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古城低凸起构造演化及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城低凸起是大庆油田塔东区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主力地区。利用最新的地震资料系统研究了古城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古城低凸起寒武系—中下奥陶统为北西倾伏的碳酸盐岩大型宽缓鼻状构造,被北东向断裂切割成堑垒相间的断块构造格局。寒武纪—早奥陶世古城地区为继承性伸展环境下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在中奥陶世发生构造反转沉积格局产生明显差异;至晚奥陶世台盆格局消亡古城地区结束了碳酸盐岩沉积,沉积环境由台地相转变为盆地相沉积,晚奥陶世末受车尔臣断裂与塔中断裂带双重构造作用影响遭受隆升剥蚀;志留纪—泥盆纪受南北双向强烈挤压整体抬升遭受最大一期剥蚀,经印支运动后最终定型,后期构造作用对古城地区影响微弱。研究表明:古城低凸起下古生界寒武系—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断裂对储层起到建设性改造且沟通下部烃源岩,构造作用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油气勘探应避开南部碳酸盐岩强烈变形区,立足北部保存条件好、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2.
由于四川盆地合川-潼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二段白云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勘探目标选择。厘清茅口组白云岩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是预测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关键,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技术,开展白云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储层类型、物性特征以及储层主控因素分析,并通过井震结合预测了储层分布。结果表明:茅二段白云岩储层岩性以细-中晶云岩、残余颗粒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溶洞及构造缝和溶缝,为低孔、低渗储层;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茅二段中部,横向分布稳定,在古地貌高部位的储层单层厚度大,叠置连片;古地貌背景下的滩相沉积、准同生岩溶作用、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及构造断裂作用共同控制了茅二段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和分布;储层厚度与地震振幅呈正相关性,茅二段白云岩储层发育面积约为1 250 km2,主要分布在矿权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与茅二段古地貌高隆起带基本吻合。研究成果促进了川中地区茅口组勘探思路的转变,可有效支撑下一步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3.
海拉尔盆地侏罗纪—白垩纪的演化经历了多个张扭—压扭的沉积—构造旋回,前人对盆地反转期的认识存有分歧.基于大量地震、钻井和地表地质资料,深入解剖了贝尔湖坳陷反转构造的主要特征并厘定了其反转期为青元岗组沉积末期(白垩纪末期).与松辽盆地的反转期一致,表明同受东亚大陆边缘的斜向会聚—剪切造山作用的控制,变形具有“东南强、西北弱”的特点.通过对海拉尔盆地地震剖面的解释和构造演化史剖面的分析,认为铜钵庙组沉积末期和伊敏组沉积末期为张扭变形,动力学性质没有改变,不应定义为构造反转期.青元岗组沉积末期的反转变形既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输导通道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故厘定反转期和研究反转构造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塔东隆起带震旦系油气成藏的问题,利用近年来新采集的二维地震、钻井等资料,对塔东隆起带震旦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塔东隆起带震旦系水泉组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缓坡相沉积,早期台地相沉积环境更有利储层发育;在东探1井震旦系水泉组下部台地相白云岩地层中发现了60m连续分布的储层沥青,表明震旦系发育有古油藏。东探1井震旦系古油藏是塔里木盆地首次在震旦系发现古油藏,该发现说明震旦系经历了油气成藏过程,沥青分布特征表明沉积相带与岩溶作用对古油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该研究开拓了塔里木盆地新的勘探层系,为塔里木盆地震旦系油气勘探提供部署依据。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一直存在沉积相认识不清的问题。基于四川盆地中部2口最新钻井岩心厘米级精细描述以及多个野外露头观测,结合分析化验资料及测井曲线,开展了详细的沉积相标志分析,提出了新的茅一段沉积相划分方案。“眼球灰岩”与“眼皮灰岩”的主要区别在于泥质含量的多少,用自然伽马曲线能够有效区分这2种岩相;海相缺氧环境、大量风暴沉积构造以及硅质生物碎屑表明,茅一段沉积于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环境之下,受到风暴作用及与之伴生的风暴上升流的影响。基于沉积相标志,将茅一段划分为中缓坡外带和外缓坡上部2个亚相,中缓坡外带包括风暴碎屑流、风暴滩、风暴滩间洼地3个微相,外缓坡上部“眼皮灰岩”含量较高,微相组合为颗粒流、静水泥夹碎屑流,一般发育在茅一段上部或顶部。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分析得出乌尔逊凹陷断裂在平面上可划分为4个带,呈近SN向、NEE向与NE向3个方向展布。在垂向上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把断层分为断陷断层系统、断坳断层系统和长期继承性断层。乌尔逊凹陷断层形成与演化主要受铜钵庙组末期拉张作用,伊敏组末期张扭作用和青元岗末期反转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论述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地质演化过程。研究认为:龙门山中段前山带主要由北川-映秀断裂、安县-都江堰断裂2 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大断裂和两者之间的彭灌推覆体组成。其中,北川-映秀断裂早期以弱韧性逆冲为主,晚期发育浅部的脆性变形,而安县-都江堰断裂为简单的脆性变形,推覆体内部发育大量与推覆作用有关的逆冲断片,总体上呈叠瓦状分布,由北西向南东推覆。该区地质演化特征:震旦纪-中三叠世为稳定大陆边缘环境,晚三叠世早期过渡为陆相碎屑岩沉积阶段,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末,与逆冲推覆构造相伴生的前陆盆地出现,后期逆冲推覆活动进一步发展,新生代时期整体抬升,大规模逆冲推覆,形成现今的复杂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勘探成效显著,是目前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层位,但其成藏模式、成藏过程与有利勘探区分布尚不明晰。为此,在分析含海泡石层段沉积环境的基础上,修编了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阐述了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下的源储配置及成藏模式,明确了中二叠统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受古特提斯洋扩张演化、勉略洋俯冲与峨眉大火成岩省构造热事件影响,四川盆地内部中二叠世形成通江—长寿克拉通内凹陷;(2)在栖霞期沉积时期,沉积相带呈现出北东向和北西向共存的特征,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了台内北西向滩体的展布;(3)到了茅口组二期沉积时期,沉积相带展布主要受通江—长寿凹陷控制,呈现出北西—南东向展布,凹陷两侧边缘滩体发育;(4)通江—长寿凹陷的发育为中二叠统的源储配置提供了自生自储和旁生侧储两种源储组合新模式;(5)凹陷内海泡石沉积厚度大,大量有机质被吸附,在凉水环境下得到保存,形成优质烃源岩,在埋藏环境中,海泡石开始大量转化与溶解,形成大量有机质孔和黏土微孔,在凹陷内形成自生自储的配置关系,同时海泡石转化释放出的富镁离子的成岩水,通过侧向和垂向运移,将凹陷边缘滩白云石化,形成优质的白云岩储层,形成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