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8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1年辽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 2 0 4 1元 ,经济发展接近中等发达水平 ,具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定基础条件。新世纪的头 2 0年 ,是关系到辽宁长期兴衰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机遇 ,聚精会神谋发展。要以结构创新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蜕变成新型工业化区域 ,以制度创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开放创新争取跻身国际装备制造业中心的行列 ,力争提前 3— 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举措是 :提高投资率 ,增强资本驱动力 ;发展创业和创新经济 ,形成内生和自主发展能力 ;改革宏观区域经济管理体制 ,培育沈大都市经济圈 ;建立全方位、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 ,推进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3.
O李教授,您为求学深造,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来到“东方明珠”的上海,除了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有显著差异之外,想必在学术科研方面也有不少变化吧?@确实如此。上海的学术氛围,使我的学术领域有了更大的拓展。在桂林我主攻先秦史专业,而在上海我的研究重心已兼及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方面的研究,以及宗教史、宗教学、和平学的研究。研究面显然开扩了不少,这是因为上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诸如学术人才济济、文化基础雄厚、资料档案丰富等。O能否谈谈您的学术成长和发展过程?@可以。早先我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念书,导师是…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时代即策划时代.出版商通过一次次的策划,通过不断的新的命名,在包装作家的同时,成功地打造畅销书,大造声势."80后"作家走的是"先进入市场,再进入文坛"的路子.但是,市场的巨大销量并不等同于文学上的成功."80后"作家想要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面临的困难还很多.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以来,中国宗教研究在当代中国已走过了一段很不寻常的道路.它肇始于当时理论界特别关注的"南北鸦片战争",然后从宗教文化、宗教伦理的研究,发展到宗教哲学、宗教历史学的研究,乃至神学研究,大致上已呈现出一个十分可观的学术规模,自立于当代中国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1980年代以来,中国宗教研究在当代中国已走过了一段很不寻常的道路。它肇始于当时理论界特别关注的“南北鸦片战争”,然后从宗教文化、宗教伦理的研究,发展到宗教哲学、宗教历史学的研究,乃至神学研究,大致上已呈现出一个十分可观的学术规模,自立于当代中国学术之林。正如宗教现象是一丰富复杂的社会事实一样,任何一个层面的宗教研究或专业分支,都难以穷尽对宗教的研究。为此,当代中国的宗教研究已由宗教文化、宗教哲学和宗教伦理的学术积累,逐步呈现出致力于研究宗教与社会、宗教与民族、宗教与国家、乃至宗教与全球化的理论取向。因为,言…  相似文献   
7.
儒教宗教论的再讨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教是否为宗教”的几十年争论,焦点集中在儒教是否有一个至上神,是否存在以此为中心的宗教制度或组织。实际上,即制度即分散的社会存在形式,决定了中国儒教的关系主义宗教模式,进而摆脱了以至上神为核心的宗教定义方式,决定了儒教的宗教性表达形式,不像基督教那样,具有一神教排他性而予以制度化。因此,儒教既有对现实权力秩序的制度依赖,亦有个人信仰者的弥散型道德讲求。其大,可囊括天下;其小,能独善其身。这就建构了中国儒教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向平 《文史哲》2023,(6):38-50+162-163
“天命”构想作为中华传统神圣信念之一,象征着经由“天—命”流转而被解释为传统国运与个体人命的变迁机制,促成中国人以正命、随命和遭命三种方式验证天命人心的道德流品。这种“天命、道德、命运”信念的基本内容,根源于“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周公定律”,内含天即人、德即天、心即理的完美逻辑,呈现为以“正命”或“命正论”为楷模的道德流动范畴,以德成天运的国命和人命的方式,转成“知识、实践和行为”为特质的道德心态,继而拓展为天人同德、上行下效的科举选官制度和家国运作机制,并对当下社会的价值秩序与道德心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日知识分子的佛教因缘李向平面对西洋文化理念及其价值体系的猛烈冲击,近代中日两国思想界都曾借重佛教文化以建设能超越西洋文化坐标的、凸显主体性与独立性并体现真实生命关怀的东方新文化。尽管这种努力并未成功,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发掘的丰富内容。李向...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代偏居西陲的的秦国,之所以能在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之后由弱至强,其根本奥秘大抵在于商鞅变法以强暴手段在秦国建立小农个体家庭,并由此而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秦国小农家庭在战国秦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影响。假使将秦国家庭形态这个社会生活中活的细胞加以一番透视,或许能由此对秦代历史有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