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全膝置换中进行正确的髌骨截骨是减少置换后髌骨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实验利用正常国人髌骨解剖标志点,探讨其在国人髌骨置换髌骨截骨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1在上海长征医院关节外科完成.①实验材料:成人尸体50膝(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提供).②实验过程:采用标准的膝关节正中皮肤切口入路打开关节腔,外翻髌骨,测量髌骨厚度,暴露髌腱外缘髌骨止点及股四头肌内、外缘的髌骨止点,美兰标记,由同一位医师利用摆锯截骨.③评估:测量截骨前髌骨厚度及截骨后残存髌骨厚度.结果:髌骨截骨前平均厚度为(23.39±1.19)mm,残存髌骨的平均厚度为(13.83±1.04)mm,大于12 mm的要求(文献报道的国人髌骨截骨术后残余厚度应大于12 mm,P<0.05).结论:利用髌腱外缘及股四头肌内、外缘作为截骨的解剖标志点进行国人的髌骨截骨,残余髌骨厚度满足髌骨假体置换的要求,是适合国人解剖特点的髌骨截骨标志点.  相似文献   
2.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发病率和影响因素.[方法]1996年10月~2006年10月回顾性研究1 216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4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做为实验组,4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和美国麻醉分级(ASA)等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P=0.001)和术中(P=0.039)膝关节屈曲度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和术后髌骨低位与术后膝关节僵硬发生呈明显相关性(P=0.001).[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受多种因素影响,选择合适的患者、术中仔细暴露、重建伸屈膝间隙、减少髌腱和伸膝装置的损伤、选择合适假体、保持良好的下肢力线和术后理疗等因素会明显减少膝关节僵硬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比较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MIS-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01—2013-04采用前外侧入路分别行骨水泥(70例70髋,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70例70髋,非骨水泥组)MIS-HA治疗140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并发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非骨水泥组7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3(14~28)个月;骨水泥组术中因肺栓塞死亡1例,69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0(14~28)个月。2组术中Sp O295%者、舒张压下降≥20 mm Hg者、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水泥组相比,非骨水泥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总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术后3、6、12个月比较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MIS-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型MIS-HA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施行THA的2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前外侧入路微创组和标准后外侧入路组,各100例患者,对两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评分、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12 ~30个月).两组患者均无骨折、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Harris评分及术后影像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小、恢复快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在髌骨表面置换和未表面置换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2%~21%和0.05%,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翻修术中分别为1.19%和0.15%~12%[1].发病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原因、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等.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伸膝装置的完整性、髌骨假体的稳定性和残留髌骨的骨量选择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髌骨部分或全切除术、单纯髌骨假体翻修术和全膝关节翻修术等.因髌骨生物力学的重要性,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的治疗及疗效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的治疗棘手.目前认为,Ⅱ期翻修术使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的标准方法.未使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的Ⅱ期翻修术会造成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关节不稳,影响患者术后活动度.关节周围纤维化和软组织平衡的丢失,再次植入假体时困难较大[1].所以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倍受关注,本文就此做一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僵硬是初次全膝置换术后并发症之一.引起膝关节僵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治疗方法、手术技术和康复手段有关,同时患者的情绪、性格也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是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11%~21.4%[1],文献报道较少.其临床特点及疗效与非伞膝火节置换髌骨骨折明显不同.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对5例(5膝)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止血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作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止血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拟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止血带(止血带组,n=30),一组不用止血带(非止血带组,n=30).以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吗啡用量、术后患肢肿胀及皮下淤血斑面积、患者膝关节活动作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止血带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非止血带组,但两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无明显差异.术后吗啡用量、肢体肿胀、皮下淤斑面积、患肢直腿抬高及膝关节屈曲活动几项指标非止血带组优于止血带组,术后7d膝关节活动无显著差异.结论 应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并无显著影响,但妨碍患者术后早期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患者行关节镜松解术。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71岁(56—83岁)。排除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假体松动等其他明显原因导致膝关节僵硬的患者。手术包括重建髌上囊和内外侧沟、松解髌骨周围挛缩、切除残留的半月板或膝前结节等。采用KSS评分对膝关节术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2.3年(1~6年)。术中均可见到关节内纤维束带形成、滑膜肥厚增生和髌骨周围粘连。2例患者术中见膝前结节纤维,1例术中见假性半月板形成。3例患者行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松解术,5例行单纯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术中平均屈曲度为119°(100°~130°),末次随访时为100°(95°~115°)。KSS评分从术前平均为7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6分。术前术后K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1)。结论关节镜是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安全、有效方法,达到明显改善功能和加快术后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