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整体水平研究促炎细胞因子IL-17 在巨细胞病毒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建立MCMV 全身播散性感染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MCMV 感染对照组、IL-17 阻断组和同型抗体对照组。在实验第7 天处死小鼠,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肝脏组织中IL-17 蛋白表达水平,病理评估各组肝组织损伤程度;罗氏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ALT 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血清中IL-17 水平; RT-PCR 检测肝脏组织内IL-17R、IFN-酌和IL-10 mRNA 的表达。结果:与MCMV 感染对照组及同型抗体对照组相比较,IL-17 抗体阻断肝脏组织IL-17 表达明显下降(P<0.05),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ALT 水平显著降低[ (146±15)vs (102±11)vs (37±12),P<0.05];血清中IL-17 水平降低[(719.76±6.06)vs (722.1±4.62) vs(707.53±8.58),P<0.05];IFN-γ[ (0.56±0.06)vs (0.55±0.13)vs (0.96±0.2),P<0.05] 与IL-10 mRNA[ (0.55±0.073)vs(0.51±0.07)vs(0.903±0.18),P<0.05]的表达明显增加,而IL-17R mRNA 表达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0.81±0.16)vs(0.89±0.38)vs (0.870.23),P>0.05]。结论:促炎因子IL-17 高表达参与了巨细胞病毒肝炎的免疫损伤过程,阻断IL-17 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M122蛋白与宿主因子Myst4相互作用的位点.方法 以诱饵载体pGBKT7-M122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不同长度大小的M122基因片段,并将其分别插入至pMD-T simple载体,构建含有不同长度M122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将构建成功的各个重组质粒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SalI进行双酶切鉴定,并送测序.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采用同样的内切酶进行双酶切,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不同长度大小的M122基因片段,并将其分别亚克隆至pGBKT7-BD载体构建含有不同长度M122基因片段的诱饵质粒.将构建成功的各个诱饵质粒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SalI进行双酶切鉴定,并送测序.将测序正确的各个诱饵质粒分别与pGADT7 -Myst4质粒共同转化至酵母菌株AH109感受态细胞,转化后的酵母细胞分别涂板于营养缺陷培养基SD/-Trp/-Leu和SD/-Trp/-Leu/-His/-Ade/X-α-Gal平板.M122与宿主因子Myst4相互作用的位点通过营养缺陷筛选确定.结果 成功扩增了编码不同M122蛋白突变体的基因片段,并将其正确插入诱饵载体,构建了含有不同长度大小M122基因片段的诱饵质粒;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明确了M122蛋白与宿主因子Myst4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位于M122蛋白的1~ 148氨基酸.结论 M122蛋白的1~ 148氨基酸是其与宿主因子Myst4相互作用所必需的,为研究M122蛋白在MCMV致神经系统损伤的分子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AIM2( absent in melanoma 2)在感染早期识别胞浆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 DNA的变化状况.方法 建立MCMV全身播散型感染模型,接种MCMV Smith株后第1、3、5和7天各处死3只小鼠;同时设模拟感染小鼠作为正常对照.Western blot检测脾脏巨噬细胞中AIM2、衔接子凋亡相关点样蛋白(ASC)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状况;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和IL-18的水平;空斑法测定感染小鼠唾液腺感染性病毒滴度.结果 MCMV感染后第3、5、7天,小鼠唾液腺组织中感染性病毒滴度逐渐增加;MCMV感染鼠脾脏巨噬细胞中AIM2、ASC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呈现一致的变化,与模拟感染对照鼠比较,AIM2、ASC和caspase-1蛋白相对吸光值在感染后第1天开始升高(P>0.05),第3天明显升高并达峰值[分别为(1.121±0.243) vs(0.240±0.046),(1.318±0.333) vs (0.248±0.090),(1.085±0.243) vs (0.247±0.064); P<0.01],其后接近正常;MCMV感染鼠血清IL-1β和IL-18水平在感染后第3天也明显高于模拟感染对照鼠[分别为(112.72±5.20) pg/ml vs (47.86±4.35) pg/ml,(42.74±4.23) pg/ml vs( 22.60±2.82)pg/ml;P<0.01],其后均逐渐下降接近正常.结论 MCMC感染早期巨噬细胞通过AIM2炎性体识别胞浆MCMV DNA,可能成为CMV感染及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先天感染模型,并观察其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及感染状况.