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和分析了广告牌的破坏情况,就广告牌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关键参数的确定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广告牌结构抗风的多级设防理论。  相似文献   
2.
研制了以SpreetaTM传感器为核心,结合液体处理系统、信号检测与控制器、计算机分析处理软件等模块的小型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检测系统.运用该系统,通过在传感器表面偶联牛血清蛋白(BSA),采用直接检测法测量了不同浓度的BSA抗体溶液,得到了BSA抗体溶液的SPR传感图,建立了BSA抗体的浓度标准曲线.在传感器表面固定雌二醇(E2),采用间接检测法测量了不同浓度的E2溶液,根据E2溶液SPR响应信号的变化量,建立了E2的浓度标准曲线.实验中系统的分辨率为10-5折射率单位(RIU).对于实际的待测样品,只要测得其SPR信号的变化量,结合标准曲线就能够得出样品的浓度.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广供热计量是推进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深入研究了辽宁省供热计量地区性统一热价、两部制热价比例及两部制热价的制定方法,并提出了基于两部制热价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包括热费分摊、计算和收缴方法等在内的辽宁省供热计量收费管理模式,为辽宁省供热计量制定热价、确立收费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两个直径为600 mm,长度为1800 mm的45Cr4NiMoV圆柱形试验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部分硬化淬回火热处理,在其中一个试验件上进行敷偶测温及宏观金相检测实验,在另一个试验件上应用Sachs法进行残余应力的测量;建立了试验件淬回火过程中的温度、组织、应力演变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部分硬化大截面轴类件热处理残余应力的演变过程,讨论了材料参数、边界条件对有限元模拟残余应力分布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与实测应力吻合较好,试验件由于尺寸较大整体呈现出表面压心部拉的热应力型分布特征,淬硬层附近呈现出内压外拉的相变应力特征.马氏体转变温度降低、膨胀系数降低、相变塑性增大使工件心部应力减小,表面应力增大;换热系数增大,则心部应力增大,表面应力降低.  相似文献   
5.
介绍热处理基本残余应力的形成及状态,影响热处理过程中残余应力大小及分布的因素,以及目前通过表面残余应力预测支承辊内部残余应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光强调制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双光束差分光强的SPR检测新方法.通过对该方法的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不同入射角和不同金膜厚度时,反射光强差与样品折射率之间的关系曲线.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光强调制方法相比,当两束光入射角相差5°,金膜厚度在40~50 nm时,该方法是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宽的测量范围,并且由于采用了光强差分技术,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抗干扰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已成为主要的流行趋势,但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显示出不少局限性。应根据各学科及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评价供应商是为了选择优质的合作伙伴,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在供应商选择的基础上,合作关系的维护十分重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供应商进行管理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提升运作效率,还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以E公司为例,为促进与供应商的顺畅合作,提出供应商分类管理新思路,进行了供应商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供应商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应用供应商优势,使管理效率最优化,管理成本最小化。  相似文献   
9.
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及重要作用。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遵照其递阶层次结构的特点,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针对支承辊三个热处理阶段提出了三种减少热处理周期的工艺优化方案,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计算在三种优化热处理工艺下支承辊的温度、组织和应力场,并与原工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调整回火出炉温度是可行的优化方案。实施优化方案后,未出现不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