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高危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胃炎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对胃癌高发区成年人群(533人)做内镜、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胃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Hp以组织学WS染色检查为标准,数据结果均做χ2检验。结果:(1)人群Hp的检出率为64.54%,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为69.42%。(2)活动性胃炎中Hp的检出率为92.43%。(3)Hp阳性组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为99.42%,明显高于Hp阴性组。(4)胃窦部及体小弯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高于胃底部;胃窦部高于体小弯。(5)Hp阳性者各活检部位的活动性胃炎组织中Hp的检出率均高。(6)Hp根除后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明显下降(5.77%),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1)Hp与胃炎活动性密切相关。(2)Hp的检出提示胃内有活动性炎症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双盲法对46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给予呋喃唑酮100mg,每日3次;或安慰剂,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各经胃镜检查1次.详细记录症状变化.结果:呋喃唑酮对HP的清除率为54.2%,HP 清除者胃粘膜炎症明显改善,而安慰剂组的HP 和炎症均无明显变化;呋喃唑酮组的症状改善比安慰剂组明显.HP 清除或明显减少者的症状改善比HP 无明显变化者明显;临床症状的改善与胃粘膜炎症程度的变化无明显关系,但与活动性炎症的消退有关.  相似文献   
3.
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上腹部不适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上腹部不适相关症状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11月初次行胃镜、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呈阴性的成人患者232例,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门诊及住院儿童患者31例(年龄<14岁).对以上患者行胃镜取胃黏膜组织做连续切片,HE染色及WS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 成人组患者组织内可观察到微、小动脉腔堵塞和(或)灶性出血病变,其中16例(8.8%)黏膜和(或)黏膜下层见微、小动脉腔部分或完全堵塞,82例(45.6%)仅有黏膜灶性出血,82例(45.6%)两种病变同时存在.微、小动脉腔堵塞病变以移行部检出率最高(65.2%,P=0.159),灶性出血病变以底体部检出率最高(65.6%,P=0.001).微、小动脉腔堵塞病变组烧心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动脉腔堵塞/出血病变组(x2=8.564,P=0.003).儿童组中96.8%(30/31)的患者活检组织中观察到微、小动脉腔堵塞和(或)灶性出血病变.结论 胃微、小动脉堵塞引起的黏膜缺血比较常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可能是导致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上腹部不适相关症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鼠一过性肠道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大鼠一过性肠道感染模型。方法云南大理株旋毛虫幼虫囊胞(4000条/lmlNaCl)感染成年雄性SD大鼠,分别于感染后7、14、28、56d取大鼠小肠及结肠组织,4%多聚甲醛4℃固定过夜,常规石蜡浸润包埋,5μm切片,HE染色,用组织形态学积分评定肠道炎症的变化。结果大鼠于感染后7d肠道明显充血水肿,糜烂,黏膜下出血;组织学观察肠黏膜绒毛破坏、融合变短,隐窝加深,绒毛隐窝比减小,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感染后14d黏膜破坏程度最为严重,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小肠病变最为显著。感染后28d肠道炎症明显减轻,56d肠道黏膜恢复正常。结论大鼠旋毛虫感染所导致的肠道病理变化过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肠道一过性感染的动物模型,可用于感染后肠道功能改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6.
大鼠肠道一过性线虫感染致持续性肠运动功能紊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SD(Sprague-Dawley)大鼠肠道旋毛虫感染及自愈后肠道运动功能(结肠远端压力测定及胃肠道通过时间)的变化,探讨肠道一过性感染在肠功能紊乱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云南大理株旋毛线虫幼虫灌胃感染成年雄性SD大鼠,利用肠道组织形态学评定肠道炎症的变化和恢复.实验动物分为:感染后14、42、56 d各组与同龄非感染对照组.所有大鼠均行结肠远端压力测定和胃肠道通过时间检查.结果:(1)大鼠旋毛虫感染后14 d肠道炎症最重,56 d恢复正常;(2)感染急性期结肠动力活跃,无论是静息状态还是给予结肠远端扩张性刺激,结肠测压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3)感染自愈后结肠在静息状态及小容量(1 mL)扩张刺激时,压力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较大容量(2 mL)扩张刺激时,结肠远端收缩时间及收缩波曲线下面积显著增加,部分指标与急性期相比有所恢复,但仍高于对照组;(4)与对照组比较,感染期及自愈后钡条在大鼠肠道分布弥散,胃肠道通过时间延缓.结论:大鼠肠道感染自愈后结肠远端运动功能紊乱和对扩张刺激敏感性增强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宫颈储备细胞增生时的形态表现及其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探讨癌变机理提供依据。方法观察238例宫颈良性疾病中储备细胞增生的发生率及其多种形态表现;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4个病例中CD44v5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1.在多种宫颈良性疾病中储备细胞普遍呈增生状态;2.增生细胞的形态可分为4型:大细胞型、小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及梭形细胞型;3.CD44v5在各型储备细胞中100%均呈强阳性表达。多种宫颈良性疾病中存在储备细胞增生;储备细胞可能来源于间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肠道旋毛虫感染及感染自愈后肠道运动功能(结肠远端测压及胃肠通过时间)的改变,探讨感染在肠运动功能紊乱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每只经口灌入1mL含4000条云南大理株旋毛虫幼虫囊胞的生理盐水,对照组灌入1mL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9.
病例选择:经门诊检查有上腹疼痛或不适、上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的长期居住于北京地区的患者,经胃镇检查发现有慢性胃炎而无其它明显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经有关检查排除其它腹腔脏器疾病。所有患者都经过有经验的胃镜医师做胃镜检查,至少在胃窦小弯和胃体小弯各取活检一块,如有糜烂或其它病变则在该处加取,组织学检查采用HE和WS染色,光镜观察。随机收集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门脉高压与上消化道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总结近4年来国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而行急诊胃镜检查的106例患者,发现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占49.05%(胃、十二指肠溃疡25.47%,急性胃粘膜病变23.58%),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仅占34.91%,且随年龄增大此现象更明显。部分患者胃粘膜活检提示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微小血管扩张等变化。认为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不可忽视的常见原因,尤其在高龄患者中更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