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6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隆起区带寒武系洗象池群成藏条件与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乐山一龙女寺加里东古隆起形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隆起幅度大,分布面积广,是下古生界储层聚集油气成藏的最有利场所。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是目前公认的一套优质有效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沉积厚度大,生烃强度大,能为形成大中型油气藏提供充足的烃源。洗象池群存在十分有利于储层发育的沉积相带。如,在潮坪相区和台内滩相区相对发育的颗粒白云岩。古岩溶比较发育,容易形成孔洞层。古隆起带核部和古斜坡带一直处于古构造演化的高部位,强烈的风化壳岩溶和埋藏岩溶作用,是下古生界储层聚集油气藏的最有利场所。重视古隆起核部及上斜坡区带中上寒武统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2.
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带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大量的野外调查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变形特征,首次提出龙门山北段浅部滑脱层系为飞仙关组上部泥岩层段,而不是如川东或川东北地区一样的嘉陵江组膏盐岩层;总结了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样式;通过大剖面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更能体现油气地质特征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划分方法;采用地震剖面作了构造变形恢复的探索性研究,以此计算复位推覆岩片的推覆距离,进而确定推覆地层的原始沉积位置。这一系列研究,对指导地震资料解释、对储层的横向分布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北段隐伏断层前锋构造带与二叠系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门山北段推覆体构造带是指广元-江油-安县永安镇,呈NE-SW走向,隐伏断层前锋构造带的北西边界为马角坝断裂带,南东边界大致为龙门山前陆盆地北西侧的白垩系边界面,北东至广元射箭河一带。在该带里二叠系栖霞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的含油气前景日益显现出来。通过研究得出了几点认识:(1)提出了一种新的、更能体现油气地质特征的龙门山推覆体构造带的划分方法。(2)隐伏断层前锋构造带存在有丰富的烃源条件。(3)二叠系栖霞二段砂糖状白云岩有良好的储集条件。(4)运移聚集条件与之匹配好,并认为隐伏断层前锋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北段二叠系栖霞组二段白云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龙门山北段推覆体构造带的隐伏断层前锋构造带二叠系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是一个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研究认为储集层的空隙类型主要有3种原生孔隙、2种次生溶蚀孔隙、2种溶蚀孔洞、3种裂缝以及2种喉道。并认为次生溶蚀孔隙和溶蚀孔洞是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是天然气的有效储集场所。裂缝是重要的渗滤通道。储集类型有4种,以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为主要的储集类型。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是,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分布在该段的中上部位,具有储层发育段数多、累厚大和裂缝发育的特点,孔隙度大于3%的有效储层累为24.15m,占砂糖状白云岩厚度的56.08%,且中低孔渗段储层中夹有高孔渗段储层。储层在横向上的分布特征是,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的平面展布呈椭圆型,西宽东窄,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面积大,达2276.4km2。储层发育最好的区块是0号与1号断层之间、1号与2号断层之间以及2号与3号断层之间所夹的推覆体岩片,砂糖状白云岩厚度在30m以上。  相似文献   
5.
