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4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渤海X油田生产层位为新近系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生产中发现部分产油层电阻率为6~8Ω·m、部分产水层电阻率为10~20Ω·m,这与油田开发中确定的测井下限和油水系统认识不符。该油田高阻高含水储层特征分析表明润湿性影响着测井解释成果,通过统计回归得到了润湿指数Iw与饱和度指数n的关系,进而对Archie公式进行了润湿性修正。实例应用表明,利用修正后的Archie公式可以准确识别储层的含油性,对于渤海海域油田后续调整和储量复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渤海几个海上油田注采比长期低于1.0,地层能量无法得到有效补充,地层压力下降至泡点压力之下,对于这种介于强水驱开发和衰竭开发之间的开发方式,定义为半衰竭式水驱开发.从阶段存水率和水驱指数定义出发,引入注采比的概念,在童氏校正水驱曲线和物质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评价半衰竭式水驱开发效果的新方法.实例应用情况表明,该方...  相似文献   
3.
海上稠油油田合理单井产能预测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具有特殊性,使得常规产能评价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海上油田产能评价采用基于DST测试资料的比采油指数法,由于校正系数是经验值,取值具有人为性,往往导致产能评价结果过高或过低。通过分析层间干扰、DST测试时间及地层伤害等因素对产能的影响,提出了海上稠油油田合理单井产能预测的新方法,该方法将经验校正系数分解为3个分校正系数,即层间干扰校正系数、DST测试时间校正系数和地层伤害校正系数,并给出了各自的确定方法。实例应用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得到较传统的比采油指数法更加客观的产能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4.
渗透率是油藏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参数。常规获取渗透率的方法通常是首先根据电性测井解释得到孔隙度,然后根据室内岩心实验获得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建立岩石物性解释模型,进而求取渗透率。分析渤海Y油田300多块岩心样品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室内实验数据发现,利用统一的孔、渗回归关系无法准确确定多层砂岩油藏的渗透率,表现为测井解释的渗透率往往与生产动态响应不一致。为此,提出基于岩相约束,利用相渗曲线、吸水剖面和初期产能资料验证的渗透率定量表征新方法。微观上,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常规测井和取心等资料明确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的主控因素;宏观上,利用岩相约束,根据室内岩心相渗曲线、吸水剖面和初期产能等资料进行动态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基于岩相约束的砂岩油藏渗透率表征新方法计算的渗透率与初期吸水剖面的吻合度从65%提高至91%。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试验,观察到交联聚合物溶液的蠕变回复现象,说明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产生了粘弹效应.通过交联聚合物溶液变流速(67,161,67 cm/d)与恒速(67 cm/d)驱油时,即存在蠕变回复效应和无蠕变回复效应驱油,考察交联聚合物溶液蠕变回复效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蠕变回复效应能增加原油采收率1.5%.  相似文献   
6.
克拉玛依油田微生物吞吐矿场试验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稠油沥青质组分所占比例大的特点,通过室内菌种筛选,选育出适合克拉玛依稠油的微生物菌种,该菌种能够显著降解稠油中的沥青质.微生物吞吐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六口油井措施有效率100%,累计增油936.883t,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该技术为新疆油田稠油蒸汽吞吐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种工序简单、安全环保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薄互层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面临许多技术难题,LPX油田在综合调整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探索.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建立研究区气云低速带的高精度速度模型,提出"早期垒-堑、晚期走滑"的构造演化模式,提高了对全区断层的识别和归位的精度;通过研究物源和古地貌的双重限定作用,建立基于"源-汇"耦合的限制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突破传统的有关认识局限,进一步明确了油田馆陶组储层展布规律;利用岩心实验和油藏工程方法,将影响层间干扰系数的单一因素进行定量表征,提高了产能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现有稠油底水油藏水锥变化计算公式均未考虑由于长期大液量冲刷引起的储层物性变化,导致计算出的水驱波及体积偏大。为了准确描述高含水阶段水锥和水脊的变化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考虑了长期大液量冲刷下储层物性的变化,运用等值渗流阻力法对波及区内外储层渗透率进行了等效表征,建立了考虑物性时变的稠油底水油藏水锥、水脊变化数学模型。分析可知,储层物性时变对水锥的影响十分显著,相同水锥宽度下,考虑物性时变的数学模型计算的波及高度较不考虑该因素的现有公式的计算值要小46.3%。将考虑物性时变的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邻井测井解释结果对比,相对误差仅5.3%。根据渤海Q油田现有井距条件下利用考虑物性时变的稠油底水油藏水锥、水脊的接触关系,总结出了该油田3种井间剩余油分布模式,并针对不同模式给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矿场先导试验证实了基于储层物性时变的稠油底水油藏高含水期精细挖潜技术的可靠性、有效性,为稠油底水油藏高含水阶段挖潜剩余油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针对隔夹层发育的海上L油田剩余油挖潜难点,通过提取典型井组地质参数,分别设计注入井单独钻遇隔夹层和生产井单独钻遇隔夹层2种情况下的6种注采井间隔夹层分布模型,对每种隔夹层分布模型均开展水驱和早期注聚实验,一共完成12个二维平板可视化模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基础井网下,对于注水井钻遇隔夹层和生产井钻遇隔夹层,其隔夹层相对长度为井距2/3的布井模型的采收率指标均最高。注聚井组筛选应优先考虑2种情况:第一种为注水井钻遇隔夹层且隔夹层相对长度为井距1/3的模型,注聚采收率增幅可达18.2%;第二种为生产井钻遇隔夹层且隔夹层相对长度为井距2/3的模型,注聚采收率增幅可达19.0%。  相似文献   
10.
以渤海PLX油田为例,围绕多层合采层间干扰中的I类、Ⅱ类、Ⅲ类储层,开展干扰机理、干扰幅度方面的实验研究.基于微观驱油实验分析Ⅱ类、Ⅲ类劣势渗流储层微观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富集和演变规律的影响,劣势渗流层更容易存在前缘指进、连通性差等现象,剩余油以连片状大量富集为主,油滴状、油膜状剩余油较少.基于长岩心驱替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