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认为地层剥蚀厚度能否根据压实规律来恢复,其决定因素并非是新沉积层厚度是否大于剥蚀厚度;当不整合面以上新沉积层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大于被剥蚀地层(剥蚀前)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时,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的压实规律被破坏,无法用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厚度,否则可以恢复。据此,以用声波测井资料恢复的地层剥蚀厚度为依据,结合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剥蚀量从西向东增大,昆特依坳陷和冷湖构造带的剥蚀量(约500m)大于其东部南八仙、鱼卡等地区(约100m),潜西—冷湖四号地区剥蚀量最大(最大可超过1400m)。图5参4(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2.
�����ϵ�������ϵ��ʴ��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同一构造层内,地层的沉积具有继承性和持续性,根据这一特点,可依据保存完整的上履层厚度与下伏层厚度比值经以下伏层厚度来估算上覆层剥蚀厚度。由于该方法以地震资料为依据,只需要厚度资料,因而控制点多,可信度高,并且与盆地的构造运动次数和升降幅度无关。同时结合声法时差法、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可对多期构造层叠置的变形沉积盆地中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合理的恢复。这种综合分析方法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二叠系中的应用,成功地解决了该区剥蚀厚度恢复问题,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型式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柴达木益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地区的构造形式式,包括其发育背景、发育的几何扩展方式,以及平面、剖面展布特征及其分带性进行了研究,对主干递冲断裂带及其间的逆冲推覆体带、逆冲席带和低应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时外观察和室内构造及演来研究推覆构造带的发展演变模式及形成机理,指人逆冲推覆构造带和隐伏递冲前缘带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
牙形石色变在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为例,论述牙形石色变指标CAI在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由20余条实测剖面,获取了相应的CAI值,据此划分了盆地上二叠统有机质热变质的成熟期,认为广元、北川、安县一带处于成熟期;川中、川南和川东等地区处于高成熟期;成都、南充、绵阳等地区处于过成熟期。根据CAI值推算了盆地各地区的古地温,认为高值(170~400℃)区在绵阳、成都、南充、达县及旺苍等地区;低值(50~100℃)区在广元至江油以北地区;川东、川南广大地区为130~200℃。根据CAI值及古地温,推算出上二叠统顶面埋藏深度,编制了埋深等值线图,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综合以上推算结果,预测四川盆地上二叠统的原油、凝析油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前缘带,其余地区主要产天然气。图3表5参6(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5.
在近几年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造地质野外实习教学中,不断改革实习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构造地质知识和其他地质知识来分析、解决构造地质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负压空吸作用是油气藏的成藏机制之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震是构造应力在瞬间强烈释放的表现,震区产生的负压空吸作用对地下流体运动影响很大,是油气成藏的机制之一。将油气在负压空吸作用下运聚成藏的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地震前平衡期地应力差值微小,油气在浮力等驱动力作用下发生运移;地震前准备期孕震区地应力逐渐集中,储集应变能;地震发生时为成藏期,震区应力瞬间释放,在震区及其附近产生地震裂缝网络,在巨大地应力差值造成的负压空吸作用下,地下流体和所含油气快速运移于新生裂缝网络中,形成油气聚集;地震后平衡期内油气运移不明显,如果震后新生裂缝区裂缝中的地下水形成新矿物而占据裂缝体积,将给裂缝中聚集的油气增加附加压力。图2参13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柴北缘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背景、发育模式,平面、部面展布特征及其分带性,并对主干逆冲断裂带及其间的推覆体带、逆冲度带和低应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同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构造反演来研究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模式及其形成机理,指出其逆冲叠瓦扇带和隐伏逆冲前缘带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图6,参8。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岩地层的岩性比率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际工作中,井间或无井区目的层岩性比率的预测需借助于地震速度资料来实现,这对碳酸盐岩地层来讲更是如此,通过对速度谱资料进行倾角和地震-声波速度系统差校正,从而得到了可靠的地震原始层序层速度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性预测的地震层序层速度模型及高、低速层压实模型,地质模型,等效模型,数学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对研究层中高速层的岩性比率进行了定量预测,最后在对研究层进行细分层的基础上,根据钻井统计的不同岩类的多少,将地层岩性简化为二元结构进行计算并校正,从而得到对应于高速层的碳酸盐岩的岩性比率,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石炭系地层中,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甲烷氧化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并将其作为指示微生物, 以新都地区已知气田为例, 对微生物的勘探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气田范围内甲烷氧化菌等噬烃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现象, 甲烷氧化菌和硫酸盐还原菌数量较高, 而气田外缘三种噬烃微生物的数量分布正好相反, 这和从新都气田地质特征角度分析的油气分布相吻合, 说明微生物地表油气勘探技术用于油气预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