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2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地区上更新统与全新统之间广泛发育1层杂色黏土,其成因多认为主要是由上更新统沉积物在末次冰盛期暴露于地表风化而成。对取自珠江三角洲3条钻孔(PRD09、PRD16和PRD17)的岩心样品分析表明,受风化作用的影响,其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异特征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杂色黏土层的稀土总量大大低于下伏沉积物,而在邻近风化层的下伏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却表现为明显富集,尤其是重稀土元素的富集。风化作用强度较大的PRD09孔和PRD17孔下伏沉积物中的稀土富集程度高于风化作用强度相对较小的PRD16孔。珠江三角洲在末次冰盛期时普遍发育的酸性介质条件,促进了风化层的稀土元素发生溶解和迁移。在风化过程中,由于轻、重稀土元素具有不同的溶解迁移能力和吸附能力,导致杂色黏土层的REE指标值(LREE/HREE、(La/Gd)N和(La/Yb)N)高于下伏沉积物。风化过程对Ce、Eu异常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十分明显,杂色黏土层的Ce、Eu异常值仅略低于下伏沉积物。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PRD20和PRD17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记录较为完整,尤其是晚更新世海侵记录良好。以其为研究对象,对两孔的有孔虫微体动物群记录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建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并着重分析了晚更新世海侵事件。约44500 cal a BP以前,研究区为河流环境,发育河道砂砾沉积。约44500—21300 cal a BP,发生晚更新世海侵,形成溺谷型河口湾,两孔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垂直分布记录了水体条件发生的多次变化,可辨识出2次海侵海退次级旋回;其中PRD20孔中有孔虫以滨岸广盐型占绝对优势,PRD17孔中以滨岸广盐型为主、海相—半咸水型有孔虫占有一定比例,表明研究区位于溺谷湾中径流与潮流共同作用的区域,且PRD20孔受径流影响更大。约21300 cal a BP后,受末次冰盛期海退影响,研究区暴露于地表遭受风化剥蚀,风化产物在PRD20孔表现为1层褐红色砂砾,在PRD17孔表现为1层花斑黏土。约8000 cal a BP,海平面回升导致河水滞留形成沼泽环境,PRD20孔发育1层泥炭层。约8000—5500 cal a BP,PRD20孔发育受径流影响较大的河口湾湾头沉积,仅在全新世海侵最盛时含有少量有孔虫记录。约5500 cal a BP后,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受构造抬升影响,PRD17孔地势较高,于约4700 cal a BP才开始重新接受沉积,零星出现潮水搬运而来的有孔虫。  相似文献   
3.
陈亮  刘春莲  庄畅  车晓光  吴洁 《沉积学报》2009,27(6):1155-1162
通过分析三水盆地古近系下部岩心的稀土元素丰度和分布模式,并结合其它地球化学指标(Fe/Mn, Mg/Ca),重建了古近纪早期的古气候条件。岩心中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于7.06~230.01 μg /g之间,平均值为142.32 μg/g。接近全球平均大陆上地壳成分(UCC),略低于北美页岩。沉积物显示轻稀土相对富集、右倾斜型、Eu中度亏损以及Ce异常不明显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岩心各深度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非常相似,且与UCC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基本一致。表明沉积物具有较为一致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理,而且源区具有大陆上地壳性质。岩心沉积时期古气候变化经历了较为干燥—温湿—温湿与干旱气候交替出现—以温湿气候条件为主的四个阶段。总体上显示明显的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沉积物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组成和分布特征,结合测年、岩性、沉积物粒度和软体动物群数据,重建了珠江三角洲中部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受末次冰期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普遍发育杂色黏土。随着冰后期气候回暖,海平面快速回升,海水经多个口门自南向北侵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南部较早接受海侵,约9010cal.aBP海水入侵至中部地区,研究区开始发育河口湾环境,并持续至4510cal.aBP。期间,钻孔记录的微体动物群组成和丰度特征反映了2次短周期的水体条件波动,最大水深发生于约7000~5630cal.aBP,微体动物群的丰度达到最高值。约4510cal.a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逐渐增强,发育三角洲平原环境。  相似文献   
5.
