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0—70年前,人们对上海这一国际大都会的直观认识,往往是从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风格迥异、集世界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特点与流派的上海建筑风貌开始的。确实,20—30年代的上海建筑事业达到了巅峰期,所谓的“龙楼凤阁连霄汉”,“别院笙歌下楼台”。崇楼巨厦遍布全市,各类建筑竞相辉映,“真正是令人目不暇接,望眼欲迷了”。这种全新的“城市森林”,不仅造就了一个“东方迷人的都市”,且以其高耸入云,灵巧多变的立体几何造型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平面几何的空间意识,营造了生活其间的上海人新的生命追求与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战后上海日侨的集中、管理和遣返,是国民政府遣侨工作的典型个案.第三方面军上海日侨管理处对集中区内的待遣日侨,实行保甲制与自治相结合的组织化管理模式,对相关人员采取形式多样、自上而下的思想改造活动,以期达到"身有所寄,心有所托"之目标,这一过程体现了对于日侨生活集中管理与改造的科学化、人性化、时效性和有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辛亥革命时期新知识阶层的尚武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 ,新知识阶层在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了一种改造社会的新理念———尚武意识。他们批判了旧时的重文轻武理念 ,分析了尚武形成的条件、途径 ,又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求资源、激励世人的尚武意识 ,成立了尚武社团 ,进行暗杀等活动。此种意识与当时正在兴起的反清潮流相契合 ,推动了革命思潮的高涨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分子对“下等社会”的看法。但在主权旁落的时代 ,也导致了民元以后军阀混战的社会态势。  相似文献   
4.
试论20—30年代上海社会整合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社会总是有一定的社会整合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既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保障体系,又是一定历史时期中各种社会阶层地位、力量、关系与要求的反映,尤其在转型社会中呈现出多元剧变的特征。20—30年代上海社会整合机制的变化表现得十分典型,本文对此略加探索,以求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上,孙中山以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与平等为现代化方案的基本前提;实现以自由、平等、民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方案的核心;建立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为现代化方案的基础.而在实施和推行方面,则致力于将理论化为实践,直接促发国民革命、并以三民主义理论作为推进实施的权威武器.孙中山倡导的现代化,具有全方位对外开放、与时俱进、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既是上海的发展黄金期,也是多事之秋。在多重社会危机影响下,《申报》诸多评论检讨上海奢靡的消费观。基于奢靡消费更多出现于富有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俭奢观的讨论虽未能改变上海人对时尚的追逐,却体现出关注社会发展的积极意识。诸多言论将节约与生产结合视为应对危机的良策,却因企业的短期趋利行为造就了“畸形繁荣的上海”。政府虽然用行政强力倡导节俭,却无力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未能改变上海的虚假繁荣。  相似文献   
7.
笔名,又称别号,为文人著述作文所用。它往往表达一定的意愿,反映一定的经历,寓有一定的含义。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的笔名尤为典型。计其一生共用过利宾、瀚、畹、蒙、韬等五个名;子九、懒今、兰卿、仲弢、子潜、子诠、紫诠、无晦、弢园等九个字;甫里逸民、蘅华馆主、玉溪生、忏痴庵主、淞滨逋客、沪北宾萌、歇浦散人、瀛洲钓徒、华鬘居士、天南逐叟、天南懒叟、遯窟废民、弢园老民、泰东诗渔、欧西词客、淞北玉鱿生、淞北逸民等十七个笔名或别号。王韬为何取这么多的名和号呢?这与其一生坎坷曲折的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无奈与抗拒:20—30年代上海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转型社会,在这个旧社会逐渐解体、新社会萌生发展的过渡时期,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不同的利益集团,上海发展带来的利益与痛苦分别由这些人们所享用和分担,由此产生出一系列以社会抗拒为主题的社会问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艾森斯塔德说:“现代化需要社会所有主要领域产生持续变迁这一事实,意味着它必然因接踵而至的社会问题,各种群体间的分裂和冲突,以及抗拒、抵制变迁的运动,而包含诸种解体与脱节的过程。”社会结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王韬是近代中国研究法国史的先驱之一。在他众多的史著中,法国史研究成果占了相当的比例,其中尤以《法国志略》与《普法战纪》为代表作。这两部著作无论从体例、内容、评析来看,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近代中国人乃至日本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之一。王韬治法国史绝非单纯为学术目的,而是始终为他的“振兴中国”这一宏旨服务的,从其“变法自强”的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轨迹来看,他的法国史研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歌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古代中国是没有国歌的。中国开始有近代意义上的国歌,肇自清末。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清末的中国,列强环列,虎视鹰瞵,民族危机四伏。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民众的民族意识日渐觉醒,一些爱国的清政府官员也主张对外抵抗。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曾出使英法的曾纪泽第一次向清朝廷上呈“国乐”草案,未获允准。①1895年,新建陆军制定军歌,于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