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道下经椎间孔微创腰椎融合(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通道下微创 TLIF 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36个月。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JOA 评分术前为(8.52±1.2)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6.32±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优68例,良10例,中4例。植骨融合率95.12%。结论通道下微创 TLIF 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evex椎间融合器后路植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伴不稳再次手术的适应证、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应用Devex椎间融合器后路植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次复发伴不稳28例,其中17例为同侧复发。根据手术前后的X线平片和JOA评分,判定该术式的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结果随访4~28个月,平均16个月,经X线检查,融合率为96.4%;按JOA评分计算的术后综合平均改善率为91.2%。结论Devex椎间融合器后路植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伴不稳再次手术中的应用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脊柱后部结构,增加了融合术后的椎节即刻稳定性,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取得了高融合率和综合改善率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壳聚糖作为基因转移的载体存在着转染效率的问题。实验对壳聚糖介导的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关节软骨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效率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6在健康科学研究所骨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壳聚糖购自Sigma公司;荧光质粒pEGFP-C3为Clontech公司产品;成年新西兰白兔2只。②实验分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软骨细胞不转染)、裸质粒pEGFP-C3对照组和壳聚糖-pEGFP转染组。③实验过程:软骨细胞取自新西兰白兔的关节软骨。以多聚糖壳聚糖为载体,荧光质粒pEGFP-C3作为报告基因,利用高速震荡法制备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用制备的携带不同量(1,2,3,4,5μg)DNA的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对软骨细胞进行体外转染。裸质粒pEGFP-C3对照组加入等量的DNA。④实验评估:光镜观察软骨细胞及壳聚糖-DNA超微颗粒的形态;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条件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裸质粒pEGFP-C3对照组及壳聚糖-pEGFP转染组,软骨细胞形态均呈多角形,贴壁生长,增长活跃,转染组软骨细胞周围黏附有大量的球形小颗粒;制备的壳聚糖-DNA超微颗粒大小均匀,直径大约在150~300nm。②在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转染的软骨细胞中观察到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且DNA含量在1~5μg范围内,细胞的转染效率和表达效率随颗粒包被的DNA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壳聚糖在关节基因转移中具有一定的体外DNA导入的功能,且随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所携带的DNA量的增加转染效率和表达效率增加,经进一步研究它有望成为一种关节体内基因导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壳聚糖-DNA超微颗粒在关节内的转基因效应。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6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骨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①模型制备:采用切断内侧副韧带,切除内侧半月板的方法制备骨关节炎兔模型。②基因产品: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Ra基因、IL-10基因。实验分组:15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①空载体对照组(n=3),造模后5d两侧膝关节关节腔注射400μL壳聚糖-PcDNA3.1溶液,共3次,每48h1次。②IL-1Ra基因治疗组和IL-10基因治疗组,每组6只,造模后5d对照侧膝关节关节腔分别注射20μg裸DNA(PcDNA3.1-IL-1Ra或PcDNA3.1-IL-10),实验侧膝关节关节腔注射400μL壳聚糖-DNA超微颗粒(含20μgIL-1Ra或IL-10),注射次数及间隔时间同空载体对照组。实验评估: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L-1Ra和IL-10基因的表达和分布。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关节炎软骨组织学变化。结果:纳入新西兰兔1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IL-1Ra和IL-10基因在关节滑液中的表达:空载体对照组及IL-1Ra基因治疗组对照侧膝关节滑液中未检测到IL-1Ra表达,实验侧于第1次基因注射后7,14d检测到IL-1Ra表达。IL-10基因治疗组对照侧和实验侧均未检测到IL-10表达。②IL-1Ra基因在兔膝关节的分布:IL-1Ra基因治疗组兔软骨表层和中间层部分细胞内表达IL-1Ra,至少持续到第1次基因注射后14d。