根据岩芯的碳、氮含量及其比值分析并结合其他气候替代指标的分析结果,恢复了海南岛双池玛珥湖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全新世大暖期始于7,400a BP,结束于2,700a BP左右,期间热带地区气候湿热,植物茂盛,双池玛珥湖主要处于沼泽化阶段,蒸发量与降雨量持平。但大暖期中仍存在气候的快速波动事件,约7,200a BP和7,000a BP前后、6,000~5,900a BP、4,300~4,000a BP 期间气候转凉,有机质生产力降低。大暖期前后,分别有明显的凉温但季节性暴雨频繁的气候(8,000~7,400a BP、2,700~2,300a BP),表示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降雨量相对大于蒸发量。此时双池玛珥湖处于深水期,由于气温降低以及湖水上升引起的湖边陡壁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植物生产力降低,导致了岩芯中有机质的低含量。  相似文献   
6.
影响湖相沉积岩中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因素--以三水盆地为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刘春莲  杨建林 《沉积学报》2001,19(1):113-116
湖相沉积中的有机质含量随有机质堆积条件变化而发生波动。本以三水盆地下第三系布心组二段地层粉列,对其作高分辨率岩芯取样并结合地球化学方法,分析生物学因素对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在较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水生浮游生物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由于此时湖泊与海洋沟通,出现半咸水环境,硫酸盐还原作用显,不利于有机质保存。所取岩芯段的中上部即是这种情况,以低TOC和高SRI值为特征。而当气候湿润时,植物繁荣,湖水淡化,陆源有机质丰富。缺氧条件下的有机质降解主要是效率极低的发酵作用。有利于有机质保存。这种情形出现于岩芯段的下部,以较高TOC和较低SRI值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选择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区域的3个钻孔CSB4、CSB6和CSB8,开展环境磁学方面的研究,以揭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记录的显著气候事件。结果显示:3个钻孔都存在明显的S300低值区域,其变化规律为当S300为低值时,磁化率、ARM和SIRM的值较低,而IRMAF80mT/SIRM和ARM/SIRM的比值相对较高,表明磁性矿物浓度降低、粒度变细。同时S300低值区域沉积物以黄色粉砂质黏土为主,含铁锰质结核。IRM获得曲线定量分析结果揭示:沉积物中赤铁矿等高矫顽力组分的含量相对增加,指示长江三角洲区域3次显著的干旱气候事件。在磁性地层及其AMS 14C、光释光测年基础上,推断3次干旱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63―121 ka B.P.(事件I)、57―42 ka B.P.(事件II)和14―10 ka B.P.(事件III),对应海平面相对较低时期,季风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干旱,形成以氧化作用为主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刘春莲 《海洋科学》2010,34(10):117-117
<正>现代珊瑚礁是热带海洋中一种特殊的地质地貌体,在全球海洋循环过程和海洋资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吸引了众多科学家乃至政治家的极大关注。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半岛西南部的徐闻西岸珊瑚礁是中国大陆海岸唯一的现代珊瑚礁,由16段岸礁组成,总长约37.5 km,总面积约30.1 km2,最大厚度  相似文献   
9.
矿产资源以其不可再生性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而备受世人关注。广西刁江流域的源头地带是著名的大厂矿区,较典型地反映了矿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关系。重点解剖刁江流域矿山及矿山开发的环境响应,探讨水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刁江流域时上游的矿山开发存在着显著的环境响应现象,在距矿区200km以外的下游地带仍然可以观察到这种响应;刁江河水被严重污染,河床上沉积了大量尾砂。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破坏了河流水生生态系统,曾造成刁江中上游河段鱼虾绝迹。河床上的尾砂沉积范围广、厚度大,重金属As、Pb、Zn、Cd含量非常高,除直接危害了水环境质量外,还造成河道泄洪能力下降和洪水淹没范围的扩大,构成时沿江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0.
沿东太平洋浅海分布的双壳类软体动物数据显示,大量非浮游异养型双壳类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其中某些种的纬度跨度可达30°以上,这些种绝大部分是分布在38°N~5°S之间.东太平洋沿岸海流、热带海洋相对适宜的环境以及生物地理分区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经历浮游异养型幼虫发育阶段的双壳类一般具有较高的地理散布潜力,但是,其中某些种由于其对环境的忍耐性较差,只能局限于狭窄的分布范围.东太平洋浅海双壳类的种多样性以及非浮游异养型与浮游异养型双壳类的比例随纬度发生变化.低纬度地区显示很高的多样性,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浮游异养型双壳类的下降率大大高于非浮游异养型.热带地区以浮游异养型双壳类占主导地位,随着纬度增加其所占比例减少,而非浮游异养型双壳类的比例随纬度增加而逐渐提高.表明随纬度增加所发生的环境变化对浮游异养型双壳类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对以本身卵黄为幼虫营养来源的非浮游异养型双壳类影响相对较小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