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BEL-7402的生长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体内外观察多种细胞因子和(或)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llogenic antigen,TAA)刺激的正常人树突状细胞(DC)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BEL-7402的生长抑制。方法:体外分别用人GM-CSF、IL-4、TNFα、BEL-7402TAA和人IL-2刺激正常人DC和去DC的单个核细胞(免疫效应细胞),5-6d后混合培养DC和免疫效应细胞1-2d。体外实验时效应细胞分无DC刺激组(A0组)、细胞因子培养和DC刺激组(A1组)、细胞因子和TAA培养的DC刺激组(A2组)。体内实验时,裸鼠分为3组:预防组(Ⅱ),于接种BEL-7402前1-2d天给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治疗组(Ⅲ),待全部裸鼠移植瘤长出时给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组Ⅱ,Ⅲ于给予DC激活免疫效应细胞后再间断给予DC培养上清液3-6d。对照组(I)给等量的1640培养液。结果:多细胞因子体外可刺激DC发生扩增并高表达B7分子。体外实验中最大杀伤效率:A2组为81%,A1组为68.1%,A0组为3.5%。体内实验中:组I和组Ⅲ第12d时12例全部发生移植瘤;组Ⅱ观察30d时,6例有1例发生移植瘤,观察45d时,仍只有1例发生移植瘤,组I、Ⅱ相差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466);在给予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后的第45d处死所有裸鼠并称瘤体的重量,组I、Ⅱ、Ⅲ比较相差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组Ⅱ的6只裸鼠仅1只产生移植瘤,瘤重为0.27g。结论:激活的DC在抗恶性肿瘤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方洁  王心  尚丽新  刘敬超 《武警医学》2015,(2):122-123,126
目的观察盐酸特比萘芬联合氟康唑治疗反复发作的念珠菌性阴道炎(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asis,RVV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8例RVVC患者随机分为氟康唑组(氟康唑150 mg,口服,1次/3 d,共3次)和联合用药组(在氟康唑组的基础上加用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腾片,每晚1片放入阴道,50 mg/片,连续应用2周)。观察治疗结束后两组治愈率、临床症状、体征改变、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氟康唑组治愈率为81.6%,联合用药组治愈率为92.1%,联合用药组高于氟康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P=0.02)。两组治疗后外阴灼痛、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阴道充血等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联合用药组阴道分泌物、阴道充血等临床体征较氟康唑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氟康唑组13.2%,联合用药组1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腾片联合氟康唑较单独采用氟康唑治疗RVVC有更高的治愈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和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并分析其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27例HBV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外周血pDC2和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用体外灭活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刺激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检测培养上清液中α干扰素的产量。结果 肝炎肝硬化患者pDC2的比例、细胞数和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均降低;pDC2的数量与CDs^ T细胞及NK细胞数量高低存在正相关,而且发生机会性感染组患者的pDC2、CDs^ T细胞及NK细胞数均低于未感染组。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DC2数量和功能下降,伴随CDs^ T细胞和NK细胞数平行降低,与肝炎肝硬化疾病进程和机会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CIK细胞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经IFNγ, rIL2和antiCD3McAb诱导后细胞表型的变化及CIK细胞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成份血采血机采集6例健康自愿者PBMC,经多因子诱导后,计数活细胞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裸鼠肩胛下接种肝癌细胞,次日起连续6 d给予不同数量的CIK细胞,观察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诱导培养后13 d,效应细胞增殖7.1倍,CD3+CD56+双阳性细胞增殖约6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CIK细胞可明显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且肿瘤抑制率与CIK细胞的数量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PBMC细胞体外经多因子诱导成CIK细胞,其数量及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加,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SARS患者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对SARS患者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影响,探讨其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将该院48例SARS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案,结合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根据病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服用中药3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日本sysmexk-4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分析,T细胞亚群CD3+、CD4+/CD8+系采用荧光技术、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①治疗前所有患者中有38例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下,所测38例患者中有19名患者CD3+及CD4+/CD8+百分比降低.