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围术期效果与长期生存状况。方法:收集自2001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大血管中心行TEVAR治疗的复杂B型夹层患者的基本资料、围术期资料并进行随访。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79例患者诊断为复杂B型夹层并接受TEVAR治疗,其中男性162例(90.5%),女性17例(9.5%),平均年龄(51.3±11.6)岁。围术期死亡7例,病死率3.9%,术后肢体缺血4例(2.2%),胃肠缺血3例(1.7%),肾衰竭3例(1.7%),左上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1例(0.6%),股动脉穿刺口局限性夹层形成1例(0.6%),逆行性A型夹层形成1例(0.6%)。无围术期脑梗死、截瘫发生。TEVAR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8%,82.1%,5年,10年再次干预率分别为3.7%,5.4%。结论:本研究呈现了TEVAR在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围术期并发症及5年,10年生存与再干预情况。术后仍持续存在的灌注不良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围术期应及时识别灌注不良的症状并及时恢复灌注以减少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复杂与非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并行TEVAR术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用于分析。结果:共有226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6~38个月),其中非复杂型B型夹层患者197例;围术期死亡1例,随访期间死亡4例,3例分别因I型内漏、逆行性A型夹层、支架远端新发破口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3年生存率为98.1%。复杂型B型夹层患者29例;围术期死亡2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1例因支架远端新发破口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3年生存率为96.3%。结论:TEVAR术能够使复杂型B型夹层患者获得与非复杂型患者相似的3年生存率,但在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围术期并发证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分类差异对体外开窗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复杂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37例设为复杂组,将同期非复杂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48例设为非复杂组,均采用TEVAR术治疗。比较两组30 d死亡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动脉扩张率、假腔消失率、手术前后最大动脉直径水平及随访生存率等。结果两组30 d死亡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动脉扩张率及假腔消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最大动脉直径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复杂组术后同一时间点最大动脉直径均显著高于非复杂组(P0.05);非复杂组手术前后最大动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随访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AR治疗复杂型和非复杂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在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和随访生存率方面效果较为接近;但其用于非复杂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治疗更有助于促进动脉管腔重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43.6±8.4)岁,分析其治疗策略及疗效。结果 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人工支架象鼻手术;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术前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外科术后第4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于TEVAR后次日因急性肾衰竭死亡;余5例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1±5)个月。随访期间3例均病情平稳,血压控制良好,患侧下肢疼痛及麻木感消失,术后恢复良好,无截瘫等事件发生。1例右下肢活动仍受限,1例虽病情相对平稳,但活动后仍存在下肢疼痛症状,于术后6个月植入微创腹主动脉覆膜支架1枚,右髂总动脉至髂外动脉植入金属裸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活动后下肢疼痛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主动脉夹层愈合良好,双髂动脉及下肢动脉血流通畅,肾动脉可见一小破口。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病情危重,围术期病死率高,需加强围术期管理,TEVAR后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非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中远期效果。方法:搜集我中心自2001年5月至2012年12月行TEVAR术治疗的的非复杂型B型夹层患者基本信息及手术情况并对其进行随访,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654例非复杂型B型夹层患者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围术期死亡5例,病死率0.8%,2例发生完全性瘫痪(0.3%)。患者术后5年、10年、14年生存率分别为96.6%,84.3%,67.8%。避免二次手术的比率5年、10年分别为94.6%、89.5%。结论:TEVAR手术在非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得到了较低的病死率、并发症率与较好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报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至2015-10因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的5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原因。结果:56例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中21例主动脉弓解剖条件复杂,行TEVAR7例,行TEVAR、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4例;主动脉夹层形态复杂16例,行TEVAR5例,行TEVAR、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1例;夹层破口累及主动脉弓19例,行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TEVAR17例,预开窗血管支架的TEVAR 2例。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TEVAR是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通过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分支血管旁路术、血管支架改良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中心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61例TBA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适应证:1胸降主动脉段主动脉弯曲变形;2胸降主动脉存在多发破口;3主动脉远端锚定区真腔因假腔挤压而过细。结果: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TBAD共61例。术后平均随访(23.6±7.4)个月,围手术期死亡1例(1.6%),支架远端新发破口1例(1.6%),支架远端贴壁不良3例(4.9%),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91.8%(55/61),其中支架段假腔完全消失率41.8%(23/55),主动脉完全重塑率7.3%(4/55)。结论: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实现了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远端锚定区的精确选择,近中期疗效安全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 是临床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是由于主动脉中层破裂,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造成正常动脉壁的分离形成血管内假腔。根据夹层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Stanford A、B型,病变累及近端主动脉者称为A型 ;病变范围仅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降主动脉称为 B 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随着微创治疗方式和器具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弓部病变可采用微创腔内治疗,近年来,“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的发展使得TEVAR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成为可能。本文就几种常用处理弓部病变腔内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局麻下支架植入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5~2019-05该院实施的32例B型主动脉夹层局麻下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病历资料,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1例出现少量Ⅰ型内漏。无死亡病例,无重大心脑血管意外发生。随访6. 4~10. 5个月,1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远端支架膨出,再次植入支架1枚后治愈。结论 主动脉夹层经过术前的精心准备、评估、测量,可局麻下实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TEVAR治疗。通过改良腹股沟横切口或经皮穿刺代替纵切口,以及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可显著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症及CoA外科术后并发症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6例Co A合并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或CoA外科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男5例,女1例;年龄44~56(50.3±5.01)岁。