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针对固体推进剂在改进铝粉燃烧性能方面的迫切需要,以铝粉为基材,FeF_3作为添加剂,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Al-FeF_3复合燃料。通过研究粉末配比、球磨参数等对铝基复合燃料组织、结构以及热性能等的影响,优化制备工艺,获得平均粒径为微米级的铝基复合燃料。热重-差示扫描量热联用技术(TG-DSC)表明,Al-FeF_3复合燃料在氧化过程中,可以实现较低温度下(600~1400℃)的快速氧化。端燃75发动机试车表明,使用Al-FeF_3复合燃料全部取代普通球形铝粉后发动机壳体内部无较大铝粉熔融残渣,残渣率从6.151%下降到4.215%。结果表明,Al-FeF_3复合燃料有助于解决Al粉在推进剂中不完全燃烧的问题,在降低燃烧残渣率,减少发动机两相流损失方面有着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孔固体酸催化剂H—ZSM—5沸石催化丙烯酸和乙二醇反应合成二丙烯酸乙二醇酯,催化活性高于硫酸,酯化反应2.5h,乙二醇的转化率可达62.0%,选择性为98.2%。催化剂H—ZSM—5重复三次使用依然保持很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供电部门规定对100kVA以上的用户,都要加装无功补偿设备,把功率因数提高到规定的标准.功率因数的补偿方法,可采用集中补偿(在供电变压器一次或二次侧补偿)或就地补偿(在负载端补偿).本文分析了就地补偿功率因数的节能效果,并与集中补偿对比,说明就地补偿的必要性.集中补偿,若采用在高压侧安装高压电容器柜进行补偿,则包含了对变压器漏电抗相应的无功功率的补偿,但没有补偿由变压  相似文献   
4.
边占喜  范瑞清 《化学试剂》2002,24(5):260-263
用乙酰基二茂铁和乙二胺缩合制得2,7-二(二茂铁基)-3,6-二氮杂辛-2,6-二烯,经过还原制得2,7-二(二茂铁基)-3,6-二氮杂辛烷,以这两种化合物为配体分别和Co(Ⅱ)、Cu(Ⅱ)、Zn(Ⅱ)、Cd(Ⅱ)、Hg(Ⅱ)等金属氯化物反应合成了两个系列10个配合物,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并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的测定,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同时给出了配合物可能的配位方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广大学者已经研究了多种方法来制备纳米铝热剂和改善其燃烧性能。本研究分别采用原位球磨法和超声共混法成功制备了两种含Fe2O3纳米铝热剂。通过热重分析(TGA)、函数拟合、X射线衍射(XRD)、接触角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高速摄像实验和红外温度测量充分表征了所制备产品的形貌和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原位球磨法制备的Fe2O3掺杂的纳米铝热剂的性能要优于超声共混法制备的铝热剂。通过对Fe2O3掺杂量的筛选发现,原位球磨法制备的纳米铝热剂的Fe2O3最优掺杂量为17%,该产物每100℃最大增重百分比为13.1%。与超声共混法制备的纳米铝热剂相比,原位球磨法制备的纳米铝热剂的加热电压和初始燃烧温度分别降至12 V和600℃。此外,原位球磨法制备的纳米铝热剂的燃烧火焰更稳定和均匀。  相似文献   
6.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Dawson型磷钨钒杂多酸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阻聚效果,选择其中阻聚性能最佳的杂多酸.以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正丁醇为原料,在不加任何阻聚剂的条件下,以阻聚性能最佳的杂多酸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法合成α-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采用正交实验探讨了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合成α-甲基丙烯酸丁酯的最佳工艺条件:n(α-甲基丙烯酸甲酯)∶n(正丁醇)=1.2∶1,磷钨钒杂多酸催化剂用量为反应液总量的0.6%,反应时间为8 h,反应温度为125℃.在此条件下,α-甲基丙烯酸丁酯的收率可达90%以上.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证实其结构与用常规酯化法合成的产物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线上教学,对于保证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线上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管理、考核设计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表面物理化学的线上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高校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哈工大精细有机合成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论文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启发等方面,论述了精细有机合成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