方法 取孕11~13.5d的BALB/c鼠,模型组羊膜腔微量接种K181毒株(病毒量1×103 PFU),对照组注射DMEM培养液.单独饲养5d后处死孕鼠,剖宫取出胎鼠,麻醉处死,取胎鼠脑组织制作冰冻切片.胎脑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酶组化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组织中的MCMV早期抗原.结果 感染组胎鼠存活率为71.9%.与对照组相比,羊膜腔内接种MCMV病毒对胎鼠存活率、吸收胎率、死胎率及胎鼠头部重量无明显影响,但可致胎鼠体重降低.感染组胎鼠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在宫内感染组,免疫酶学组化法发现脑室区、脑室管膜下区、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可见病毒感染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到的主要感染部位与免疫酶组化法基本一致.结论 通过羊膜腔内注射MCMV病毒成功建立MCMV先天感染小鼠模型,为研究MCMV先天感染致脑发育异常机制提供合适的整体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体内外水平研究大蒜新素对小鼠巨细胞病毒 (murine cytomegalovirus, MCMV) 感染导致调节性 T 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异常扩增的抑制作用。方法 72 只 MCMV 感染小鼠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大蒜新素治疗组;并设 72 只同期模拟感染小鼠为对照,随机分为模拟感染对照组和大蒜新素对照组。分别于大蒜新素处理后 1、7、14、28、60、120 d 处死小鼠,获得脾细胞待测。采用 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脾细胞中 Foxp3 的蛋白表达强度;流式细胞术分析 CD4+CD25+Foxp3+Treg 细胞在脾细胞中所占比率的变化。采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对大蒜新素的最大耐受浓度处理 MCMV 感染的胚胎成纤维细胞 3 d 后,采用 Realtime PCR 法和 Western blotting 法分别检测 T 细胞中 Foxp3 mRNA 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整体研究发现,大蒜新素对正常小鼠脾细胞中 Foxp3 蛋白表达和 Treg 细胞比率均无显著影响;但是在 MCMV 感染小鼠,大蒜新素可在感染慢性期显著减少 Foxp3 蛋白表达强度、降低调节性 T 细胞比率。体外细胞模型发现,最大耐受浓度的大蒜新素加入共培养体系后可部分拮抗 MCMV 诱导的 Foxp3 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结论 大蒜新素在体内外均可显著纠正 MCMV 感染导致的 Treg 异常扩增。大蒜新素通过影响 Treg 增殖进而增强抗病毒免疫而有利于机体清除 CMV 病毒,可能是大蒜新素诱导抗 CMV 免疫的另一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病毒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多数病毒感染并不严重,具有自限性,不需要抗病毒治疗。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病毒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很严重,并导致后遗症和不良后果。目前临床上特效抗病毒药物并不多,且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儿科的应用。该文将主要介绍目前已经批准用于儿童的抗病毒药物。通过介绍这些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适应证、用法和不良反应,提高儿科医师对抗病毒药物的认识,帮助儿科医生更为精准、合理、规范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有利于儿童的疾病恢复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即刻早期基因M122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M122,并检测其自激活作用及对酵母AH109菌株有无毒性作用,用于筛选小鼠胚胎脑cDNA文库。方法采用反转录(RT)-PCR的方法扩增MCMV的M122基因片段,并将其插入到pMD18-Tsimple vector,构建重组质粒pMD18-T-M122。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SalⅠ将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并测序。测序正确的pMD18-T-M122重组质粒和载体pGBKT7-BD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SalⅠ进行双酶切,凝胶回收M122基因片段及pGBKT7-BD载体片段。将回收的M122基因片段和pGBKT7-BD载体片段,用T4 DNA连接酶16℃连接过夜,构建诱饵质粒pGBKT7-M122。对pGBKTT-M122进行酶切鉴定,测序。将测序正确的pGBKT7-M122转化AH109酵母感受态细胞,转化菌液涂布于营养缺陷培养基SD/-Trp平板和SD/-Trp/X-α-Gal平板。空载体质粒pGBKT7-BD和阳性质粒pCL作为对照亦被转入AH109酵母感受态细胞,转化菌液分别涂布于SD/-Trp平板和SD/...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大蒜新素治疗鼠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 MCMV)播散性感染小鼠至慢性期,检测小鼠唾液腺、肝、脾和肾组织内MCMV DNA载量动态变化,在整体水平上观察大蒜新素抗MCMV的长期疗效。