患者术前均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根据患者主动脉解剖及病理生理特点制定介入治疗方案,4例患者(2例主动脉缩窄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穿通性溃疡,1例外科术后缩窄复发合并假性动脉瘤),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1例患者Co A外科术后吻合处假性动脉瘤形成采用TEVAR,并对外科姑息的缩窄进行栓塞;1例CoA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外科先行升主动脉至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再对缩窄处进行封堵。结果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0~60个月,无主动脉相关死亡和再次介入或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结论解剖条件合适的Co A合并症或Co A外科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可首先尝试TEVAR治疗。解剖条件不合适的Co A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可行复合手术。此类患者应根据解剖及病理生理特点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及介入器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Ⅰ型内漏应用支架象鼻术及再次TEVAR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9-03-2013-01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Ⅰ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20例患者分为2组:支架象鼻术组12例和再次TEVAR术组8例,术后平均随访(6.53±7.60)个月。结果:2组患者除性别外(P=0.049),其他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支架象鼻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再次TEVAR术组(P=0.007),而术后残余内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再次TEVAR术组(P=0.014);2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1.000)。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TEVAR术后Ⅰ型内漏应用支架象鼻术较再次TEVAR术具备更好的内漏封闭效果,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远端限制性支架(RS)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8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TEVAR或TEVAR+RS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23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85例,女性54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4.2±10.7)岁。TEVAR组111例,TEVAR+RBS组128例。手术成功率100%。TEVAR+RS组较TEVAR组支架远端新发破口(dSINE)发生率明显降低[14/111(12.6%)vs. 2/128(1.6%),P=0.0007],同时主动脉假腔重构也明显优于TEVAR组。结论: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RS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dSINE发生,并且有利于主动脉夹层假腔重构,具有良好的中-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例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型)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经胸部右后外切口行胸降主动脉置换术、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缝扎术。结果: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天数7~10 d,无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置换术方法可行,临床疗效满意,术中判断后行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缝扎术,可简化手术方式,但应避免术后左上肢缺血坏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非外伤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的疗效.方法 对5例非外伤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患者行TEVAR治疗.结果 5例均急诊成功行TEVAR,1例术后第1天放血性胸水后死亡,另4例临床治愈.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非外伤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行急诊TEVAR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正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TEVAR)因其微创、安全、并发症及死亡率低及在改善主动脉夹层远期重构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现已经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TEVAR术应用的增多及随访时间的延长,术后并发症已经成为影响其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原因。远端支架源性新发破口(distal stent graft-induced new entry, d-SIN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DeBakev Ⅲ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 选择DeBakey Ⅲ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例,先行保守治疗4周,然后行TEVAR.治疗过程中采用全主动脉64排CTA观察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假腔内血栓、降主动脉夹层的变化.结果 术后9例患者均恢复较好,痊愈出院;随访6~30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DeBakey Ⅲ A主动脉夹层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行TEVAR治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我中心应用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我中心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例行支架"象鼻"手术的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18例为直接行支架"象鼻"手术,10例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I型内漏二次手术改行支架"象鼻"手术修补漏口。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支架"象鼻"手术,其中20例患者同时行左锁骨下动脉至左颈总动脉转流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50±28)分钟,平均心肌阻断时(75±32)分钟,平均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0±6)分钟。所有患者术后无截瘫发生,无脑出血及脑梗死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出院时及术后3月复查CT均无内漏发生。结论:应用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确实可靠,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结果还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65岁及以上B型胸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12-12我院159例经TEVAR治疗的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所纳入患者分为65岁组(A组)和≥65岁组(B组),比较两组之间TEVAR结果。结果:A组与B组围手术期并发症(18.9%∶15.6%,P=0.668)、30 d病死率(3.9%∶3.1%,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中期随访,A组与B组主动脉相关中期事件(5.7%∶3.2%,P=0.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5年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免于非主动脉疾病生存率差异显著(Log-rank P=0.009)。结论:TEAVR治疗65岁及以上TBAD患者安全有效。与小于65岁患者相比,年龄增加未增加中期主动脉相关死亡和主动脉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方式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临床效果和风险。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4例B型IMH行TEV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EVAR治疗54例B型IMH,技术成功率100%。其中单纯行TEVAR36例,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部分覆盖6例,LSA开口全部覆盖2例,LSA重建10例。围术期1例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手术,1例出现脑梗死给予保守治疗,1例因出现新发破口再次干预行TEVAR,所有患者全部存活出院。随访13~112个月,平均随访(63±10.5)个月,失访3例,有效随访率94%。随访患者共6例死亡,2例患者再干预手术,K-M生存曲线显示10年总存活率79.8%。结论:B型IMH行TEVAR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远期预后好。然而,围术期有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及脑梗死等风险。对于血肿累及LSA开口导致近端锚定区不足的患者,尽可能选择个体化方案重建LSA,部分覆盖或者完全覆盖LSA开口一定要慎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经验。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我中心共收治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17例,其中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7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0例。结果:术中支架组和腔内修复组均无患者围术期死亡。术中支架组有1例患者术后7d发生胸骨哆开行清创术。腔内修复组无围术期并发症。术中支架组随访13~85个月,平均(54.86±27.01)个月,腔内修复组随访(12~89)个月,平均(51.10±24.71)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应根据不同的解剖特点和合并病变,选择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