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陈榕  章丽金 《山东医药》2014,(10):68-7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治疗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 NET )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结直肠NET(肿瘤直径4~12 mm,位于结肠9例,位于直肠12例)患者行ESD治疗,分析手术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21例ESD术中均单次完整剥离切除肿瘤,时间15~50(25.5±10.8)min,术中出血量(20.4±12.5)mL,所有患者均经电凝止血成功,1例术后3 d出现迟发性出血,出血量约100 mL,经禁食、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无肠穿孔发生,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病理NET G1级19例,G2级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病理检查示肿瘤完整切除率100%。术后随访6~54个月,患者均存活且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ESD治疗直径小于1 cm的结直肠NET效果确切,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浅表性肿瘤性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并发症及非治愈性ES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追加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因结直肠浅表性肿瘤性病变行ESD治疗的3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并采用Logistic分析非治愈性ESD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治愈性ESD相比,非治愈性ESD患者年龄偏大、病变直径偏大、病理类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病变部位及随访时间在2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表明年龄、病变大小、病理类型是非治愈性ESD的危险因素。然而,非治愈性ESD患者外科手术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发生并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年龄越大、病变越大、病理类型越高级发生非治愈性ESD的可能性更大,但非治愈性ESD患者在病灶完全切除的前提下,在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高风险时,追加外科手术并非为必须选择。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术后异时结直肠癌及高危腺瘤的发病风险及对生存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4例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术后生存与异时结直肠肿瘤发病的随访资料。 结果6例患者接受了结肠全切除治疗,中位随访122个月,无异时结直肠肿瘤发生。28例患者接受了结肠部分切除治疗,中位随访82个月,10例发生了异时结直肠癌,1例发生了需要手术切除的异时结肠腺瘤。结肠部分切除组5年和10年累计异时结直肠肿瘤发病风险分别为24.1%和48.2%,与结肠全切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全组总体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6%。结肠部分切除组与结肠全切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发生异时结直肠肿瘤的患者与没有发生异时结直肠肿瘤的患者相比,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肠部分切除后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结直肠癌手术史、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和分期与异时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结论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异时结直肠肿瘤的风险相当高,与结肠部分切除相比,结肠全切除治疗有助于预防异时结直肠肿瘤,但不能显著改善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型低位直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肿瘤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5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6例低位直肠肿瘤,应用EMR或ESD进行治疗,其中EMR治疗36例,ESD治疗20例,术后3~18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接受EMR治疗的36例中,35例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97.2%,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Mile’s根治手术者1例(2.8%);接受ESD治疗的20例中,11例经首次或再次ESD治疗完整清除病变,肛门功能完好,治愈率55.0%,ESD治疗未成功改行EMR成功清除病变6例(30.0%),肛门功能均完好,全组保肛治愈率为85.0%,ESD组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行Mile’s手术者2例(10.0%),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Mile’s手术者1例(5.0%)。并发症:EMR组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ESD组平均术中出血150ml,最大术中出血量800ml,均内镜下止血成功,但3例患者需接受输血400ml,另有2例于术后26h及44h发生迟发大出血,内镜下止血失败转行外科手术。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与EMR相比,ESD对低位直肠病变切除的效果不及EMR术,且手术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发现的45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患者,应用IT刀、Hook刀行ESD治疗。将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纳入观察范围。 结果45例结直肠病变接受ESD,其中,2例病变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托举差,术中剥离困难且容易出血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3例癌变且基底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ESD成功率88.9%(40/45)。病变直径为1.5~6.3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1~125 min,平均67 min。3例术后有便血,其中1例保守治疗失败,内镜下成功电凝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7%(3/43)。4例在ESD治疗中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未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9.3%(4/43)。术后40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结论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复发率低。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累及齿状线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特点,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累及齿状线LST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术治疗的45例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变类型、大小、手术时间、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的发生、病理诊断、随访情况等。 