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2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公共预算,通过预算硬约束规范地方政府发债、用债和还债行为,已取得理论上的共识。《预算法》规范地方债的重心应是地方政府债务收支行为,重新认识预算平衡,赋予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举债的适当空间,将地方债收入和支出纳入现有预算体系,建立以偿债资金来源收入和偿债支出为内容的地方债复式预算,并将地方债收支纳入预算草案中予以编制。地方债预算议案应经过本级人大和中央的双重审批,通过审批的地方债预算法案即成为地方政府发债、用债和还债的具体授权规范,以地方债预算法案的法律效力和法律责任制度抑制地方发债冲动并对地方债收支行为予以监督。如此方使地方政府发债有序,实现地方债预算的全面、规范、公开和透明。  相似文献   
2.
政府性投资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工作,完善政府性投资监管法律制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政府性投资立法体系混乱、层次过低,监管机构权限配置混乱,投资资金监管不力,使得政府性投资效益偏低.为此,有必要健全政府性投资监管法律体系,厘清各部门监管权限、重构监管机制,规范政府性投资资金监管,加快政府性投资监管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金融控股公司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认识并从法律上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进行有效规制,事关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能否健康、有序、规范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涵、模式选择及法律规制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方财政重整制度是地方政府发生严重债务危机事件时的一种应急处置制度,对该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形成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政策闭环。地方财政重整主要是对地方政府预算的重新安排,而非地方政府的破产,因此需要在维持政府有效运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地方政府对财政责任的独立承担。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明确界定财政重整制度中的经济标准、程序标准和权责归属。同时,为确保地方财政重整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应注重与预算、公债等财政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区域立法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很多方面,但区域间的立法协调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我国区域立法协调必要性及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我国部分区域立法合作的情况进行了评析,最后就如何实现区域立法协调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华国庆 《学术界》2008,(1):242-246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滞后.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产业的规模总体上仍然较小,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直接制约着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二是直接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明显滞后.去年资本市场融资与银行贷款之比为18:8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70:30,这就导致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优秀的企业不能以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迅速做大做强,广大人民不能从资本市场中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制约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是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明显滞后.去年股票市场融资与债券市场融资之比为85:15,而发达国家一般为30:70,债券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8.
《合伙企业法》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我国颁行的《合伙企业法》由于调整范围的局限性及某些规定过于原则并存在疏漏 ,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该法的整体功效及司法实践的具体操作。鉴此 ,对《合伙企业法》中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对完善我国《合伙企业法》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当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面临个人信息被盗窃、泄露、滥用及系统被侵入两大安全风险.为此,我国《民法典》确立了个人信息采集处理授权同意机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物特征安全.但由于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系统的安全性能和个人信息保护性能差异较大;同时,普通的被识别人对识别系统的安全风险难以鉴别,导致以同意机制为基础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框架显得十分无力.因此,我国应从技术和法律上对系统的安全性能和个人信息保护性能进行分级规制,并制定包括生物识别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规范,以便进一步完善授权同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