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工业技术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两种升温速率下的玻璃管封闭体系烃源岩生烃模拟实验,最大程度排除烃类裂解的影响,揭示了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古近系文昌组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生油与生气的绝对产率及其与成熟度的理论共变模式。通过生烃模拟实验提供的精确产率数据,首次建立了该区文昌组优质烃源岩生成重烃(C14+)及降解气(C1-5)的动力学模型参数。利用地质推演的手段重建了半深湖相烃源岩生成重烃-烃气转化率与地层温度的理论协变关系,结合生烃洼陷的埋藏史-热演化史,认为惠州26洼文昌组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进程具有“早油晚气”的特点,早期石油快速生成,对应的地质年代跨度介于40~15 Ma,地温范围为95~160 ℃,而晚期主力烃源岩生成大量天然气,对应的地温范围为119~205 ℃,烃源岩现处于生气阶段的末期。  相似文献   
2.
将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烷(PMPDMS)与α-SiC微粉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于120℃烘干12 h后碾碎,放入刚玉坩埚内,在N2保护下以一定的加热制度进行热处理,然后分析其相组成、比表面积、烧结块密度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同时以B4C微粉取代α-SiC微粉做同样处理后进行XRD和SEM分析,以确定包覆在B4C微粉表面的PMPDMS在热处理过程中是否生成了β-SiC.结果表明:1)包覆在B4C微粉表面的PMPDMS在试验确定的热处理条件下可以生成β-SiC;2)表面改性后α-SiC微粉相组成发生一定改变,比表面积增大,用其制成的烧结块的密度增大,显微结构更加致密,表明其烧结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是南海周缘含油气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的储层之一。珠江口盆地A地区受地震资料品质低和有效储层刻画手段弱的限制,准确表征该区礁、滩相储层的分布特征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次研究基于拓频处理后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采用稀疏脉冲反演、物性反演和三维可视化组合等技术,有效预测并刻画了该区礁滩型储层的空间分布,并结合钻井资料揭示了油水界面关系,对礁、滩体油藏的储量进行了准确计算。目前基于本次研究获得的有效储层定量描述结果部署的评价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并且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较好,证实了本次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对薄层礁滩型储层预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论文还分析了沉积相带、四级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淡水淋滤溶蚀作用与礁滩型储层发育具有密切的相关,而风向是影响生物礁相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另一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系统腐蚀原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某火电机组烟气CO2捕集系统设备腐蚀情况,分析系统腐蚀原因,指出烟气中复杂成分致使乙醇胺降解产生的产物是捕集系统发生腐蚀的主要原因.此外,运行参数控制不当也会导致系统腐蚀.对此,提出了选择适当材料制作易腐蚀部件、在溶液加入缓蚀剂、清除捕集系统杂质等减缓系统腐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的耦合关系一直是国内外陆相断陷湖盆的研究热点,也是制约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基础地质问题.本文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和沉积盆地充填过程及其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建立了该地区构造活动与沉积充填的演化模式.依据不整合面以及相对整合界面,断层位移和地层厚度特征,将陆丰凹陷文昌组自下而上划分为5套三级层序(分别命名为WSQ1,WSQ2,WSQ3,WSQ4和WSQ5),对应于湖盆初始断陷早期(WSQ1)、初始断陷晚期(WSQ2)、强烈断陷(WSQ3)和弱断陷(WSQ4,WSQ5)等4个构造演化阶段.响应于边界断层"微弱—弱—强—弱"的活动过程,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沉积体系从混杂堆积的冲积环境,演变为大面积的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达200km2)和浅湖沉积,和广泛的深湖泥岩及浊积扇沉积组合,最后盆地过补偿沉积长距离轴向供源的辫状河三角洲(推进距离可达18km).而陆丰凹陷北部地区整体构造沉降弱,断层位移量普遍小于100m,文昌组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近源扇三角洲和浅湖沉积组合为特征,不发育厚层深湖沉积层序.研究结果表明:裂谷盆地的断层幕式或阶段性运动,是控制沉积充填垂向上旋回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相同构造阶段边界断层活动的强弱,是造成陆丰凹陷南、北地区层序和沉积发育样式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陆相断陷湖盆构造-沉积研究和烃源岩预测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发育厚层深水层序的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初始断陷晚期沉积的大型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上覆厚层优质烃源岩,是油气储集的有利相带;强烈断陷阶段发育的滑塌浊积扇,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是未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6.
