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大伟  刘炳 《铸造技术》2007,28(10):1371-1374
从浸铝前的表面处理、铝液成分、浸铝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浸铝后的热处理、热浸渗铝工件的性能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热浸渗铝工艺的新进展。分析了目前的热浸渗铝工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热浸镀铝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热浸镀铝技术的原理和熔剂法、森吉米尔法两种主要工艺,概括了热浸镀铝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工业应用趋势,指出加入适量的稀土元素在热浸镀层中能有效地改善镀层耐蚀性、耐高温氧化性、成形性和装饰性。热浸镀铝技术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新工艺的全面细化量化型的研究;对热浸渗原理和浸渗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对稀土的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不断完善工艺和技术,扩大其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磁场热处理方式对选煤用磁铁矿粉进行处理,重点研究了磁性介质粉磁性能与悬浮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磁性热处理可以改变磁铁矿粉的磁性能和密度;磁铁矿粉的密度增大,重介质悬浮液的稳定性下降;粉体颗粒粒径减小,悬浮液的稳定性增大;磁铁矿粉的剩磁强度增加,悬浮液稳定性下降;磁矫顽力和饱和磁化强度对悬浮液的沉降稳定性不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机械破碎的废弃钨钴钛类硬质合金为增强颗粒,采用负压铸渗工艺制备颗粒增强高铬铸铁基复合材料,通过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物相组成,利用销-盘式两体磨料磨损试验机研究该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并将其与工程中常用的热处理态Cr20高铬铸铁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在铸渗过程中增强颗粒的部分熔解以及W、C、Ti、Co、Fe、Cr等元素的互扩散,在界面处形成了含Fe、W、Co等元素的多种化合物,确保界面的冶金结合;该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比热处理态Cr20高铬铸铁材料有显著提高,且当加载载荷从0.4 kg增大到2 kg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表现得更为突出,相对耐磨性是热处理态高铬铸铁的3.5倍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前,锂资源主要从盐湖卤水或海水中提取.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以锂离子筛为基础的吸附提取方式,该工艺因环保、高效及可持续发展而被广泛关注.综述了不同离子筛型锂吸附剂的吸附机理、制备方法,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阐明了目前离子筛型锂吸附剂的成型方式,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固溶处理工艺对含0.045%(质量分数)碳的AM3镍基高温合金组织和元素偏析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组织和γ''相进行了观察分析。采用电子探针对元素偏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合金的初熔温度为1305 ℃,在对试样进行1305 ℃/6 h固溶处理前,对其先进行1300 ℃/3 h的均匀化处理可以减少初熔组织的出现,并能使得初熔温度提高约5 ℃。随着固溶温度的提高和固溶时间的延长,γ''相的体积分数和尺寸显著增大,元素Cr、Co、Mo、W和Al的偏析系数接近均值1。随着固溶时间的延长,初熔组织的出现阻碍了Ti的偏析。最佳的固溶处理工艺为1300 ℃/3 h+1305 ℃/6 h/空冷+1080 ℃/6 h+870 ℃/20 h/空冷。热处理后的AM3单晶高温合金枝晶组织完全消失,γ''相立方度更好,尺寸达到454 nm,并且体积分数为66.05%。元素Cr、Co、Mo、W、Al和Ti的偏析程度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底部真空无压浸渗新工艺制备了β-SiCp/Al复合材料。SiC预制体在1373 K高温氧化及被熔融铝浸渗时加入Si、Mg合金元素。通过金相显微镜及SEM表征了复合材料的表面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SiC颗粒在基体铝中分布均匀,SiC预制体浸渗完全。XRD分析表明,复合材料中的主晶相为SiC和Al,存在Mg2Si,MgAl2O4界面产物,没有出现Al4C3脆性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随着SiC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磨损率下降,硬度上升。  相似文献   
8.
采用声发射技术原位检测稀土元素改性HP40合金经过不同氧化时间后,氧化膜在降温过程中的剥落行为。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元素的合金经过1h预氧化后氧化膜结合强度并未得到明显提高。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稀土元素促进合金的内氧化,进而提高了氧化膜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通过BSE观察发现,稀土元素促进氧化膜与基体界面内氧化产物(氧化硅)的形成。同时这种氧化硅提高了氧化膜结合强度,进而改变了氧化膜的剥落形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目前SiCp/Al在产业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选用W20和W60的β-SiC粉体,采用模压成型制备SiC预制体,并通过底部真空负压浸渗工艺制备了致密度为96%~98%、体积分数为55%~72%的β-SiCp/Al复合材料.XRD、SEM、CT和CTE测试分析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中存在MgAl2O4尖晶石相,没有发现Al4C3脆性相;复合材料组织均匀,存在少量浸渗缺陷,孔洞较少;SiC体积分数为72%的复合材料在常温热度下的热膨胀系数为6.91×10-6/K,热导率为164.8 W/(m?K),而SiC体积分数为65%的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为7.31×10-6/K,热导率为172.7 W/(m?K).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温度对B4C涂层氧化防护性能和防护机制的影响,得出B4C涂层最佳氧化防护温度范围,以及B4C涂层在不同温度的氧化防护机制演变。方法 以石墨为基体,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在石墨表面制备B4C涂层,通过不同恒温氧化试验(800、1 000、1 200、1 400 ℃)和室温至1400 ℃宽温域动态氧化试验来测试其氧化防护性能,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B4C涂层石墨试样氧化前后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氧扩散等进行分析。结果 B4C涂层氧化后可生成B2O3玻璃膜,在800、1 000、1 200、1 400 ℃恒温氧化的防护效率分别为98.43%、98.61%、94.4%和92.8%,在室温至1 400 ℃宽温域动态氧化的防护效率为93.1%。B4C涂层在800 ℃以下主要依赖结构阻氧,800至900 ℃由结构阻氧向惰化阻氧转变,900 ℃以上主要依赖惰化阻氧。1 100 ℃以上,随温度升高B2O3玻璃膜的挥发加剧,B4C涂层惰化阻氧能力减弱。结论 B4C涂层的氧化防护效率随温度上升先增大后减小,结构阻氧机制逐渐降低,惰化阻氧机制先升高后降低。B4C涂层在800至1 100 ℃具有良好的氧化防护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