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探讨采用"规范+沟通"方法构建和谐医院、和谐科室,促进医院和科室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对医疗纠纷成因分析,树立正确认识患者投诉的意识,落实规范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流程和规范服务收费,实施"有效的亲情性、信息性和法规性"沟通。通过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输血科取得了长足发展。落实"三个规范"是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基石;实施有效的亲情性、信息性和法规性沟通是减少医疗矛盾、化解医疗纠纷的利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加供者血袋辫血热合点可否提高供者配血标本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方法在供者血袋辫血上增加热合点,每次配血时均从供者血袋剪下辫血进行配血试验。结果观察组100 U在原热合点间增加热合点后辫血的段数可达6~8段;辫血平均长度分别是8.67、9.07、8.42、8.78、9.10、8.38、8.35、9.70 cm。通过增加血袋辫血的热合点,提高了辫血使用次数,供者血袋与配血标本没有分离。结论在供者血袋辫血上增加热合点,确保了供者配血标本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并且便于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立网络型医院输血管理系统(BIS),对临床输血采用全程信息化管理,为输血安全管理起到快捷、准确、安全、高效、创新的作用。输血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已有不少文献报导,而且都各自有不同的特点[1-4]。本院建立的网络型输血管理系统与血站输血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 IS )、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L IS )实现了无缝衔接,并将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临床医生在 H IS开出电子输血申请医嘱时,系统会从L IS里提取患者最新相关的检验结果,并将数据置到电子输血申请单中;输血科只要拿到患者输血申请单申请号,并在BIS上读取申请号,临床医生为患者申请输血信息,便会自动录入到BIS中;输血科根据临床需要,通过BIS向血液中心发出请求发放血液制品品种和需要的数量,血液中心根据库存情况通过BIS将血液配额结果反馈给医院输血科。现将本院网络型输血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进一步明确在输血科血液交叉配血工作岗位的操作、监控管理,以品质圈形式提高输血科人员在交叉配血过程中的技术技能和服务质量.方法 运用品质圈活动的管理方法查找交叉配血出错的可能原因,设立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 通过品质圈活动,规范了输血科交叉配血岗位的操作、监控,并改善流程,提高了员工的自学意识,增强了相互间的协作、学习,达到了持续改进工作的目的.结论 品质圈活动的管理方法,提高了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保临床实验室实验结果准确性和持续改进检验质量,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按照输血操作规程用微柱凝胶法、试管法通过手工加样实验操作方式检测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发放的全国输血相容性室间质量评价质控样本。结果抗体筛查试验中,待检样本可能因抗体筛查检测试剂批号的不同,引起反应格局不同。结论参加输血相容性室间质量评价,可以确保临床实验室实验结果准确性,能够持续改进检验质量,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和统一实验室检测标准,从而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LIS建立血型、交叉配血、抗体筛查结果的数据接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字化和图像化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通过仪器与医学检验信息网络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连接,建立血型、交叉配血、抗体筛查结果数据接收,将实验结果数字化和图像化.结果 LIS系统将检验仪器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患者的样品采集登陆、实验数据存取、报告审核、打印分发、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繁杂的操作过程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结论 通过在LIS上建立血型、交叉配血、抗体筛查结果的数据接收,使实验结果实现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系统结果稳定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品质圈在输血科血液发放岗位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品质圈活动的管理方法进行原因分析、现状调查、设立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 通过开展品质圈活动,规范了血液发放岗位作流程和建立了监督管理,员工自觉提高了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服务水平,避免差错事件的发生.结论 开展品质圈活动,员工自觉提高了工作责任心,提高了输血科服务的满意度和患者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与细菌性肺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差异,探讨新冠肺炎免疫病理机制,为新冠肺炎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收集轻型新冠肺炎患者(新冠肺炎组)、细菌性肺炎患者(细菌性肺炎组)和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3组各15份血清标本,进行48种细胞因子的检测,比较3组间细胞因子表达谱的差异。检测10例新冠肺炎患者在治疗不同时间点的血清标本中48种细胞因子表达,分析其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新冠肺炎组与细菌性肺炎组比较中,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GRO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TNF-β在新冠肺炎组中上调(P均< 0.05)。而 IL-10、IL-18、IL-2受体α和IFN-γ诱导的单核细胞因子(MIG)在细菌性肺炎组中上调(P均< 0.05)。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在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治疗的第2周有明显的下调;单核趋化蛋白-1(MCP-1)的变化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变化一致。结论 新冠肺炎患者和细菌性肺炎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的细胞因子表达谱。M-CSF和MCP-1在新冠肺炎疾病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