结果45例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肿瘤直径12 mm~66 mm,平均28±15 mm,45例(100%)均一次性完整切除,ESD手时间45 min~240 min,平均100±25 min。迟发性出血6例,发生率13.3%(6/45),均行内镜下止血成功,发生术中穿孔2例,发生率4.4%(2/45),经止血夹夹闭创面后内科治疗后痊愈。术后病理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病变均局限于黏膜层。4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2个月(10~4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或残留,术后排便功能正常。 结论ESD治疗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切除彻底,安全性好,复发率低,对肛管排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有临床症状的结肠巨大脂肪瘤(≥5 cm)的疗效和安全性。2018年12月—2021年12月,上海市东方医院消化内镜科收治巨大结肠脂肪瘤患者8例,患者均成功行ESD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长径5.5~9.0 cm,平均6.0 cm。ESD操作耗时25~80 min,平均41 min。术中极少量出血均通过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2例术中发生小穿孔,均成功缝合。患者术后无腹痛、发热,亦无迟发性出血或迟发性穿孔;住院时间3~5 d,平均3 d;随访8~36个月,无一例病灶残留或复发。可见,ESD治疗结肠巨大脂肪瘤安全有效,可避免行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的结直肠肿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结局,并分析影响ESD疗效的因素。方法 从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结肠肿瘤患者中,筛选出病变长径≥20 mm、活检病理为结直肠腺瘤或腺癌的患者共82例,收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ESD及病理结果等资料。结果 82例患者病变均为单发,病变长径(29.72±10.74)mm,分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组46例,主要位于升结肠及回盲部(47.8%,22/46);腔内突出型肿瘤组36例,病变均位于左半结肠,其中约一半位于乙状结肠(52.8%,19/36)。总体的整块切除率81.7%(67/82),治愈性切除率72.0%(59/82),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2.4%(2/82)和1.2%(1/82)。LST-G、LST-NG、腔内突出型肿瘤3组的治愈性切除率[91.4%(32/35)、63.6%(7/11)、55.6%(20/36),P=0.003]和外科手术率[8.6%(3/35)、18.2%(2/11)和36.1%(13/36),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形态为腔内突出型肿瘤(OR=3.396,95%CI:1.014~11.374,P=0.047)和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F2型)(OR=5.508,95%CI:2.216~13.692,P=0.001)是长径≥20 mm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SD治疗长径≥20 mm的结直肠肿瘤总体有效、安全,但不同类型病变的黏膜下侵犯比例和治疗结局存在一定差异,腔内突出型肿瘤和严重的黏膜下层纤维化是造成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2例低位直肠病变,大小0.6~4.5cm(平均2.8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术后11例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例腺癌累及黏膜下层病例接受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标本病理未见肿瘤残留。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0~120min(平均5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75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2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和少量膈下游离气体,保守治疗好转。9例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消化道早期癌和部分黏膜下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163例结直肠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3例病变中黏膜病变118例,包括隆起型病变31例,平坦型病变2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65例;黏膜下病变45例,均为隆起型病变。病变中位直径2.2(2.0)cm,手术时间42(53)min。整块切除率92.6%(151/163),完全切除率86.5%(141/163),病变大小与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相关(P<0.05)。4例发生ESD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中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出血,经内镜下确切止血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穿孔,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35例随访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3例再次内镜下切除,1例手术切除。 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达到整块切除及完全切除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结肠憩室内合并肿瘤较少见,通常伴随着早期进展、恶性程度高等特点,早期符合适应证可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介绍一例结肠憩室内侧向发育型肿瘤通过重力牵引辅助ESD达到治愈性切除,且术后无并发症,术后瘢痕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 cm以上结直肠短粗蒂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行ESD治疗的直径2 cm以上结直肠粗短蒂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理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有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等。结果 共40例患者纳入研究,息肉直径2.0~4.0 cm,平均2.8 cm,均成功进行ESD,整块切除率100.0%。手术时间7~60 min,平均25.1 min。术中26例(65.0%)出现动脉搏动性出血,均经内镜下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术中无穿孔、无内镜无法处理的大出血发生,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迟发性穿孔,无中转外科手术病例。术后住院时间1~4 d,平均1.3 d。术后病理提示,23例(57.5%)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15例(37.5%)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5.0%)为浸润黏膜下层浅层的早期癌。所有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肿瘤累及,病灶完整切除率100.0%。患者术后随访时间4~24个月, 平均10.2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ESD治疗较大结直肠粗短蒂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的规范化病理评估及其重要意义。 方法 选自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间本院内镜中心行结直肠ESD治疗的连续性113例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参照日本结直肠癌处理指南,进行标本规范化处理和病理学评估,包括组织学类型、肿瘤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出芽分级、脉管侵犯情况、水平及垂直切缘情况,并综合评估病例的治愈性或非治愈性切除等。 结果 病理诊断结直肠腺瘤63例(55.75%),其中管状腺瘤29例(25.66%),绒毛状腺瘤2例(1.77%),绒毛管状腺瘤32例(28.32%)。