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7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v,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8月,我科采用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1~56岁,平均41.7岁;C4/5 4例,C5/6 9例,C6/7 3例;均为一侧根性症状,CT 、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外侧突出或/和关节突增生致椎间孔狭窄,神经受压节段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经系统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随访观察患者的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9min (75~1 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5ml(30~16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1d(3~7d);出院时患者神经根性症状缓解11例,明显改善5例;1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6~25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13±1.15分降至术后的3.00±0.63分,末次随访时为1.94±0.85分;JOA评分由术前12.63±1.09分提高至15.63±0.50分,末次随访时为16.13±0.62分;术前、术后与术次随访时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椎生理曲度D值从术前7.66±0.99mm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0.99±0.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5.56±0.54mm和5.54±0.5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股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分析,探讨影响术后下肢功能恢复的不利因素。方法对329例股骨干骨折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进行随访,其中单纯股骨干骨折294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35例。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6~24个月),患者总有效率为95.44%,Barthel指数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出现远端锁钉失败21例、骨折端劈裂5例、骨折延迟愈合12例、骨不连3例、膝关节屈曲受限23例、断主钉1例。结论扩髓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肯定,但需注意术前选钉合理、术中操作规范、术后康复训练指导应及时科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术中脊髓造影辅助经皮椎板间孔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确诊为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在脊髓造影辅助下行经皮椎板间孔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B组不实施脊髓造影操作,其它方法同A组.记录两组穿刺到目标椎间盘所需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神经根刺激症状和神经根、硬膜囊损伤发生率,脊髓造影相关的并发症.两组病例均随访6~12个月.采用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的MacNab分级标准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A组穿刺到目标椎间盘时间为9.67±1.45min,B组14.40±2.35min(P<0.01);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19/20例),B组60%(12/20例)(P<0.05);A组穿刺过程中神经根刺激症状发生率15%(3/20例),B组55%(11/20例)(P<0.05);A组无神经根和硬膜囊损伤发生,B组神经根和硬膜囊损伤各1例.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A组优良率85%,B组优良率8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A组中未见和脊髓造影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脊髓造影辅助经皮椎板间孔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是减少目标椎间盘的穿刺时间,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曹  王尔天  王敏  易伟宏 《中国骨伤》2011,24(10):806-810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采取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的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21~69岁,平均41.8岁;12例采取"由内向外"髓核摘除术,15例采取"由外向内"髓核摘除术。采用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指数以及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由外向内"术式中有1例因出血视野不清中止手术、1例转为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其余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0±2.5)个月。末次随访时ODI为(13.0±20.5)%,与术前的(75.4±7.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7例,良9例,可1例,差3例;疗效差的病例中,1例于术后3个月行开窗手术,2例需口服药物治疗。结论: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较大、将硬膜囊和神经根明显挤向一侧的患者宜采用"由外向内"的方式,如术前经反复保守治疗、突出物相对较小者则宜采用"由内向外"的方式;合理选择均可以达到有效减压,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股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分析,探讨影响术后下肢功能恢复的不利因素。方法:对329例股骨干骨折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进行随访,其中单纯股骨干骨折294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35例。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6~24个月),患者总有效率为95.44%.Barthel指数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出现远端锁钉失败21例、骨折端劈裂5例、骨折延迟愈合12例、骨不连3例、膝关节屈曲受限23例、断主钉1例。结论:扩髓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肯定,但需注意术前选钉合理、术中操作规范、术后康复训练指导应及时科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能有效判断失血性休克病例预后的临床观察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2月至2004年12月急诊抢救失血性休克34例的临床资料,以伤后3h复苏液体总量作为评价指标,对抢救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分析。结果:抢救成功组复苏液体总量为975±487.11mL,死亡率为0;失败组复苏液体总量为1768±950.3mL,死亡率为5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苏液体总量可以作为早期判断失血性休克预后判断的临床观察指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28例不同类型腰椎滑脱患者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后联合有序化康复训练治疗,平均随访30个月,总有效率96.4%(27/28),椎体间骨性融合率92.9%(26/28),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折断、神经系统症状、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应用微创技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 ,患者的下胫腓联合稳定、踝穴正常 ,无距骨倾斜。是一种简单、有效、创伤小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盐酸氟西汀治疗慢性疼痛合并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因素与慢性非器质性疼痛的关系及盐酸氟西汀(百优解)对慢性疼痛合并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8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筛选出具有抑郁状态者,在疼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氟西汀,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①HAMD评定17项≥18分者71例,所占比例为44.9%。②71例中进入治疗研究的患者治疗后,盐酸氟西汀组及对照组HAMD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lt;0.05),但治疗后2,4,6周盐酸氟西汀组HAMD及VAS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慢性疼痛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对其中具有抑郁情绪的患者使用抗抑服剂治疗能显著改善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并探讨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Ⅰ型胶原制备单纯胶原、胶原/羟基磷灰石、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4组骨修复材料表面结构.用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浸提液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和体外溶血试验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在大鼠头颅制备颅骨极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4种骨修复材料.术后12周CT扫描观察骨缺损修复影像学.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骨缺损组织学变化,并在骨缺损及其周围新生骨部位行骨桥蛋白( OP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单纯的胶原材料为交织样物质结构,胶原/羟基磷灰石材料为交织晶体板状结构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和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晶体结构为单晶体交织状.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浸提液对细胞相对增殖率(RGR)无显著影响(P>0.05),材料的细胞毒性为1级.骨缺损CT扫描平均CT值分别为(98.5±10.2)、(208.4±19.5)、(418.4±27.1)、(476.8±30.5)hu,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缺损部位CT值最高.HE和Masson染色见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组骨质愈合完全,原骨缺损处多为红色成熟骨.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组植入区内蓝色的新生骨较多.胶原/羟基磷灰石材料组,植入区在植入材料边缘新生骨形成,界限仍然清晰.单纯胶原组骨质未愈合,骨缺损处为淡蓝色条索状结构,中间未见骨形成.对比其他3组,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组存在大量棕色的OPN和β-catenin染色阳性新生骨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促进骨修复能力强于单纯胶原、胶原/羟基磷灰石、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