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2篇
工业技术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活酵母菌吸附猕猴桃汁中氯吡脲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批量吸附试验,以失活酵母菌为吸附剂,研究其对猕猴桃汁中氯吡脲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主要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粒子内部扩散方程及Elovich方程对吸附反应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利用Langmiur等温吸附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Temkin等温吸附模型及Dubinin-Radushkev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反应热力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行为最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意味着化学吸附是其速率控制步骤。氯吡脲的浓度在0.5~10μg/m L范围内,其吸附平衡数据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性最好,说明失活酵母菌对氯吡脲的吸附不是理想的单分子层吸附。热力学参数G0,H0,S0,表明在293~310 K范围内,失活酵母菌对氯吡脲的吸附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熵减小的过程,低温有利于失活酵母菌对氯吡脲的吸附。  相似文献   
2.
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对5种细菌和2种真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稳定性。采用双层平板打孔法,根据抑菌圈直径判断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抑菌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对5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以脂环酸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研究Na Cl浓度、温度、紫外线对黑果腺肋花楸多酚抑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对脂环酸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5种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对2种真菌基本无抑菌效果。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对脂环酸芽孢杆菌(DSM 3922,AAT-92)、阴沟肠杆菌(20051)的MIC为0.40 g/L,对枯草芽孢杆菌(10034)和产气肠杆菌(10017)的MIC分别为0.05 g/L和0.10 g/L。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黑果腺肋花楸多酚抑菌活性显著下降。多酚溶液经热处理后,抑菌活性有微弱下降趋势,经紫外线处理后抑菌活性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3.
真空耦合超声波提取苹果渣多酚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建立基于真空耦合超声波提取苹果渣中多酚类物质的工艺条件优化,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多酚组成且对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溶液体积分数50%、提取温度50℃、真空度0.08 MPa、超声功率420 W、提取时间13 min、料液比1∶30(g/mL),在此条件下,苹果渣中多酚提取得率为6.46 mg/g。与超声波提取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提取时间,获得多酚中表儿茶素及芦丁含量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失活酵母菌为吸附剂,对猕猴桃汁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氯吡脲)进行吸附。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影响猕猴桃汁中氯吡脲吸附的失活酵母菌添加量、氯吡脲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吸附对猕猴桃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失活酵母菌吸附氯吡脲的最佳条件为:失活酵母菌添加量28 mg/mL、氯吡脲初始质量浓度0.2 μg/mL、吸附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氯吡脲吸附率为97.02%,与预测结果相符。失活酵母菌吸附氯吡脲对猕猴桃汁品质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5.
研究水、50%甲醇溶液和β-环糊精溶液对葡萄叶中多酚和白藜芦醇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分析β-环糊精与白藜芦醇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50%甲醇溶液提取所得多酚的提取量最大,而β-环糊精所得白藜芦醇的提取量最大;β-环糊精的疏水性空腔可以容纳白藜芦醇分子,并通过氢键的形成维持复合物的稳定。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对β-环糊精提取葡萄叶中白藜芦醇的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3 个因素对白藜芦醇提取量的影响主次顺序为提取温度>β-环糊精质量浓度>处理时间;白藜芦醇的最佳提取条件为β-环糊精质量浓度28 g/L、提取温度50 ℃、处理时间68 min,在此条件下,白藜芦醇提取量为152.2 μg/g。  相似文献   
6.
以感官评分和总酚含量为评价指标,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藜麦茶加工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再联合响应面试验对显著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藜麦茶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藜麦和藜麦茶的酚类物质组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藜麦茶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烘干时间30 min、焙烤温度201 ℃、焙烤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藜麦茶感官评分为86.32,总酚含量为3.73 mg/g。与藜麦相比,藜麦茶酚类物质含量更高,游离态酚类含量和黄酮含量分别增加了54%、16%,游离态总酚指数和结合态总酚指数分别是藜麦的2.3倍和1.2倍,其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芦丁、槲皮素和山柰酚含量增加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用交叉划线法、径向划线法、琼脂扩散法及液体共培养法评价各益生菌菌株及其代谢产物对4 株具代表性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并从20?株益生菌中筛选出同时对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及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菌(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益生菌菌株。将筛选出的益生菌添加到羟丙基纤维素、丙三醇及魔芋粉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制备生物活性抑菌膜,并对抑菌膜中益生菌的存活情况及抑菌膜的抗菌效果进行评价。交叉划线法及径向划线法实验结果一致:乳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菌株,特别是Lactobacillus paracasei CICC 20241菌株对4?株目标致病菌均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琼脂扩散法实验表明:L. paracasei CICC 20241菌株的培养液、上清液和菌悬液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液体共培养法实验表明:乳酸菌L. paracasei CICC 20241先于致病菌接种时表现出更高的生长活性和拮抗活性。此外,本实验制备的抑菌膜是L. paracasei CICC 20241菌株的良好载体,适宜该菌株的生长存活并对目标致病菌表现出持续的抗菌活性,对于开发鲜食食品的包装材料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发酵力、耗糖速率的测定,结合发酵过程中酸度的变化,从16株酵母菌中筛选出2株作为原生质体电融合的亲本菌株,对其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两亲本的灭活条件和原生质体电融合的2项基本参数.结果表明,两亲本的晟佳酶解去壁条件为酶量16mg/mL,酶解时间60min,亲本WF58最佳热灭活时间为15min,亲本WF65最佳紫外灭活时间为40min;采用BTX830型细胞融合仪,最佳的脉冲场强为2000V/cm,最佳的脉冲时间是30μs.  相似文献   
9.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苹果渣中总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超声波提取苹果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浓度、超声渡功率、提取温度、处理时间、料液比和浸泡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法提取苹果渣中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80%乙醇,超声波作用时间30 min,超声波功率480W,液料比1:40(g/mL),浸泡时间24h,超声波温度70℃,提取2次,总黄酮提取率为7.42mg/g.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膨化藜麦粉、牛奶为原料,选取嗜热链球菌6063、保加利亚乳杆菌6064、动物双歧杆菌B15混合发酵藜麦牛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探究膨化藜麦粉的添加对酸奶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益生菌发酵藜麦酸奶的最佳菌种配比为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2:1:2,最佳工艺为接菌量2%(v/v),藜麦添加量5%(w/v),发酵温度41 ℃。在此条件下,藜麦酸奶风味良好,乳酸菌总活菌数达到109 CFU/mL。从发酵开始至贮藏21 d结束,藜麦酸奶可滴定酸度始终高于纯酸奶,乳酸菌总活菌数低于纯酸奶。藜麦酸奶成品的蛋白质、多酚及黄酮含量分别比纯酸奶提高了88.67%、166.67%、284.62%。乳酸、甲酸、乙酸、丙酮酸含量分别为5.80、1.42、0.11、0.01 mg/g。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风味分析,藜麦酸奶中共检出7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与纯酸奶相比,新产生3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结果将为藜麦酸奶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工艺依据,进一步促进藜麦的应用与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