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虽然人们都明白符号是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指代意义是符号的重要特性。但在判断符号时,却常常把是否负载、传递信息作为标准,因而出现判断失误,如把人类的所有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眼神等都作为符号。本文通过分析指出符号的意义指代与事物的信息负载的区别,总结符号判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话语事件。本文首先廓清了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界定了它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道德抵制型话语事件、权益抵制型话语事件和国族抵制型话语事件。其次分析了它的两大特点:一是话语事件是对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效果的争夺;二是话语事件脚本的认知震撼或道德震撼特性及其三种基本模式。最后重点阐述权益抵制型话语事件具有逼迫真相出场的功效,是公众对话语主体的谨慎抵制。  相似文献   
3.
新闻作为交往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一种新闻范式,却鲜少有学者论证.作为交往的新闻是人类最古老的新闻样态.在氏族部落社会,口语传播使新闻具有显著的互动性.随着共同体疆域的扩大,空间阻遏了人们交往,职业新闻者由此出现,作为交往的新闻互动性趋于减弱.社交媒体使人们共处同一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交往的新闻样态得以复现.从民族部落到网络部落,作为交往的新闻经历了八种样态:即时互动模式、在场召唤模式、隔空延迟互动模式、隔空报告单向模式、隔空召唤模式、隔空延迟互动模式、虚拟平台召唤模式、虚拟平台互动模式.中国特色新闻学对新闻作为交往的理念表达主要是联系群众和喜闻乐见,新闻作为交往的话语实践则主要表现在:读者来信、网络论坛、社交账号的路径以及召唤与回应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4.
并非设立《新闻法》或《舆论监督法》就可以解决记者被打问题。记者被打除了舆论监督是其直接原因外,还有其他的间接因素。如媒体经营的市场化、媒介功能的娱乐化以及记者自身职业形象的负面化等。针对这些因素,当前应当采取的的基本对策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新闻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建设;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并以记协做后盾,依法维护记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媒体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和媒体报道展开分析,认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可分为三个阶段:群体磨合、群体兴奋和社会感染.每个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明显,其中传播的流言被政治化,并体现群体的普遍情绪.媒体针对此类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两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社会冲突框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话语理论这一视角出发,考察新闻源对新闻话语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记者虽然是新闻话语的写作者,但他并非是话语的主体,他只不过是充当了编码者和代言者的角色,权威的新闻源才真正是新闻话语中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在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历程与策略,认为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政府对媒体进行控制、政府对媒体进行管理、政府与媒体进行合作.本文认为正是这三种博弈策略导致了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认知:“受害型”危机认知、“事故型”危机认知和“错误型”危机认知以及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  相似文献   
8.
解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香  李蔚 《当代传播》2011,(1):48-50,54
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会对之进行传播.本文认为,我国传统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经历了"蛊惑与教唆框架"到"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再到"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三个阶段.而我国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则主要为实现"造势"与"溢散"、行动动员与"快闪行为"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9.
兽首拍卖事件引起了中西方媒体大量针锋相对的报道.本文对中西方传媒兽首报道话语中的意识操纵技巧及其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在这次事件中,法国当事人和西方传媒通过"纵容反道德"、"事件奇观化"和利用拍卖规则这一专业知识所"编制的思维程序"这三种技巧,分别完成了从"道德"到"法律"、从"强盗"到"讹诈"到"无赖"再到"报复"、从"怒贝"到"讽蔡"三种转换,从而达到了显著的意识操纵效应.  相似文献   
10.
案例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访华并向中国大陆介绍这门学科之后,我国部分高校的新闻学院或新闻系便开始讲授<传播学概论>(有的称之为传播学导论,传播学理论),至今,凡是有新闻学等传媒类专业的大学几乎都开设了<传播学概论>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