锯齿状病变34例(30.09%),包括传统型锯齿状腺瘤19例(16.81%),无柄锯齿状腺瘤11例(9.73%),增生性息肉4例(3.54%)。浸润性腺癌16例(14.16%),包括高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1例,黏液腺癌1例。病理评估发现,16例早期浸润性结直肠癌,2例有脉管癌栓,均为发生于乙状结肠的中分化腺癌。108例垂直切缘阴性(95.58%),1例垂直切缘阳性(中分化浸润性腺癌,pT1b2),1例垂直切缘可疑阳性,3例无法准确评估。80例(70.80%)水平切缘阴性,20例(17.70%)水平切缘阳性(19例腺瘤,1例中分化腺癌),13例无法准确评估。术后评估显示,113例ESD标本中病变完整切除率为82.30%,大肠浸润性腺癌的病变完整切除率为93.75%。16例大肠浸润性腺癌,术后治愈性切除5例(治愈性切除率31.25%),非治愈性切除11例。其中7例非治愈性切除追加手术,余随访未见复发。 结论 标本规范处理、全面准确的病理学评估是结直肠ESD技术发展关键因素,对内镜治疗取得长期成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和分析结直肠肿瘤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2月接受结直肠肿瘤ESD的199例患者.首先,对穿孔的发生率和临床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其次,对患者相关的变量(年龄、性别、阿司匹林或抗血小板制剂服用史及合并症)、内镜下的相关变量(肿瘤大小、位置和形态)、手术相关变量(手术者的经验、手术时间、黏膜下注射的药品)、病理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病变的平均大小为(15.9±10.6) mm.整体切除率为90.5%.20例(10.1%)患者发生了穿孔.16例(8.0%)患者保守治疗成功.肿瘤的类型(侧向发育型肿瘤)和位置(右半结肠)、内镜操作经验缺乏(〈50例)、未行黏膜下层透明质酸钠溶液注射与穿孔的高发生率相关(P〈0.05).结论 若是侧向发育型的肿瘤类型,ESD需更加谨慎及防止穿孔,进行长期黏膜保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诊治老年结直肠广基隆起性病变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经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镜室结肠镜检出的广基隆起性病变患者78例,年龄50~78(63.4±9.2)岁。通过EMR切除病灶,术中记录病变大小、形态以及手术操作方法、并发症、病理类型等信息。至少随访3个月。结果72例病变均予标准EMR切除,3例Ⅱa+Ⅱc病变及3例LST病变予EPMR切除。术中出血8例,出血量均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所有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2.3%(72/78),组织治愈性切除率91.0%(71/78)。术后病理提示增生性息肉8例(10.3%),管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D)58例(74.3%),管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D)10例(12.8%),黏膜下癌2例(2.6%)。共随访6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3~24)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EMR诊治老年结直肠广基隆起性病变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不同部位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59例上消化道不同部位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切除病灶,切除后病灶均送病理,比较不同部位性别及年龄组成比,病灶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所有患者2 mo及6 mo后复查胃镜.结果:159例患者中,病灶位于食道28例,贲门12例,胃底44例,胃体48例(其中2例为残胃),胃窦22例,十二指肠5例.病灶完全切除155例(155/159,97.5%),术中病灶行整块切除154例(154/159,96.9%),食道者16例以隧道法切除,胃底者16例行全层切除.病灶位于食道者,隧道法及普通ESD术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灶位于胃底者,普通ESD术及全层切除法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主要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及异位胰腺.本研究中共发生术中穿孔19例,后均行全层切除术,成功闭合创面;所有术中出血均以电凝止血钳及钛夹成功止血,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2例,均经急诊内镜下钛夹成功止血.所有患者术后2 mo及6 mo复查胃镜,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良好,未见复发.结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根据其不同生长部位,有其不同临床及病理特征,可采用不同ESD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黏膜下层浸润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5年11月—2019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径≥2.0 cm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病例211例(221处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病理分成黏膜下层侵犯组(13例患者,14处病变)和非黏膜下层侵犯组(198例患者,207处病变),临床特征、内镜特征、手术特征、病理特征组间比较行χ2检验或连续矫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病史(P=0.037)、病变直径(P=0.036)、部位(P=0.024)、非抬举征(P=0.040)是黏膜下层浸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有结直肠癌病史者较无结直肠癌病史者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3.76,95%CI:1.338~23.768,P=0.018),直肠病变较右半结肠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7.091,95%CI:1.437~34.274,P=0.016),直径≥2.5 cm病变较直径<2.5 cm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6.297,95%CI:1.375~28.836,P=0.018),非抬举征阳性病变较非抬举征阴性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P=0.021,OR=5.373,95%CI:1.291~22.360)。 结论 对于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及病变直径≥2.5 cm、位于直肠、术中非抬举征阳性均是发生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RNE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回顾2012年12月—2021年1月就诊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消化一科,肿瘤最大径≤15 mm,行ESD治疗,经病理证实为RNE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1例患者(男43例、女28例),年龄(46.66±10.15)岁,分析流行病学、内镜表现、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结果、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与病理的一致性以及预后等。患者中69例病变为单发,2例病变为多发(2个);内镜下病变位于直肠中下段70个(70/73,95.89%),上段3个(3/73,4.11%);肿瘤最大径(8.54±3.12)mm。肿瘤均整块切除,无并发症,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7.67%(64/73),8例肿瘤紧邻垂直切缘,1例见脉管内瘤栓。EUS评价全部病灶均未累及固有肌层,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随访(4.52±3.85)年(1~9年),患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可见ESD治疗最大径≤15 mm的RNET安全、有效;对于术前充分评估无转移迹象的G1级肿瘤,即使切除标本中肿瘤紧邻切缘或有一定程度的脉管浸润,也可考虑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