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调动和激活韧带与肌腱细胞群是有效修复损伤韧带与肌腱的关键,通过对韧带与肌腱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群进行分离,对韧带与肌腱组织正常结构的维护及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比较经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出来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复制性衰老与表面标记物表达。 方法:分别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对成年SD大鼠的髌韧带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比较该两种方法得到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表面标记物的表达,细胞复制性衰老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两种分离方法分离所得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表面标记物及复制性衰老均存在差异。提示髌韧带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群,且不同群的髌韧带细胞可能在髌韧带正常功能与修复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韧带;肌腱;损伤;修复;韧带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血管新生,但其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离提取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小球,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接种于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的3D环境中培养,然后分别加入50,70,10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继续培养,于培养24,48h观察并测量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枝长度和分枝条数。结果与结论:经分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在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3D环境中培养24h,均可见管状分枝,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管状分枝生长,以10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促生长效果最明显,分枝也最多。培养至48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的分枝更长。说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可促进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芽及管状结构的形成,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血管新生,但其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离提取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小球,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接种于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的3D环境中培养,然后分别加入50,70,10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继续培养,于培养24,48 h观察并测量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枝长度和分枝条数.结果与结论:经分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在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3D环境中培养24 h,均可见管状分枝,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管状分枝生长,以10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促生长效果最明显,分枝也最多.培养至 48 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的分枝更长.说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可促进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芽及管状结构的形成,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对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是否能进行适量的运动,且适量的运动是否对梗死心肌修复与再生有积极的意义,尚存在很大的争议。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运动对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雄训练组和雌、雄对照组,每组12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左心室前壁梗死模型。造模24h,训练组大鼠进行30min/d的跑台训练,强度为20m/min,0%grade,共持续12d;对照组造模后正常饲养。2周后,对大鼠心肌行常规Masson’sTrichrome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几何参数的变化。结果与讨论:造模2周,训练组和对照组大鼠的死亡率十分接近(22%vs.20%)。训练组(雌、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梗死边缘区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梗死区室壁最小厚度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心肌梗死急性期即进行中等强度的跑台训练不但没有明显降低大鼠的存活率,还能有效减小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重构,且上述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对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是否能进行适量的运动,且适量的运动是否对梗死心肌修复与再生有积极的意义,尚存在很大的争议。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运动对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的影响。 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雄训练组和雌、雄对照组,每组12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左心室前壁梗死模型。造模24 h,训练组大鼠进行30 min/d的跑台训练,强度为20 m/min,0% grade,共持续12 d;对照组造模后正常饲养。2周后,对大鼠心肌行常规Masson’s Trichrome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几何参数的变化。 结果与讨论:造模2周,训练组和对照组大鼠的死亡率十分接近(22% vs. 20%)。训练组(雌、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5),梗死边缘区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 < 0.05),梗死区室壁最小厚度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说明心肌梗死急性期即进行中等强度的跑台训练不但没有明显降低大鼠的存活率,还能有效减小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重构,且上述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背景: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缺血梗死心肌的血管新生中扮演重要角色。最近研究证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血管新生,被认为是一种促血管新生的生长因子,但其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甚清楚。 目的: 使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否促进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管状结构形成进行研究,以揭示BDNF促进血管新生的可能细胞机理。 方法: 经分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悬浮于含0.2%甲基纤维素的DMEM培养液(25% FBS)中于非贴壁U型底96孔培养板中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小球,将CMECs小球于含10% FBS的Ⅰ型胶原(1.5 mg/ml)-甲基纤维素(1:1)中混匀后,置37 ℃,5% CO2的培养箱30 min,然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50 ng/ml、70 ng/ml、100 ng/m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经培养1天后,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枝长度和分枝条数进行分析。 结果: 经分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在甲基纤维素和Ⅰ型胶原3-D环境中培养24、48小时后,对每个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管状分枝总长度进行比较发现:24小时后,对照组为2899?5 祄;50 ng/ml BDNF组为3612?54 祄;70 ng/ml BDNF组为4734?82 祄;100 ng/ml BDNF组为5057?72 祄;48小时后:对照组为5349?58 祄;50 ng/ml BDNF组为6085? 祄;70 ng/ml BDNF组为8176?01 祄;100 ng/ml BDNF组为8358?89 祄;不同浓度BDNF处理组的管状分枝总长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每个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的分枝总条数进行比较发现:对照组为15条;50 ng/ml BDNF组为19条;70 ng/ml BDNF组为20条;100 ng/ml BDNF组为21条;不同浓度BDNF组的分枝总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可促进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芽及管状结构的形成,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能力,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其浓的升高而呈增强。本研究结果提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效促进心肌血管新生的细胞机理,很有可能是通过有效促进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芽和管状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对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是否能进行适量的运动,且适量的运动是否对梗死心肌修复与再生有积极的意义,尚存在很大的争议。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运动对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雄训练组和雌、雄对照组,每组12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左心室前壁梗死模型。造模24h,训练组大鼠进行30min/d的跑台训练,强度为20m/min,0%grade,共持续12d;对照组造模后正常饲养。2周后,对大鼠心肌行常规Masson’sTrichrome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几何参数的变化。结果与讨论:造模2周,训练组和对照组大鼠的死亡率十分接近(22%vs.20%)。训练组(雌、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梗死边缘区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梗死区室壁最小厚度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心肌梗死急性期即进行中等强度的跑台训练不但没有明显降低大鼠的存活率,还能有效减小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重构,且上述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髌韧带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调动和激活韧带与肌腱细胞群是有效修复损伤韧带与肌腱的关键,通过对韧带与肌腱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群进行分离,对韧带与肌腱组织正常结构的维护及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经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出来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复制性衰老与表面标记物表达.方法:分别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对成年SD大鼠的髌韧带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比较该两种方法得到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表面标记物的表达,细胞复制性衰老等情况.结果与结论:经两种分离方法分离所得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表面标记物及复制性衰老均存在差异.提示髌韧带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群,且不同群的髌韧带细胞可能在髌韧带正常功能与修复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对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是否能进行适量的运动,且适量的运动是否对梗死心肌修复与再生有积极的意义,尚存在很大的争议。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运动对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的影响。 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雄训练组和雌、雄对照组,每组12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左心室前壁梗死模型。造模24 h,训练组大鼠进行30 min/d的跑台训练,强度为20 m/min,0% grade,共持续12 d;对照组造模后正常饲养。2周后,对大鼠心肌行常规Masson’s Trichrome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几何参数的变化。 结果与讨论:造模2周,训练组和对照组大鼠的死亡率十分接近(22% vs. 20%)。训练组(雌、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5),梗死边缘区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 < 0.05),梗死区室壁最小厚度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说明心肌梗死急性期即进行中等强度的跑台训练不但没有明显降低大鼠的存活率,还能有效减小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重构,且上述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血管新生,但其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 方法:分离提取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小球,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接种于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的3D环境中培养,然后分别加入50,70,10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继续培养,于培养24,48 h观察并测量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枝长度和分枝条数。 结果与结论:经分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在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3D环境中培养24 h,均可见管状分枝,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管状分枝生长,以10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促生长效果最明显,分枝也最多。培养至    48 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的分枝更长。说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可促进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芽及管状结构的形成,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