方法BALB/c幼鼠60只,腹腔接种MCMV Smith株建立MCMV播散性感染模型,随机分为大蒜新素治疗组和模拟治疗组各30只,接种病毒后24 h,两组分别腹腔注射大蒜新素25 mg&#8226;kg-1&#8226;d-1和0.9%氯化钠注射液0.2 mL,qd,共120 d。于治疗后1,3,7,14,28,45,60,75,90和120 d,每组随机选择小鼠3只,取唾液腺、肝、脾和肾组织,采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组织内MCMV DNA载量。结果模拟治疗组小鼠唾液腺内MCMV DNA载量最高,在治疗后14 d(感染后15 d)达高峰;肝、脾和肾内病毒DNA载量治疗后7 d达峰值;治疗28 d(感染29 d)后,各组织内病毒DNA载量明显减少,尤其是肝、脾和肾组织病毒DNA呈持续低水平(进入慢性期)。与模拟治疗组比较,大蒜新素治疗组治疗后7,14和28 d唾液腺、脾和肾内MCMV DNA 载量显著降低;治疗后7和14 d肝内病毒DNA载量明显降低。进入慢性期后,两组小鼠各脏器病毒DNA载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大蒜新素长期治疗不能完全清除CMV,但在急性感染期(病毒增殖高峰期)能显著降低脏器内病毒DNA载量。  相似文献   
9.
背景:脂氧素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内皮细胞、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等合成细胞因子,还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对细胞的生物效应。目的:分析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对人巨细胞病毒感染THP-1源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用人巨细胞病毒AD169毒株感染THP-1源巨噬细胞(MOI=0.5),细胞培养后设立对照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及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在感染后0,1,2,4,12,24,48,72h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以ELISA检测各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RT-PCR检测各指标mRNA的表达强度;Western blot检测感染4h的细胞核内p65亚基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两组各细胞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相比,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1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各细胞因子mRNA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两组细胞核内NF-κBp65亚基蛋白浓度明显升高(P〈0.05);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显著低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P〈0.05)。说明BML-111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p65亚基核转位,减少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从而对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THP-1源巨噬细胞发挥其免疫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蒜新素对巨细胞病毒全身播散感染小鼠肝脏、肺、肾脏、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大蒜新素对巨细胞病毒全身播散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只 BALB/c 小鼠腹腔接种MCMV(Smith株)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接种 MCMV,24 h后实验组给予大蒜新素25 mg·kg 1·d 1腹腔注射,qd;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共120 d。给药后1,3,7,14,28,45,60,75,90和120 d两组各处死3只小鼠,显微镜下观察肝、肺、肾、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评分。 结果两组肝、肺和心肌组织病理评分治疗后7 d达最高值,肾组织病理评分治疗后14 d达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脏器组织病变轻。两组肝脏HAI评分治疗14 d后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以后差别逐渐增大;实验组肺组织Gloor评分给药28 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肾组织与心肌组织病理评分治疗14 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90 d差异更显著(P<0.01)。此外,在给药后120 d,实验组肝、肺组织接近正常,肾脏和心肌仍有一定程度病理损伤。结论大蒜新素治疗2周后能够明显减轻模型小鼠肝、肺、肾脏和心肌病理损伤,对肝脏和肺的治疗效果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