开发地震技术在珠江口盆地惠州油田群油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发地震技术是近年来在油藏滚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一项石油物探综合技术,其特点之一是将三维地震数据体在测井约束下反演成为与油藏实际情况相吻合的三维孔隙度体,并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地解剖油藏内幕,将珠江口盆地惠州油田群180km^2三维地震数据体在40余口钻井约束下反演成三维孔隙度体,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主力油藏进行了精细描述,结合油藏动态设计了5口侧钻井方案用以开发剩余油藏和动用未动用储量,已钻井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吻合,从而有效地指导了该油田群进一步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7.
南海东部海域经过30多年的油气勘探,在浅水区非烃源层系取得了岩性油藏的勘探突破。目前已发现的岩性油藏相对集中在惠州凹陷南部珠江组,通过对其岩性油藏的分布特征、类型及主控因素开展详细解剖,划分出上倾尖灭型、背斜-上倾尖灭复合型、断层-上倾尖灭复合型和条带型4类岩性油藏。其有利成藏条件主要受4种因素控制:①河流、波浪和潮汐等多水动力交互控制着储层的平面分布特征,不同水动力控制了不同的储层和岩性圈闭类型;②海平面的多期升降控制了储-盖组合,在主要成藏期具有6套有利成藏组合;③东沙运动控制了岩性圈闭的有效性和运移通道,调整了砂体的尖灭、翘倾状态,有利于岩性圈闭形成和成藏;④"烃源-断层-构造脊"的立体耦合影响油气的高效聚集。南海东部浅水区可划分出3类共6个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带。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西南部通过新钻井发现优质储层,但是目前关于该区域珠海组储层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过程的相关研究很少,制约着深水区优质储层的评价与潜在甜点区的有效预测。首先选取白云凹陷珠海组最新深海钻井岩心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以及岩石物理性质测试等资料,对其岩石特征、孔隙演化、成岩作用以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砂岩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解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大多受到改造,溶蚀孔隙比较多见。珠海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强烈的成岩作用改造,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系统总结了白云凹陷西南珠海组存在4种典型的成岩相:中—细粒砂岩机械压实相、中—细粒砂岩硅质胶结相、细—粉粒砂岩碳酸盐胶结相与中—细粒砂岩胶结—溶解混合相,并分析了成岩作用、成岩阶段与孔隙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对影响优质储层发育成岩因素的分析,发现压实作用是控制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是影响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的次要控制因素;碳酸盐含量和黏土矿物含量与物性呈明显的负相关;靠近生烃中心区域的储层接受大量酸性流体,引起...  相似文献   
9.
开发地震技术是近年来在油藏滚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一项石油物探综合技术 ,其特点之一是将三维地震数据体在测井约束下反演成为与油藏实际情况相吻合的三维孔隙度体 ,并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地解剖油藏内幕。将珠江口盆地惠州油田群 180km2 三维地震数据体在 4 0余口钻井约束下反演成三维孔隙度体 ,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主力油藏进行了精细描述 ,结合油藏动态设计了 5口侧钻井方案用以开发剩余油藏和动用未动用储量。已钻井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吻合 ,从而有效地指导了该油田群进一步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地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之上,各坳陷的凹陷结构、构造变形样式、裂后沉降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于陆内典型断陷盆地。裂陷期凹陷结构由珠一坳陷典型箕状断陷向珠二坳陷的断-拗复合型和珠四坳陷的岩浆底辟改造型断拗转换,控凹断层的结构样式由单组高角度犁式断层向多组断层构成的大型拆离断裂系统转换,湖盆由早到晚、由北向南断控作用减弱而拗陷作用增强,分隔性减弱而岩浆底辟的改造增强;裂后沉降具有阶段性和分带差异性,早期以整个盆地的缓慢沉降为主,约27.2 Ma进入差异沉降阶段,以陆缘外侧珠四坳陷的强烈沉降为主要特征,约23 Ma强烈沉降区域向北扩展至珠二坳陷,裂后的差异沉降形成了浅水与深水沉积环境,并控制了珠海组和珠江组-韩江组两大陆架坡折带的发育。珠江口盆地分带差异演化与其陆缘地壳的强烈伸展-薄化-破裂过程有关,初始岩石圈结构的差异、薄化过程中地壳流变性质的转换、岩浆底辟作用的参与共同控制了凹陷结构的分带差异;破裂过程中扩张脊向南的跃迁、裂陷期地壳薄化程度的差异共同控制了裂后沉降的阶段性和分带差异性,从而具有不同的构造-热演化史。珠江口盆地的分带差异演化,使得凹陷的结构、沉积充填、热演化史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均有所不同,必然导致其成藏规律和勘探策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