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2篇
工业技术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业设计无疑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一位毕业生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作者通过亲身参与UAUIM2019届毕业答辩,近距离观察体验了该学院的毕业答辩的全过程,对其毕业设计的组织要求和评价标准进行了初步考察,并以一个优秀作品为例,具体说明了毕业设计所要求的深度和所能达到的程度,最后分别从成果、过程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城市滨水地带曾经在工业的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形态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中的滨水工业生产用地以及仓储用地相继被废弃。这些已经被污染的用地尽管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去整治,但也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本文介绍了德国统一之后柏林城市滨水地带再开发的两个大型项目实例,以期为国内类似问题和项目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态视野下的北京旧城更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旧城最有价值的、最值得保护的部分是胡同+四合院+树木所构成的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文章提出必须改变视点、明确立场,将旧城保护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以恢复旧城生态系统为目标,对旧城肌理进行“局部保护、整体重建”。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德国把城市水域重新利用开发为新的城市空间,利用滨水空间建造的高品质文化建筑,为居住之城增添许多新型城市空间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张路峰 《建筑师》2023,(2):139-140
<正>设计:阿尔瓦罗·西扎地点:葡萄牙沙维什时间:2003—2015年规模:2768m2西扎的建筑总是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一如既往的局部手法,陌生的是出乎意料的整体策略。每次看到西扎的作品,第一印象往往是惊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设计中潜藏的匠心就会逐渐浮现,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6.
<正>哈尔滨曾经是一座有着浓郁异国情调的北方名城。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开发建设的升温,城市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场变化中,大量的历史建筑从城市的版图中消失了。出版于1990年的《哈尔滨建筑艺术》~([1])一书中的很多历史建筑的照片今天都变成了"遗像"。人们在慨叹惋惜历史建筑被拆毁的同时,也对势不可挡的城市开发力量之强大感到无奈。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随着老建筑的减少  相似文献   
7.
向工业建筑学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中国,工业建筑没有受到过多审美及意识开矿的干扰,也许比民用建筑更接近建筑的本质。在对工业建筑分析的过程中,引伸出基本建筑的概念。基本建筑的定义是建立在建造与形式,房屋与基地,人与空间三组关系上,这三组关系正是建筑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龙山教堂·精神空间吴钢:我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事务所有三个主设计师,每个项目都会有一个主设计师,而其他的两位作为客串,一起讨论。龙山教堂这个项目的主设计师是张瑛。因为今天她有事没能参加,所以我来代表她介绍。这个建筑1300m~2,有两层。一层由两个空间组成的,第一个是入口的那个前厅,其后还有一个主空间,二层有一个环廊,我们把它称之为展览廊,或者叫读书廊,是在前厅的这部分。二层还有一个空间是教堂主厅空间的延伸。目前,教堂的功能是作为这个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做一些表演或者是公司开会。它作为一个文化设施,最后将捐献给北京的天主教会。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建筑材料表现力的深刻理解,瑞士建筑师赫佐格与德穆隆在设计实践中尝试各种传统材料,如砖、混凝土、石头、木材、金属、玻璃以至文字、图象、颜色,探寻材料和建筑的内在关系,探索不同材料组合的多种可能性,构成了其建筑作品的创造性,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中、德建筑教育的不完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路峰 《世界建筑》2006,(10):124-125
本文记述了笔者参与的柏林工业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一次合作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比较分析了中、德双方在教学全过程中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异同,总结了国外建筑教育的优势和经验,并指出了国内建筑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期对国内建筑教育改革的思路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