②结合组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在治疗前平均值为1.00×109±0.46×109 L-1,西医组为1.26×109±0.59×109 L-1,治疗后分别为1.92×109±0.74×109 L-1和1.76×109±0.52×109 L-1,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合组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西医组(P<0.01).③在治疗前CD3+异常低下19例中,结合组有9例,西医组有10例,经治疗后仍低于正常分别有2例和8例.治疗前CD4+/CD8+异常低下共28例,结合组及西医组分别有15例和13例,经治疗后仍低于正常分别有5例和10例;经Fisher精确检验后表明在促进T细胞亚群的恢复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要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P<0.05).结论SARS患者存在有细胞免疫功能的障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减轻淋巴细胞的抑制状态、提高T细胞亚群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原代小型猪肝细胞微载体培养方法的建立及肝细胞功能特性。方法将3.20×107个的肝细胞及2g/L cytodexTM 3微载体连同40ml含100ml/L Hyclone小牛血清及其他辅助因子的RPMI 1640培养基加入250ml已硅化的方瓶中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的肝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测定不同培养时期肝细胞生物合成及生物转化功能。结果肝细胞产量为6.8×109~8.1×109(7.58±0.57)×109/肝细胞;肝细胞活率为92.0%~99.0%(96.25%±3.10%);肝细胞具有正常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接种培养后肝细胞呈明显的朝CytodexTM 3聚集,二者易相粘贴,粘附在微载体上的肝细胞增殖生长旺盛;当肝细胞数为3.20×107个时,接种后24h肝细胞尿素及白蛋白合成量分别为1.22mmol/L及0.075g/L;随着时间的延长,利多卡因的转化率逐渐增加,在24h时即达到100%。结论 使用微载体培养的小型猪肝细胞具有较旺盛的增殖生长能力、良好的生物转化及生物合成功能,可作为体外生物人工肝较为理想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和细胞绝对数的特点,并分析其与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肝硬变患者74例,其中发生院内细菌感染者24例,未发生感染者50例,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对健康人和两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 、CD8^ T细胞、NK细胞、B细胞)比例和绝对数特点及临床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肝炎肝硬变患者较正常人CD8^ T细胞比例下降,致CD4/CD8比值升高,同时有B细胞比例和绝对数的上升;CD8^ T细胞和NK细胞绝对数下降。患者中发生细菌感染组CD4^ T细胞绝对数、CD8^ T细胞绝对数均较未发生感染组低。结论: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主要表现为CD8^ T细胞比例和绝对数下降,B细胞比例和绝对数上升和NK细胞数的下降。患者中CD4^ T细胞数和CD8^ T细胞数低者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免疫活性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肝炎 (autoimmunehepatitis,AIH)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通过系列标志性单抗对 36例确诊的AIH患者穿刺肝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及淋巴细胞 (LC)亚群进行观察分析 ,取其中 8例AIH患者的血液作DC分离、培养 ,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 ,并对LC亚群作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8例AIH患者外周血DCHLA DR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及乙肝组增强 (P <0 0 1) ,外周血总T细胞增加 ,CD4 + /CD8+ 降低 (P <0 0 1) ,γδT细胞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 1) ;AIH肝组织内浸润的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 ,汇管区内以CD4 + 细胞为主 ,小叶内以CD8+ 细胞为主 ,CD4 + /CD8+ 与乙肝组无明显差异。提示AIH患者存在免疫异常 ,DC细胞与AIH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γδT细胞可能在AIH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肝炎肝硬化患者77例,其中发生感染者25例,未发生感染者52例,对2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包括CD_4~+、CD_8~+细胞、NK细胞、B细胞)、CD_4~+/CD_8~+比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生感染组CD_4~+ T细胞绝对数(462.38±286.52)较未发生感染组(711.34±501.26)低,P<0.05;感染组CD_8~+ T细胞绝对数(301.46±177.71)也较未发生感染组(482.02±370.48)低,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CD_4~+ T细胞数和CD_8~+ T细胞数低者更容易发生细菌性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干扰素产生细胞 (IPCs)的特点。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 2 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2名健康人外周血中IPCs数量的变化进行了检测 ,同时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PCs的百分数 ( 0 .0 97± 0 .0 82 )较正常人 ( 0 .310± 0 .0 87)明显降低 ,两者相差3.2倍 ,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而CD4 /CD8 的比值 ( 1.79± 0 .46 1)则明显高于正常人的 1.39± 0 .396 (P <0 .0 1) ,同时发现在HBVDNA阳性的患者中 ,其IPCs的百分数和CD4 /CD8 的比值分别为 0 .0 83± 0 .0 5 7和 1.98± 0 .5 2 7,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患者 (分别为 0 .0 42± 0 .0 2 9和 1.47± 0 .46 6 )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与正常人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IPCs的数量降低 ,后者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进展以及血清中HBVDNA阳性有关 ,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