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作为佐剂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 compartment block, FICB)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E组和RS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行全身麻醉,并于麻醉诱导前行腹股沟上入路FICB。RE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加20mg艾司氯胺酮共30ml,RS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30ml。记录患者回病房后0、6、12、24、48h静息与活动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24h内镇痛泵自控按钮首次按压时间、累积按压次数、感觉阻滞恢复时间、首次下床行走时间。计算反弹疼痛(rebound pain, RP)评分,记录患者术后48h内补救镇痛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RE组患者静息状态下疼痛VAS评分在回病房后6、12h低于RS组,活动状态下疼痛VAS评分在回病房后0、6h低于RS组(P<0.05)。RE组患者首次按压自控镇痛时间长于RS组(P<0.05)。在回病房后12、24h,RE组患者镇痛泵自控按钮累积按压次数低于RS组(P<0.05),感觉阻滞恢复时间长于RS组(P<0.001),两组患者首次下床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组RP评分低于RS组(P<0.001)。两组补救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作为佐剂用于FICB可以进一步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以及减少镇痛药物需求,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外固定分期序贯与切开内固定治疗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本课题组收治的61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内外固定分期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和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组(内固定组)。序贯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8~65岁;骨折OTA分型:C1型4例,C2型8例,C3型14例;闭合性损伤7例,开放性损伤19例。内固定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19~64岁;骨折OTA分型:C1型6例,C2型13例,C3型16例;闭合性损伤21例,开放性损伤14例。术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患侧较健侧踝关节减少的活动度。结果序贯组和内固定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软组织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序贯组和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15.4%(4/26)和17.1%(6/35)]、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7.4±4.3)个月和(6.5±3.2)个月]、骨不连发生率[7.7%(2/26)和8.6%(3/35)]、AOFAS的踝-后足评分[(71.7±29.4)分和(74.4±19.5)分]和SF-36(83.1±9.9和83.8±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较健侧踝关节减少的活动度(34.6°±7.2°)显著大于内固定组(23.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2年(26.0°±11.1°和21.8°±1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外固定分期序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内外固定分期序贯治疗可能更适应于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Cyclin D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周期素D1(Cyclin D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作者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110例乳腺癌标本进行了Cyclin D1蛋白的检测.结果显示:本组病例的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4.55%(82/110);生存时间≤5年及≥10年者,其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22%(51/53)和40.54%(15/37);Cyclin D1蛋白过度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由此揭示Cyclin D1蛋白的过度表达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Cyclin D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周期素D1(Cyclin D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作者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110例乳腺癌标本进行了Cyclin D1蛋白的检测。结果显示:本组病例的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4.55%(82/110);生存时间≤5年及≥10年者,其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22%(51/53)和40.54%(15/37);Cyclin D1蛋白过度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由此揭示Cyclin D1蛋白的过度表达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由EBV感染引起 ,常多系统受累 ,症状与体征变化多端 ,症状多样化。我院于 1998年至 2 0 0 2年期间收治IM3 6例 ,其中合并肾脏损害 16例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1岁 3个月至 11岁 ,平均 5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皮疹、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等 ,仅 1例出现浮肿。血常规淋巴细胞 >5 0 % ,异型淋巴细胞 >10 % ,EBV抗体阳性。以上全部病例均符合Henle建议的IM的诊断标准并出现尿常规异常 ,尿蛋白 +113例 ,尿蛋白 +2 2例 ,镜下血尿3例 ,尿蛋白 +4 1例伴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 ,其余 1…  相似文献   
6.
89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新辅助化疗提高乳腺癌的手术切除率及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89例乳腺癌病例采取CMF及CEF两种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观察肿瘤、腋窝淋巴结及转移灶的变化,为手术切除提供较好的条件.[结果]新辅助化疗总的有效率为69.66%,其中CMF方案有效率为50.00%,蒽环类方案有效率为73.97%.[结论]新辅助化疗疗效与肿瘤临床分期无关,蒽环类化疗方案效果优于CMF方案,术前化疗为根治性手术及保乳手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男性乳癌特征分析(附3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男性乳癌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男性乳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合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男性乳癌少见,病因不清,发病多在50岁以上,临床病例晚期多见,容易侵犯皮肤及胸肌,乳头常受累,可伴乳头溢血,淋巴结转移较早,雌激素受体阳性率高,治疗以手术为主,主要是改良根治术,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预后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结论:男性乳癌晚期多见,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预后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8.
1病历资料患者,男,42岁,因"重物砸伤致左足部出血、疼痛伴活动受限3 h"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在工地施工时不慎被重物砸伤,当即感左足部疼痛、出血,伴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起病凶险,进展迅速,发病早期自然死亡率极高。传统开放手术方式治疗主动脉夹层,效果明确,但创伤巨大,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些年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广泛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术创伤及围术期病死率明显下降[1]。但部分复杂病例的TEVAR,比如部位复杂(累及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和形态学复杂(短瘤颈、弓型不佳、迷走锁骨下、右弓右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联合游离组织瓣移植治疗合并骨折的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热压伤的疗效.方法 2004年2月至201 1年12月共收治13例合并骨折的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热压伤伴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3 ~ 55岁,平均36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2例,A2型1例;B1型1例,B2型4例,B3型1例;C1型3例,C2型1例.创伤部位:小腿中下段7例,内踝部2例,外踝并足背部4例.创面缺损面积为18cm×8cm~35cm×22cm,平均25 cm× 16 cm.早期清创,创面行VSD技术治疗并置管、持续抗生素盐水冲洗,待创面清洁后予骨折内固定或动力装置重建,同时应用游离组织瓣移植覆盖创面.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的方法对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所有皮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获16 ~ 90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内固定及骨与肌腱的外露区域得以游离皮瓣良好覆盖,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7.2个月),无骨不连发生.7例患者因肌腱缺损行阔筋膜移植重建,3例患者因肌腱粘连行肌腱松解术.4例患者重建肌腱肌力Ⅴ级,2例Ⅳ级,1例患者踝关节保持功能位肌腱粘连,未予松解.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的方法评定功能:优7例,良4例,可2例. 结论 VSD技术联合游离组织瓣移植能够早期修复合并骨折的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热压伤,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