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1.
目的 评价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IFX)的疗效及对黏膜愈合和促进瘘管闭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9月至201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使用IFX治疗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IFX的疗效和安全性.IFX治疗后疗效评价内容包括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瘘管治疗疗效和黏膜修复.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共2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男11例,女11例,平均29.3岁.予IFX 5~I0 mg/kg剂量在第0、2、6周诱导缓解治疗,随后每隔8周维持治疗.22例患者中,有16例活动性CD,1例中途退出,其余15例在治疗第14周时,11例缓解、2例临床有效、2例无效.14周时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112±80)和ESR[( 13±11)mm/1 h]与0周时的(186±88)、(21±15)mm/1 h相比均下降(Z值分别为-2.712和-2.378,P值分别=0.04和0.007).10例有瘘管的患者中2例无效退出,8例患者的瘘管对IFX部分反应;6例在维持治疗期间持续有反应,但未见瘘管完全闭合消失.7例患者在使用IFX治疗5次(24周)后内镜复查,治疗后简化克罗恩病内镜评分(SES-CD)评分(3.21±2.89)较治疗前(5.86±3.02)下降(Z=-2.38,P=0.018).9例患者共发生11次不良事件,以输注反应、呼吸道感染多见,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IFX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而且IFX在黏膜愈合和瘘管治疗方面的作用可在用药早期显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中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3年至2010年178例克罗恩病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数据及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泼尼松和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治疗.每2周进行临床随访,每4周复查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每3~6个月行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结果 克罗恩病的发病高峰在18~30岁,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8.3±3.7)个月,确诊时有34.8%(62/178例)的患者已因病情进展而出现相应的并发症.硫唑嘌呤平均剂量为(1.24±0.16)mg/kg,不良反应的总停药率为15%(25/167).长期随访中的手术干预率为15.1%(22/146).治疗后3个月,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并趋于正常,6个月后CDAI评分也明显降低.结论 大部分中国克罗恩病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有良好的耐受性,且在低于欧美推荐剂量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较好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结直肠息肉具有共同的发病因素,研究两者间的关系有助于结直肠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目的:比较合并NAFLD与非NAFLD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就诊的结直肠息肉患者673例,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息肉分布部位、数量、形态、大小、病理学诊断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多发性息肉占比较高,直径1.0 cm以上的息肉和含绒毛结构的进展期腺瘤更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息肉分布部位和息肉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按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进行分层分析,NAFLD组直径1.0 cm以上的息肉占比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AFLD对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存在一定影响,此类患者的息肉具有体积大、多发性、进展期腺瘤发生率高的特点,因此临床上应重视NAFLD患者的结肠镜筛查。  相似文献   
4.
食物不耐受是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食物刺激机体肠黏膜并造成肠道微环境紊乱有关.食物抗原、肠道有害菌群等引起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使肠黏膜长期处于低级别炎症状态,造成特异性IgG4抗体产生、肥大细胞浸润及其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等,肠内菌群代谢毒素亦可加重肠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S100A12蛋白水平在克罗恩病(C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CD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选取44例确诊为C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CD活动指数(CDAI),按照CDAI分为活动期CD患者和缓解期CD患者。同时选取16例非消化道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对照组,1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100A12蛋白浓度。结果:CD患者血清S100A12蛋白平均浓度为875.85(575.58~1 259.9)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85.3(349.2~571.2)ng/mL(Z=-4.11,P<0.05)。结论:S100A12蛋白在CD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血清S100A12蛋白水平与CDAI相关,可以作为疾病活动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病例:患者为男性,60岁,发现肝硬化近3年,因反复黑便、呕血5 d入院。患者于3年前因结肠癌术后复查行腹部CT检查,结果提示其存在脾脏肿大、肝硬化门静脉(门脉)高压。当时患者行病毒性肝炎、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均为阴性,否认饮酒史,考虑患者既往有血吸虫病史,故诊断为血吸虫性肝硬化。1年后患者行胃镜检查发现重度食管静脉曲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判断常用的十一种临床评分对肝硬化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周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 收集2013年至202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硬化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绘制ROC曲线判断不同模型或评分的预判能力。结果 共645例患者入组,未经倾向匹配评分(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的原始数据提示十一种评分方法只有谷草/谷丙转氨酶比值(aspartate/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ratio, AAR)不能很好地区分6周内发生死亡风险的患者(P=0.2)。经PSM匹配后数据提示Lok评分、NLR、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umin-bilirubin score, ALBI)、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platelet-albumin-bilirubin score, PALBI)均可用于预测6周死亡风险(P<0.05)。结论 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NLR、Lok评分、ALBI和PALBI在预测肝硬化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周死亡风险有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