在滑膜组织中未观察到明显的IL-1Ra表达。③兔骨关节炎软骨组织学变化:空载体对照组呈早期骨性关节炎的典型性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软骨细胞坏死,蛋白多糖甲苯胺蓝染色不均一,软骨表层和中间层大部分区域失染,软骨细胞簇聚区域其周围深染。IL-1Ra基因治疗组在软骨损坏方面明显减轻,甲苯胺蓝部分失染。结论:①壳聚糖-DNA超微颗粒的转染效率与基因产品有关。②将IL-1Ra用关节腔直接注射壳聚糖-DNA超微颗粒的方法直接转移入关节腔能一定程度上减轻骨性关节炎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青壮年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对使用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1例16髋青壮年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进行总结。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 a 8个月(2~5a),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临床评价,优9髋,良6髋,可1髋,优良率94%,术后患者髋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结论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青壮年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并为青壮年患者的翻修手术保留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制一种胸腰椎后路短节段矫形手术中的测量工具,以期提高腰椎滑脱复位效果.方法 研制胸腰椎钉棒角度距离测量仪,将成人脊柱腰骶段带骨盆尸体标本6具制成第五腰椎滑脱模型,双侧置入第五腰椎、第一骶椎椎弓根螺钉,使用胸腰椎钉棒角度距离测量仪测量椎弓根螺钉之间的距离、矢状面夹角,根据数据确定固定棒长度及折弯曲度并用胸腰椎钉棒角度距离测量仪检验,在适当撑开椎间隙下安装固定棒完成腰椎滑脱复位手术模拟.比较脊柱标本、置钉后滑脱模型、复位后滑脱模型的滑脱百分率、滑脱间隙椎间节段前凸角、滑脱间隙椎间后缘高度.结果 模型复位后滑脱百分率(0%、1%、0%、1%、0%、2%)、滑脱间隙椎间节段前凸角(20.60°、20.50°、21.30°、21.00°、20.00°、20.40°)、滑脱间隙椎间后缘高度(6.03、6.81、6.71、6.95、6.31、6.60 mm)均恢复到脊柱标本初始状态,达到了解剖复位.结论 胸腰椎钉棒角度距离测量仪有助于腰椎滑脱的解剖复位,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所致腰背痛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8月-2005年6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10例患者腰背部疼痛,无神经症状和体征。在C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经皮穿刺经两侧椎弓根在病椎内置入2枚或1枚球囊扩张椎体后使塌陷椎体复位后,将聚甲基丙浠酸甲酯(PMMA)灌注入球囊扩张后所形成的空腔内。观察术后疼痛的改善程度,骨折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10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24h小时均可下地活动,X线片示骨折后突畸形平均矫正16°(12°~30°),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目前有价值的治疗骨质疏松所致腰背痛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少、出血少、止痛效果好、安全性高,并能即刻加固病椎,增加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并不少见,通常是在遭受强大外力或肌腱退变基础上发生断裂,亦或两者兼而有之。主要临床症状是突然肩痛和屈肘功能减退[1]。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带线锚钉进行重建修复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29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乐山市彝族地区艾滋病流行现状和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乐山市彝族地区1998-2009年艾滋病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专题调查资料。结果截至2009年乐山彝族地区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130例,其中2007-2009年报告HIV阳性者和患者80例,占累计报告数的61.54%。感染者以20~39青壮年为主,占89.23%;男性和女性分别占76.92%、23.08%,经性、母婴、静脉吸毒传播均有病例报告,主要以静脉吸毒传播为主,性传播途径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结论乐山市彝族地区艾滋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艾滋病感染途径正处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置钉与弯棒技术操作规范对腰椎滑脱复位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腰椎滑脱手术病例中应用“置钉与弯棒技术操作规范”,与以往未实施该规范患者比较,观察其对腰椎滑脱复位的影响。方法选取滑脱手术病例(实验组),制定并实施“置钉与弯棒技术操作规范”,与未实施该规范患者(对照组)作比较;对比2组滑脱矫正率、椎间隙后缘高度增加值、椎间节段前凸角增加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在滑脱矫正率、椎间节段前凸角增加值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间隙后缘高度增加值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置钉与弯棒技术操作规范”能使腰椎滑脱复位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甚至可达到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