT和GGT水平,复常率分别达95%和70%,同时可以明显降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LN、CⅣ和PⅢP水平,尤其PⅢP和CⅣ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3和0.530,P<0.01)。结论双环醇可以减轻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和抑制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33例均为HBsAg、HBeAg及抗HBc三项阳性(部分伴HBcAg、DNA P或HBV DNA阳性)。病理报告慢性小叶性肝炎6例,慢性持续性肝炎27例.应用Southern Blot法共查肝内HBV DNA25例,其中阳性13例(52%),包括游离型9例,游离十整合型2例,整合型2例,应用双桥PAP法共查HBsAg及HBcAg23例,其中HBsAg阳性15例(65.2%),HBcAg阳性11例(43.8%)。提示肝内HBV DNA及HBcAg阳性组各项旰脏病变检出率在50%以上,项目(7项)比阴性组(5项)为高,并与血中DNAP、HBV DNA复制指标及ALT异常率相一致,肝内HBV DNA游离型及游离十整合型各项肝脏病变检出率也比整合型为高。因而,慢乙肝肝脏病变持续存在,与乙肝病毒复制有关,抗病毒治疗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肾综合征出血热重型患者G1基因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重型患者感染的汉坦病毒M片段G1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用RT-PCR对34份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发病1周内血清中的汉坦病毒G1基因扩增,并选取7份重型,1份轻型及1份中型患者的PCR产物测序,分别与标准株HV114和R22株相应序列比较。结果:1.Ⅰ型重型患者G1区在151-210位核苷酸有意义突变的频率很高,而轻型患者则无此改变。2.Ⅱ型重型患者G1区549位,552位和692位核苷酸变异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相同,中型患者无此特点,结论:这些核苷酸变异可能与病毒毒力增强有关,从而引起临床重症表现。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c和Ts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c和Ts细胞状态的影响。并分析干扰素疗效与Tc和Ts细胞变化的关系。方法 用双重染色免疫细胞学技术检测32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c和Ts细胞。结果 有21例患者达到完全或部分应答标准。其中9例为完全应答。12例为部分应答。11例无应答;干扰素治疗结束时产生完全或部分应答组,Tc细胞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Ts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完全应答与部分应答组之间Tc和Ts细胞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无应答组Tc与完全或部分应答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Ts细胞均显著高于后两组。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可以导致患者体内Tc和Ts细胞水平发生变化。其中尤以Ts细胞的变化更为明显。Ts水平的改变可能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