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前UPFC示范工程中采用防止线路功率越限的控制策略,系统级控制策略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提出了一种基于UPFC进行安全稳定预防控制的方法,针对电力调度中心在线安全稳定评估中发现的预想故障安全稳定问题,在线路过载和母线电压越限控制灵敏度计算的基础上,获得UPFC线路串联端有功/无功潮流控制以及并联端无功功率控制值并下发执行。某实际电网的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进一步拓展了UPFC系统级功能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大量研究和实发事件表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会在系统中引入潜在的振荡风险。以往对于柔直振荡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交流侧,而对于直流电网侧的振荡问题研究较少。该文针对柔直换流器与直流电网之间的振荡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通过电磁暂态仿真分析复现出柔直系统中高频振荡现象,其次建立系统直流阻抗网络模型,然后采用对数导数法定量分析系统振荡模式,最后分析了振荡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多端柔直电网中高频振荡特性。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输配电线路频率相关参数时,将频率固定为额定值的时域仿真法是电力系统暂态频率稳定分析的常用方法。然而,随着新能源比例不断提升,电网各节点频率时空分布差异更为显著,已有传统数值微分频率分析方法难以保证分析精度。因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分频器理论的新型电力系统暂态频率分析方法。与传统频率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所得节点频率可随节点间电气距离变化而改变,在暂态过程中可更准确地刻画瞬态条件,实现各节点实时频率准确获取。通过建立简单含风电的三端系统,分析了基于分频器理论的实现方式,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可为新型电力系统频率稳定分析和控制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4.
行波差动保护以行波电气量构成,具有两个特点:行波是电压和电流的组合电气量,天然地包含了分布电容电流;行波是运动电磁场,传输时延是运动的必然属性。因此行波差动保护与电压等级、分布电容电流和线路长度无关。行波差动保护可以按照暂态电气量构成,也可以按照稳态电气量构成,前者动作速度快,后者抗干扰能力强。行波差动保护可以应用于交流线路,也可以应用于直流线路。文中首先综述了国内外行波差动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系统地总结了行波特性,接着指出了行波差动保护实际应用面临的挑战,最后重点分析了行波差动保护在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直流输电线路和半波长交流输电线路上的应用,并展望了行波差动保护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前UPFC示范工程中采用防止线路功率越限的控制策略,系统级控制策略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提出了一种基于UPFC进行安全稳定预防控制的方法,针对电力调度中心在线安全稳定评估中发现的预想故障安全稳定问题,在线路过载和母线电压越限控制灵敏度计算的基础上,获得UPFC线路串联端有功/无功潮流控制以及并联端无功功率控制值并下发执行。某实际电网的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进一步拓展了UPFC系统级功能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线路电流差动保护的基础是线路的RL集中参数模型和电荷连续性。行波差动保护的基础是线路的分布参数模型和行波传输不变性。针对两类差动保护在电力线路上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和仿真对比研究。指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行波差动保护考虑了线路的分布参数特性和空间传播特性,而电流差动保护把线路看成节点,完全忽略了分布参数特性和空间传播特性,差动电流是行波差动电流的退化形式。对于特高压长距离输电线路,行波差动保护相比于电流差动保护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对于高压和超高压输电线路,行波差动保护和电流差动保护性能无显著差别,电流差动保护可以胜任该类线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风电渗透率的不断提高,风电不确定性和间歇性对电网保护方案的影响愈加显著,基于固定阈值的保护整定方案不再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电力系统。基于此,提出了基于正序电流的风电接入电网自适应阈值差动保护方案。首先,以含风电场的标准电力系统为例,剖析了风电“T”型接入对传统电流差动保护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以正序电流为故障信号,以故障位置和故障发生时间为自变量,建立了自适应阈值差动保护模型。为了提高求解效率以适应保护控制的要求,提出了基于PSO算法的二阶段求解方法。其中:阶段1以故障位置为优化变量,得到对阈值影响最高的故障类型;阶段2在阶段1的基础上引入故障开始时间,仅针对阶段1得到的故障类型进行二维优化,可以明显缩短计算时间,以实现阈值计算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最后,基于Matlab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