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新勇  朱江辉  高华珍 《辽宁化工》2020,49(9):1139-1141
以塔河炼化1#凝结水系统换热流程为研究对象,针对1#凝结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凝结水终端温度高、冷源流量不足、热量浪费等问题,利用夹点技术进行分析优化综合换热网络,并且对整个过程系统的能量进行分析与调优,实现过程系统的低能耗操作。通过优化改造及调整后,解决现场运行问题,并提出换热网络优化运行措施,对优化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评估蔬菜及蔬菜中硝酸盐摄入的风险与受益,为我国食物或食物成分的风险-受益评估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欧盟构建的BRAFO(benefit risk analysis for food)模型为基础,对蔬菜及蔬菜中硝酸盐摄入的风险与受益开展一级和二级分级评估,同时与摄入量评估相结合,定性比较蔬菜及蔬菜中硝酸盐摄入的风险与受益。结果蔬菜作为食物提供人类多种营养素,摄入蔬菜能够降低结肠癌、超重和肥胖、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蔬菜中硝酸盐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发生。由参考情景转为假设情景时消费者获得的受益大于风险,假设情景要优于参考情景(300 g/d),即推荐居民消费蔬菜300~500 g/d。结论分级评估的方式对食物开展风险-受益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群流行病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优化模型参数,将概率评估与风险-受益评估研究相结合以减少风险-受益评估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一直是国际上食品安全研究的热点。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是全球性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风险分析体系能力建设。从2010年以来,国家食品安全调查数据提示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数一直高于化学性危害和有毒动植物造成的危害。因此加强我国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以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国家层面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型机翼振动响应较大问题,研究了PID、LQR和LMS等3种控制律方法实现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可行性。在仿真试验中,采用Patran进行结构建模和压电力等效,通过Matlab的Simulink模块搭建控制仿真模型,使用设计出的试验方案进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参数,PID、LQR和LMS等3种控制律方法在仿真模拟中均较好地抑制了振动响应,在机翼上实现主动控制技术。LMS方法的控制效果更佳,PID方法的控制收敛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同时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  相似文献   
6.
食品微生物风险分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风险分级研究,筛选高危食品和微生物危害进行重点监管是国际上控制食品微生物危害的通行策略,但是目前尚无国际通用的食品微生物风险分级模型。本研究对国际上已经开展的食品微生物风险分级研究进行回顾,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风险监测的定量风险分级模型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1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09起,累计发病14 057人,死亡113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26.2%(212/809)和37.6%(5 292/14 057),化学性因素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39.8%(45/113)。结论 微生物性因素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化学性因素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应不断加强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增强报告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2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17起,累计发病13 679人,死亡137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27.81%(255/917)和50.03%(6 844/13 679),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5.47%(76/137)。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是主要发生场所,暴发事件起数分别占41.77%(383/917)和34.68%(318/917)。结论 微生物性因素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毒蘑菇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考察PBA/PMMA乳胶在Al2(SO4)3存在下的凝聚过程发现,乳液表面张力发生从低到高的突变,粘度呈现最高极值点变化,电志率呈最低极值变化,pH值渐减,不同阶段的乳液,乳胶粒的凝并体系分数和乳胶粒径分布不同,≥50%原胶粒子凝并时表面张力突变,全部凝并时粘度最大,凝聚是胶粒逐步凝并的过程,乳胶结构对凝集和凝结干样形态有影响,适度升温有利于乳胶粒的凝聚。  相似文献   
10.
sQMRA在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福建省人群食用牡蛎引起副溶血性弧菌(VP)胃肠炎的风险为例,介绍一种快速的风险评估工具(sQMRA)在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文献报告和经验推断等方式,对福建省2008年9—11月牡蛎的消费量和零售阶段VP的污染水平、交叉污染和烹制对VP菌落数的影响等共11个参数进行了推算和引用。结果计算得到福建省2008年9—11月VP的感染人数为10 221人,其中有1 022人罹患VP胃肠炎,推算得到的VP胃肠炎的发病概率为2.8×10-5,与人群监测推算的VP胃肠炎发病概率3.8×10-5结果较为接近。结论 sQMRA是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