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提出一种生产微细钨铜复合粉的方法。将WO_3(或蓝钨)和CuO均匀混合,在空气中焙烧生成CuWO_4,再在氢气中还原,就能制得微细钨铜复合粉,其钨、铜两相分布均匀,钨颗粒细小且分布狭窄。本文详细地研究了钨酸铜的生成及其氢还原过程,与WO_3相比,发现两者的还原相变过程及动力学过程有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氧化钨氢还原过程中的物相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钨酸铵(APT)在不同温度与不同气氛下热分解和(或)氢还原制得了4种典型的氧化钨,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这些氧化钨在氢还原过程中的物相转变,试验结果表明:APT的分解条件和氧化钨的氢还原工艺对钨粉生产都是很重要的.本文为氧化钨和钨粉生产厂提供了某些图谱、数据和推论;特别是用干燥氢还原W18O49直接生成β-W和α-W可避免中间的WO2形成,这一新发现,对高效生产细钨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航空仪表轴尖用高性能Co75W25合金丝的研制方法,详细研究了该合金的金相组织、热处理工艺和时效强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相成份为铵钨青铜、W_(20)O_(58)的蓝钨和黄钨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了氢还原试验。实验结果指出,通过蓝钨氢还原可获得比表面较大、粒度较小的钨粉,而采用相成份为铵钨青铜的蓝钨其效果较其他氧化物好。采用高温X射线衍射法对这几种钨氧化物逐步升温至800℃氢还原动态相变过程和各种温度下的还原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各种蓝钨相变过程相似,而与黄钨相变过程有明显的差异;低温还原时,各种蓝钨的还原活性均比黄钨,高温还原时,蓝钨与黄钨的还原活性相近。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热处理对粘结剂质量分数为10%的WC-(Fe,Co,N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回火过程中,硬质相WC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基本上没有变化,但粘结相的结构有变化;烧结态粘结相为马氏体和少量残留奥氏体组成;淬火处理使烧结态合金中的残留奥氏体量减小;淬火后回火,粘结相中出现逆转变回火奥氏体;随回火温度升高,逆转变回火奥氏体增加。文中还讨论了烧结态粘结相中马氏体的形成和逆转变回火奥氏体产生的原因,以及不同回火处理态合金中逆转变回火奥氏体与合金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Al-Mn准晶粉末的制取方法,并且对准晶粉末的形貌、成分、衍射特征和热稳定性能进行了研究。在Al-Mn合金系列中,合金成分和冷却速度对二十面体相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并且Mn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提高了二十面体相的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Al_(77.5)Mn_(22.5)合金在10~5~10~6K/s的冷却速度下,能够得到几乎完全的二十面体相的准晶粉末,这种粉末在673K下加热基本保持其亚稳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用热力学方法处理XRF数据的可行性,认为用亚正规溶液模型处理二元系是可行的。对三元或三元以上体系,本文提出了一个更为实用的热力学模式——TM-3来进行处理,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还讨论了TM-3模式与基本参数方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高温 X 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以 W_(20) O_(58) 为主相的蓝钨和 WO_3(黄钨)的氢还原动态相变过程.所得高温衍射测试效据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定量地绘出动态相变图和还原动力学曲线图.比较了湿氢和干氢两种气氛下还原的结果,并探论了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9.
用XRD和SEM对钨-钴混合氧化物(W20O58+Co3O4)的氢还原及在不同组成的H2/CH4混合气体中的碳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50℃以上氢还原产物是α-W+Co3W+Co7W6三相混合物.纯蓝钨(W20O58)或钨-钴混合氧化物都能在较低的温度下(900~1000℃)被甲烷气相碳化成WC,碳化速度和游离碳的析出均与碳化温度及H4/CH4混合气相的组成有关.作者给出了最佳的碳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用高温和室温X射线衍射方法,多晶体粉末试样,分析了Cu-14.2wt%Al-4.3wt%Ni形状记忆合金各温区的相组成和相变温度范围以及热处理条件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