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18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两次中等地震发震断层参数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拐角频率的方向变化,用最小二乘法反演了2005年寿县ML4.1级、2006定远ML4.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与震中附近实际断层的参数基本一致,破裂速度均小于S波的速度,且破裂长度为0.2-0.3km。  相似文献   
2.
利用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目录,对华东地区、郯庐断裂带100km范围、2007年度划定为地震危险区的苏鲁皖交界地区及安徽地区,以地震活动性参数群体异常变化项目数为参量,进行相应的均值之差与标准差统计分析,提取其变化率R(李永莉等,2003),即通过统计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项目月变化率R值,观察R值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华东地区、安徽地区中强震前R值异常表现为中短期异常特征,郯庐断裂带100km范围内及本年度划定为危险区的苏鲁皖交界地区,R值异常表现为中长期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3.
引言 地下水中溶解气体的观测,在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水质调查研究中是一项经常做的项目。近20多年来,作为监测地震前兆的方法,更在国内外较广泛地开展起来,且取得了一些较好震例资料(张炜等,1992;蒋凤亮等,1989),在为各种目的所进行的溶解气体取样方法,多年来基本上都采用大口试剂瓶(内含球胆)作为取样、脱气装置(图1)。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取样装置内用来脱气的球胆对溶解气体总量及其组分等观测结果会有较大的影响。另外,还发现文献(地矿部地下水标准检验方法编写组,1988;…  相似文献   
4.
1、引言目前,水氡及水中溶解气及其组分的观测,作为一种地震前兆的监测方法已在水化台站全面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目前的观测均以氡气和其他气体在水中的溶解部分为主,这显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我国不少学者在十多年前就提出地下水中逸出气(包括  相似文献   
5.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现代地震活动及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震活动特征,利用近震直达波最大振幅比方法反演了99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并作了统计和聚类分析。现代地震活动整体上继承了历史地震分布格局,未显示增强趋势;断裂带及邻区应力场P轴和T轴优势方位大致呈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分布,现今承受的作用力以近水平或斜向为主,但也存在部分其它方向的应力场和近垂直方向的作用力。震源断层的破裂类型,带内以逆冲(或正断),或近逆冲(或正断)型为主。带附近较明显地呈现出走滑型或近走滑型破裂的优势;北、南亚段应力场有明显差异,即北压南张,其分界大约在北纬32°附近,北西西走向的桥头集—东关断裂是两者间的构造变换带。  相似文献   
6.
根据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分布预报地震的思想,定义中小地震地方平太阴时的集中程度,将其当作一个测震学参数,并研制相应的空间扫描程序,为该参数的应用提供软件基础。为了评价其预报效果,该方法在安徽地区得到初步检验,结果显示,在安徽固镇地区的中强地震前半年左右该参数异常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7.
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安徽省较特殊的构造环境及历史地震分布特点,利用直达波最大振幅比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对安徽淮河中游区1974年以来近百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聚类及空间合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断块南缘的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震源断层滑动方式、构造应力场分布及块体运动方式、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等。结果显示:淮河构造变形带及其邻近块体上震源断层总体上以近走滑型或斜滑型破裂为主,但倾滑型破裂也占一定比例;该地区构造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垂向作用。其中淮北和皖中块体仍可能分别向SWW和NEE方向运动,并在淮河构造变形带上产生左旋剪切作用,呈现一定的继承性活动特征;各块(带)上主压应力P轴走向随时间的变化在总体上较为一致,而各时段之间P轴方位存在一定差异,显示安徽淮河中游区受华北和华南应力场的共同作用,但其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控于华北应力场。  相似文献   
8.
对华东地区Ms≥5地震活动时间特征研究可知,华东地区的地震活动为群集(丛集)型地震活动。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拟合和预测,认为目前该区地震处于活动,将持续20多年;又以Ms≥5地震平静时间超过3年为异常背景,提出了该区Ms≥5.5地震发生前的定量预测指标,认为华东地区Ms≥5地震持续平静,对该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徽及邻区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安徽及邻区(29°~36°N,114°~124°E),按1°×1°分成70个区,依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的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地震月报目录,采用单事件多台观测资料,在所分区域里进行平均波速比值的计算,结果在其空间分布图像中显示了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与地质构造环境即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带两侧的介质特性差异有关。计算所得的各区平均波速比对以后波速比值的变化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强震组增益P、强震组效能R和强震组分布变异值S等3种指标,对安徽省1300年以来地震成组活动的客观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该区不同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呈现不同的特征和分布类型;同时,用b值方法分析了目前地震活动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用泊松模型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