江油厚坝油砂岩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厚坝单斜构造的构造位置,处于龙门山北段推覆体构造带内,归属于前龙门山推覆体构造带的断层隐伏前锋构造带内。通过研究分析,江油厚坝油砂岩具备了成藏的条件。①油源大量存在且丰富,震旦系烃源岩是龙门山北段优质的烃源岩,厚坝油砂岩的油源来自于震旦系;②侏罗系沙溪庙组油砂岩良好的储集条件,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油砂岩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是粒间溶孔、粒内溶孔;③喜山期重新活动的印支期出露前锋和晚期高角度断裂为震旦系烃源岩提供了运移通道。二郎庙断裂带是邻接厚坝油砂岩的唯一断裂构造。喜山期的高角度断层和开启性裂缝,是构成厚坝油砂岩与深部断裂带之间油气运移通道;④油气的运移、聚集时间与古隆起的形成及构造多期次活动时期相匹配,形成厚坝油砂岩喜山期的独特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特征与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对寒武系烃源岩的研究表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碳质泥页岩是一套有效烃源岩。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能力强,但成熟度高。震旦系的天然气主要来自寒武系,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寒武系烃源岩的生烃中心地区位于乐山-威远-自贡-资阳地区,且沉积厚度大。在桐湾-印支期以古岩溶孔洞型储层发育好,燕山-喜山期以裂缝-孔洞型储层发育。古岩溶最发育地区主要发育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川西南地区和川中地区以及下斜坡的大足-永川地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带是震旦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和聚集带,油气藏表现出具有早期成藏和晚期成藏两大特征,早期成藏的油气藏以资阳震旦系气藏为代表,晚期油气藏以威远震旦系气藏为代表。油气藏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六大阶段的演过过程。研究已表明,乐山-龙女寺加里东古隆起带震旦系仍然是当前寻找大中型气田勘探目标的最有利勘探前景区。  相似文献   
7.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与下古生界含油气性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四川盆地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勘探已经历了40多年的历史,累计钻探井四十多口,已发现了威远气田,资阳气藏以及高石梯-安平店,龙女寺等含气构造,古隆起主高点在川西,最老剥蚀至灯影组,灯影组之上为二叠系或泥盆系。由川西核部向外,依次剥蚀至寒武系,奥陶系各统组。中上寒武统主要分布于乐山-威远背斜北翼及川中地区古隆起轴部。从下古生界含油气性条件看,油气成藏存在着有利或不利的因素。油气成藏的有利因素有三个方面:(1)烃源岩演化与古构造演化配置关系良好,圈闭捕集能力强,油气显示好;(2)在低孔低渗条件下,存在古岩溶作用形成的高孔高渗储集体,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和提升;(3)储集层与盖层匹配良好,对天然气富集成藏极为有利。油气成藏的不利因素也有三个方面;(1)岩性岩相的分布不均,影响了储层的发育和后期改造及气藏成藏的规模;(2)气藏的圈闭类型,面积大小和隆起幅度高低,是下古生界能否形成大气田的一个关键因素;(3)因下古生界埋藏较深,勘探程度低,也直接影响到对大中型气田的发现程度和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8.
乐山-龙女寺寒武和奥陶系储层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武系和奥陶系是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区的重要勘探目的层系.以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测井、录井资料为基础,对寒武系、奥陶系储层的岩石学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形式、物性分布、储层类型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白云岩是奥陶系和寒武系的主要储集岩类,灰岩和砂岩类储层在奥陶系中、下统也有少量分布;储集空间类型多,孔、洞、缝发育,识别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及非组构选择性溶孔等七种次生孔隙类型,它们在各组、段中的组合形式和分布特征不同;根据孔、洞、缝的组合方式,认为孔洞-裂缝型、孔隙型、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是四种主要的储层类型;物性分析显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以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间夹部分中孔低渗、低孔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对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2008-2010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的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和大巴山前陆盆地合二为一,通称为四川前陆盆地,并给出了支持这一观点的4点主要证据,即: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机制对前陆盆地的影响、“形”与“质”两方面的统一性、共同拥有同一个前陆隆起带。重点分析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原型盆地与主控造山带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前陆盆地经历了不同时期由不同造山带控制、沉积范围变化大、沉积中心频繁迁移的复杂演化过程,不同类型盆地的垂向叠置,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横向叠加,构成了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复合型前陆盆地。最后,对盆地构造区带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造山带后缘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前缘出露前锋逆掩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山前隐伏前锋构造带、前陆盆地中央坳陷带、前陆盆地前缘斜坡带、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区等6个一级构造带以及15个次级构造带。  相似文献   
10.
大量地研究成果证实了飞仙关组鲕粒滩体是沿广旺-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具有规律性、区域性分布特征。但有鲕粒滩发育,未必就有储层发育。事实上,鲕粒滩体最终发育成为具有工业价值的储集层,它与多种地质因素是否叠加在一起至关重要。为什么鲕粒云岩储层的物性条件远好于鲕粒灰岩储层的物性条件?该通过两类储集岩演化为储层的过程中,对影响其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与总结,认为:台地边缘角鲕粒滩(坝)相和台地内鲕粒滩、点滩相,是鲕粒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混合水白云岩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两大关键作用,而构造作用促成了鲕粒储层裂缝的产生、缝洞系统的形成和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