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创截骨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囊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32例(49足),男2例(2足),女30例(47足);年龄23~80岁,平均57岁。手术前后对患者负重正位X线的HAV角(拇外翻角),IM角(第1、2跖骨间角),第4、5跖骨间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及第5跖骨外翻角进行比较;采用拇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畸形纠正、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同时按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小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FAS)对手术前后的AF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0min;32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负重正位X线的HAV角,IM角,第4、5跖骨间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及第5跖骨外翻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AFA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按照上述疗效标准:优33足,良15足,差1足。结论: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矫形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腓骨钩状钢板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对28例伴有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踝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19例得到完整随访,男12例,女7例;年龄18~72岁,平均36岁;单纯外踝骨折4例,双踝骨折9例,三踝骨折6例.按Danis-Weber分类,A型8例,B型11例,均为腓骨远端不稳定粉碎性骨折.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为6h至16d,平均6d.手术顺序为外踝、后踝和内踝.外踝骨折使用腓骨钩状钢板固定,内踝骨折使用松质骨螺钉,后踝骨折根据骨折块大小及形态采用螺钉或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8.8个月.术后4~6周X线片均可见骨折线模糊;10例患者于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9例于术后20周达到临床愈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局部不良反应及踝关节不稳.Mazur评分为67~92分,平均86.3分,其中优12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结论 运用腓骨钩状钢板固定外踝骨折能更好恢复外踝正常外翻角及长度等解剖结构,并有效固定,为早期活动提供稳定性,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酶处理异种骨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自源性的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骨组织及软组织的修复,又不存在疾病传播及免疫排斥的可能。实验拟验证应用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酶处理异种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7/12在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体质量2.0~2.5kg,共40只前肢,随机分为复合酶组,单纯酶组,脱蛋白骨组,空白组。每组共10个标本。②实验方法:制作富血小板血浆及酶处理的异种骨并制备桡骨中段15mm的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将上述骨材料植入兔桡骨缺损处,其中复合酶组:植入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酶处理异种骨;单纯酶组:植入酶处理异种骨;脱蛋白骨组:植入部分脱蛋白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③实验评估: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X线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分别观察骨缺损区的新骨形成情况。同时对各组骨密度进行测定。结果:纳入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所有手术无术后感染,无动物死亡,植入骨无脱落。①所有动物麻醉苏醒后均恢复进食,2周伤口愈合,未出现感染及渗液等。富血小板血浆中的血小板含量均为全血的4倍以上。②在同一时间点,酶处理后异种骨与部分脱蛋白骨在成骨能力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酶处理异种骨在8周时骨缺损部分修复;12周时完全修复。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③8,12周时复合酶组骨密度较单纯酶组、脱蛋白骨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酶组与脱蛋白骨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酶处理后异种骨可用于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复合富血小板血浆后有明显加速骨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20岁.右腕胀痛无力20 d,加重3 d入院.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腕胀痛无力,未行处理,近3 d症状加重.临床检查:右腕皮肤轻度肿胀,皮温正常.右尺骨茎突略突出,触压有颗粒感,压痛明显.手指活动及感觉正常.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字医学和"数字解剖学"的发展,裴国献等[1]于2007年首先提出了"数字骨科学"(digital orthopaedics)的概念.这一将骨科学的基础与临床同数字化技术紧密而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突显了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潜在的学科生命力,其主要运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腓骨钩状钢板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对28例伴有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踝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19例得到完整随访,男12例,女7例;年龄18~72岁,平均36岁;单纯外踝骨折4例,双踝骨折9例,三踝骨折6例.按Danis-Weber分类,A型8例,B型11例,均为腓骨远端不稳定粉碎性骨折.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为6h至16d,平均6d.手术顺序为外踝、后踝和内踝.外踝骨折使用腓骨钩状钢板固定,内踝骨折使用松质骨螺钉,后踝骨折根据骨折块大小及形态采用螺钉或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8.8个月.术后4~6周X线片均可见骨折线模糊;10例患者于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9例于术后20周达到临床愈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局部不良反应及踝关节不稳.Mazur评分为67~92分,平均86.3分,其中优12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结论 运用腓骨钩状钢板固定外踝骨折能更好恢复外踝正常外翻角及长度等解剖结构,并有效固定,为早期活动提供稳定性,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后外踝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7月,对23例术前诊断为踝部骨折后外踝畸形愈合合并早、中期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行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采用腓骨斜形或横形截骨,旋转延长后植骨内固定.17例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 17例获得12~45个月(平均29.1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X线愈合时间13.1周(11~16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2.1周(11~15周).术前踝关节AOFAS评分为21~47分(平均29分),术后12个月评分为56~91分(平均81分),优5例,良8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76.5%.术后1例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术后出现足外侧皮肤感觉麻木.2例患者在随访时X线片示关节炎有轻微进展,予以关节腔内注射施沛特,保守治疗后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败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外踝畸形愈合的踝关节骨折采用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近期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内外固定分期序贯与切开内固定治疗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本课题组收治的61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内外固定分期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和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组(内固定组)。序贯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8~65岁;骨折OTA分型:C1型4例,C2型8例,C3型14例;闭合性损伤7例,开放性损伤19例。内固定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19~64岁;骨折OTA分型:C1型6例,C2型13例,C3型16例;闭合性损伤21例,开放性损伤14例。术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患侧较健侧踝关节减少的活动度。结果序贯组和内固定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软组织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序贯组和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15.4%(4/26)和17.1%(6/35)]、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7.4±4.3)个月和(6.5±3.2)个月]、骨不连发生率[7.7%(2/26)和8.6%(3/35)]、AOFAS的踝-后足评分[(71.7±29.4)分和(74.4±19.5)分]和SF-36(83.1±9.9和83.8±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较健侧踝关节减少的活动度(34.6°±7.2°)显著大于内固定组(23.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2年(26.0°±11.1°和21.8°±1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外固定分期序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内外固定分期序贯治疗可能更适应于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总结26例足踝部腱鞘滑膜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 回顾2012年至2014年手术治疗的26例足踝部腱鞘滑膜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结节型10例,弥漫型16例。就患者性别,年龄,治疗经过、病理发现、术后足踝部功能及评分、肿瘤有无复发等分析总结。结果 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结节型,术前平均98.5±1.2分,术后平均99.1±2.3分,P>0.05;弥散型,术前平均78.4±2.5分,术后平均83.6±3.1分,P<0.05。其中2例弥漫型术后因踝关节活动受限,足踝部功能评分较术前下降,结节型无复发,2例弥漫型局部复发。结论 手术治疗足踝部腱鞘滑膜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弥漫型腱鞘滑膜巨细胞瘤应根据病灶分布,侵及部位,弥散程度,决定手术切除范围,以期最大程度保留足踝部功能同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髋部骨折的病情较复杂,临床医师选择适当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的主要依据来源于影像学检查,常难以准确判断空间立体关系. 目的:探讨基于64排螺旋 CT 扫描数据对髋部骨折进行虚拟手术设计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髋部骨折患者.dicom 格式 CT 数据导入 Mimics 软件,进行图像分割,建立骨折三维模型并进行虚拟复位,将.stl 格式复位模型导入 Imageware12.0,根据钢板放置位置选择合适长度钢板,螺钉固定.并快速成型形成实体与导航模板. 结果与结论:重建三维可视模型可准确反映出骨折特点、骨折移位方向和程度,并可进行任意旋转观察,实现了内固定手术模拟.可见术前应用计算机辅助虚拟现实手术设计可以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