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0篇
地球科学   3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0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断裂力学观点前已得出震级 M、区域剪切应力值τ0, 震源破裂半径 a 之间的关系式[1]. 通过求aM可算出应力值τ0, 用求小震平均断层面解的方法可求出应力场的方向.本文计算和讨论了1976年11月7日云南省盐源地区6.9级地震前后该地区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 并与邻区作了比较, 结果如下:1.盐源地震前, 邻近的中甸地区的τ0值比云南省其它地区高出4倍.2.盐源地区1976年以后τ0值明显增高, 且此时小震的平均应力场方向与主震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从而可以看到震前应力场的变化.分析讨论了测定τ0的误差和引起误差的原因.提出了利用单台和多台对不同地区的τ0值进行比较的可能性和误差.   相似文献   
2.
美“国家地震灾害减缓计划”主持的“断裂力学及其与地震预报的关系”第三次大会于1977年12月1—3日在加州斯坦福大学召开。会后由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978年汇编了“78—380号”公开档案报告会议录,刊登了大会有关文件和论文。现将其中由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金森博雄写的题为《利用地震辐射推算震源参数》一文译载如下(插图均略):  相似文献   
3.
卓钰如 《地震学报》1992,14(4):479-484
用多重反射 P 波的走时研究了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下部上地幔 P 波的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特征.其方法为用 WKBJ 法计算出70年代发生于中国大陆地区的7个大地震的 P波和 PP 波的理论地震图,而后求出其与观测波形的 PP 波减 P 波的走时残差.该残差值反映了震中至台站路径中点附近的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位于苏联中亚地区的俄罗斯高原,图兰高原及西伯利亚高原西部地区下面的上地幔速度结构与加拿大地遁的情况相近;而中国西北部的褶皱带及苏联的中亚褶皱系统,哈萨克褶皱带下面的上地幔的 P 波速度较低.表明上地幔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4.
卓钰如 《地震》1989,(4):29-37
通过发生在全球不同区域内面波震级(或M_w)相同的浅源大地震的体波震级(?)_b、短周期(1—10秒)震源谱以及重复周期不同的地震的破裂长度的对比,可以得出大地震的应力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发生在板块边缘的地震,重复时间短而应力降低;板内大地震的重复时间长而应力降高,两者可相差5倍;此外,板内不同地区的大地震,比如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震,也存在差别。这一结果反映了不同震源区背景应力水平的差别,对于地震灾害的预测是重要的信息。 文中所给出的大地震的破裂长度与重复时间的关系,可用于某些仅能由地质学方法推断潜在断层长度及重复时间的地区估计潜在地震震级,或者已知震级估计重复时间,以进行灾害预测。  相似文献   
5.
概述 美国的地震学家们对地震预报持不同的态度。持乐观态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多的手段和好的测量网络及充分的测量数据,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持悲观态度者认为,地震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因而要对公众发出预报是极其困难的。  相似文献   
6.
层面成象技术(Tomography)的应用 目前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约有250个地震台,这些台主要是短周期的垂直分量记录仪器,它们覆盖了直径约为350km的地区。南加州的台站已有50年的历史,这250个台是覆盖在原来的台网上的,因此给进一步研究南加州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成因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仅有单分向的记录,频带宽度也比较窄,因而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渤海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20个WWSSN台记录到的渤海地震(1969年7月18日,M_S=7.4)远震P波波形与理论地震图进行了对比。确定了渤海地震的震源参数为:地震矩2.6 × 10~(19)N·m;震源破裂持续时间为12S;震源深度为35 km;两个节面为:(1)走向φ=24°,倾角δ=85°,错滑角λ=170°;(2)φ=115°,δ=80°,λ=5°。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世界数字化台网(GDSN)的记录资料,分析计算了1981年1月23日道孚、1985年8月23日新疆以及1981年1月18日日本本州等七个发生在不同构造区的大地震在1—10秒周期下的源谱(ω);汇集了本文作者用相同方法计算得到的发生在消减带、活动板块边界及板块内部不同地区大震的另外31个矩震级M_W≥6.4的源谱(ω)及由P波最大振幅求出的体波震级。将新疆及道孚地震与消减带相同矩震级地震的平均源谱相比,其M(ω)值在10秒周期下与其差别不大,而在1—2秒周期下前二者的(ω)值则高出2—3倍。这一结果相当于应力降高3—5倍。 本文计算出了上述消减带和板内地震在0.1到1Hz的频率范围内的log(ω)-longω的斜率平均值分别为-1.69和-1.26。由此值及10秒周期下的(ω)平均值,可估算出消减带及板内地震在上述频率内不同矩震级M_W下的源谱振幅值(ω)。 通过对25个倾滑型地震在周期T=1.43秒下的源谱振幅和体波震级进行最小二乘回归计算得出:log=0.91m_b+11.60,式中的单位为N·m。对走滑型地震m_b的修订后,得出中国板内走滑型地震的经验公式为log=0.91+11.87。  相似文献   
9.
利用时间域中计算小地震震源参数的方法,求出了京津地区1987年4月至1987年11月间M_L> 1.8级2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如表1所示。表1中T,为由地震图中测出的(?)波初动半周期,u_(αm)为(?)波初动振幅,α为求出的震源半径,M_0为地震矩,Δ_σ为应力降。震源半径α是利用参考文献[1]中的T_r—α/v关系曲线,假定Q=400,破裂速度v=2.75公里/秒求出的。由[1]中图2的α/v—u′_(αm)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三个大地震的震源参数及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地震矩、应力降等参数,不(又对认识地震的破裂过程,而且对预报强地面运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文章对板内地震应力降的特点、地震矩与高频源谱的关系及区域特征的讨论,使我们可直接由长周期体波或面波得出的地震矩M0估计出不同地区中大地震的高频源谱,以供强地面运动预报参考。 由于对发生在中国板内的1976年11月6日盐源地震(Ms=6.5)和1976年11月15日宁河地震(Ms=6.3)的震源参数还没有详尽的报道;另外,对1973年7月14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