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36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这个科学体系中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在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社会试验思想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改革和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认为:“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迁。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闲暇活动更趋于活跃,更富于变化,体现出从相对稳态向追求时髦的方向流变。时髦是一种社会竞赛,也是一种社会模仿,表现为一种“热”和“潮”的迭起。其中“宠物热”就是近年来城镇居民闲暇生活中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本文根据实际调查及有关文献资料,对我国城镇居民中兴起的“宠物热”的现状、成果、评价及社会对策,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文化力与世纪之交的黑龙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是黑龙江发展的关键时期。50~60年代黑龙江发展曾有过辉煌时期,进入80年代以来,与迅猛崛起的东南沿海开放较早地区相比,发展相对滞后。世纪之交的黑龙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制约黑龙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自身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因素。但文化力的作用不容忽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文化力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仅就文化力与世纪之交黑龙江发展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产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挖掘.黑龙江地域由于其独特的地域、独特的人口构成、独特的历史,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彩的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增强黑龙江人的认同力、凝聚力,提高黑龙江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黑龙江人的健康素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的革命理想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的三民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民族。他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很重视的,他在《建国方略》中,把“心理建设”放在首位。在他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中处处渗透着建设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思想。今天我们批判地继承这份思想遗产,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公伤、生育等五个险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三大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7.
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其由初始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历史条件形成的基调和风格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底色。黑土地域文化的优长与缺憾是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能简单肯定与简单否定。塑造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关键在于黑土地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超越,并提出了黑龙江现代人的理想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时间尺度分析生活方式的结构,认为生活方式的完整结构应当包括劳动与闲暇两个基本方面。劳动时间是闲暇时间形成的基础。劳动是我国现阶段时间结构的轴心和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剖析了“重闲暇、轻劳动”的生活行为早熟现象。论证了闲暇时间对劳动产出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特殊价值。结合黑龙江省九市镇生活方式调查资料分析了现实劳动与闲暇时间结构中,时间资源的空耗导致生活活动效益降低问题。并从劳动活动所赖以进行的生产要素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诸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我国现阶段生活方式变革的主题应是劳动与闲暇结构的优化,目标模式选择应是确立以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为精神导向的勤俭、创造型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黑土地域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居民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其物质制约机制是塑造文明素质的基础;其动力机制是塑造文明素质的推进器;其价值导向机制是塑造文明素质的定位器;其制度整合机制是塑造文明素质的关键;其教育训练机制是塑造文明素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论中西传统生活方式基调的跨文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的基点在于价值观念。文章从外向与内向、分离与整体、冒险与重生、罪感与乐感等方面论述了中西方两种传统生活方式跨文化差异的基本特征。指出,中西特有的地理、社会条件形成的文化原始定向,对中西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评价中西生活方式基调的跨文化差异,应坚持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应立足宏观,从历史长河的动态变换中给予全面的具体的价值定位。现时代,应从人类自我完善的角度促进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流与沟通,达到优势互补,促进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