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
本文提出一种生产微细钨铜复合粉的方法。将WO_3(或蓝钨)和CuO均匀混合,在空气中焙烧生成CuWO_4,再在氢气中还原,就能制得微细钨铜复合粉,其钨、铜两相分布均匀,钨颗粒细小且分布狭窄。本文详细地研究了钨酸铜的生成及其氢还原过程,与WO_3相比,发现两者的还原相变过程及动力学过程有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平常的钴盐溶液和草酸铵为原料,通过控制工艺条件、使用表面活性剂和其它添加剂,制出符合特定要求的草酸钴,进而制得纳米钴粉.用透射电镜(TEM)、BET氮吸附、X射线衍射和还原-吸附法测可还原氧含量等手段对纳米钴粉进行表征,并进一步考察它与WC湿磨后的形貌变化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制出的纳米钴粉具有如下特性:分散性良好;基本呈球形;平均粒径≤40nm;氧含量≤1.92%(质量分数).与WC湿磨后,这种纳米钴粉基本粘附在WC颗粒的外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航空仪表轴尖用高性能Co75W25合金丝的研制方法,详细研究了该合金的金相组织、热处理工艺和时效强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相成份为铵钨青铜、W_(20)O_(58)的蓝钨和黄钨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了氢还原试验。实验结果指出,通过蓝钨氢还原可获得比表面较大、粒度较小的钨粉,而采用相成份为铵钨青铜的蓝钨其效果较其他氧化物好。采用高温X射线衍射法对这几种钨氧化物逐步升温至800℃氢还原动态相变过程和各种温度下的还原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各种蓝钨相变过程相似,而与黄钨相变过程有明显的差异;低温还原时,各种蓝钨的还原活性均比黄钨,高温还原时,蓝钨与黄钨的还原活性相近。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高温 X 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以 W_(20) O_(58) 为主相的蓝钨和 WO_3(黄钨)的氢还原动态相变过程.所得高温衍射测试效据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定量地绘出动态相变图和还原动力学曲线图.比较了湿氢和干氢两种气氛下还原的结果,并探论了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6.
用XRD和SEM对钨-钴混合氧化物(W20O58+Co3O4)的氢还原及在不同组成的H2/CH4混合气体中的碳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50℃以上氢还原产物是α-W+Co3W+Co7W6三相混合物.纯蓝钨(W20O58)或钨-钴混合氧化物都能在较低的温度下(900~1000℃)被甲烷气相碳化成WC,碳化速度和游离碳的析出均与碳化温度及H4/CH4混合气相的组成有关.作者给出了最佳的碳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WC-Ti(C, N)-Co梯度硬质合金表面韧性区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WC—Ti(C,N)-Co硬质合金在液相烧结过程中表面韧性区的形成机理。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切削实验研究表面韧性区梯度硬质合金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由于N原子与Ti原子之间强烈的热力学耦合作用,N原子和Ti原子在液相烧结过程中朝相反的方向迁移,在合金表面形成缺立方相碳化物的韧性区;与合金内部的WC晶粒相比,韧性区内WC晶粒度更细,晶体取向发生改变;刃口附近前、后刀面的表面韧性区的厚度呈现梯度变化;在合金内部存在环形相结构的立方碳化物;表面韧性区使合金的强度提高,使涂层刀片的抗冲击性能提高1.6倍。  相似文献   
8.
纯氧气氛下硬质合金及其原料的热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差热分析法研究了纯氧气氛下WC粉、Co粉、RE-Co预合金粉、WC-8Co硬质合金的热稳定性以及稀土对硬质合金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费氏粒度分别为0.51μm和0.93μm的WC粉和Co粉分别在392℃和282℃就开始明显氧化,由于湿磨过程的活化作用与破碎作用,硬质合金混合料的热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因此,在制备硬质合金混合料特别是超细硬质合金混合料的过程中对湿磨介质、混合料干燥方式与干燥温度等应进行严格选择与控制;在湿磨过程中,稀土以RE-Co预合金粉形式加入制备成含稀土的硬质合金,在混合料制备过程中RE-Co预合金粉不会发生明显氧化,其热稳定性与硬质合金基本原料WC粉和Co粉的热稳定性相当;稀土的添加量对WC-Co硬质合金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在合金中加入稀土不能使合金的明显氧化起始温度得到显著提高;在约700℃,WC-8Co硬质合金发生明显氧化,因此,WC-8Co硬质合金的实际使用温度应低于700℃.  相似文献   
9.
纳米V8C7粉末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V2O5溶解于有机酸溶液中, 通过喷雾干燥制得非晶态含钒的粉末前驱体, 将前驱体粉末还原/碳化后得到V8C7粉末. 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碳氧分析仪对工艺过程产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前驱体是粒度为10~20 μm非晶态球形粉末, 当温度升高到400 ℃时, 前驱体粉末开始分解;当温度升高到600 ℃时, 前驱体粉末全部转变为V2O3与游离C原子级别混合均匀的复合粉末;随着温度的升高, 游离C还原碳化V2O3, 当温度升高到800 ℃时, 出现V4C3相;在约1 100 ℃时, 得到相成分均一的V8C7粉末, 其形貌是粒径为30~50 nm的一次颗粒形成的多孔空壳球形, 其总C含量为17.38%, 游离C含量为0.47%. 前驱体粉末在加热过程中相成分转变过程为: V2O3→V4C3→V8C7, 不经历V2O3 转变为VO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含稀土硬质合金的表面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合金烧结表面观察法研究了掺杂稀土在低碳硬质合金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机理.掺杂稀土分别以混合稀土(La和Ce为主体成分) Co(RE Co)预合金粉形式和La(NO3)3的丙酮溶液形式在硬质合金湿磨时直接加入.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含稀土与不含稀土的低碳硬质合金的烧结表面进行观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金中是否含有稀土以及稀土的掺杂形式对合金的表面结构有很大的影响;以混合稀土 Co预合金粉形式掺杂的硬质合金烧结表面,稀土Ce明显富集,合金表面的稀土形成了含氧的稀土第3相;当稀土以La(NO3)3形式掺杂时,合金表面含氧的稀土La第3相的数量明显小于前一种掺杂形式.当稀土以RE Co预合金粉的形式掺杂时,因Ce与氧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Ce向硬质合金烧结表面富集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合金内部与合金表面氧的浓度差;当稀土以La(NO3)3的形式掺杂时,硬质合金烧结表面附近的稀土La向烧结表面聚集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系统自由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