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和传统的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术相比,乳腺癌切除整形术可以应用于体积较大的乳腺肿瘤,且不影响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但是局部扩大切除术可以增加手术切缘阴性的概率。本研究通过比较乳腺癌切除整形术和局部扩大切除术3种手术切缘宽度比较二者的手术预后。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30例接受乳腺癌切除整形术治疗,另外30例接受局部扩大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种术式在3种手术切缘宽度下的切缘阳性率和再手术率。结果临床数据表明两组病人具有相似的年龄、肿瘤类型、肿瘤体积。接受乳腺癌切除整形术的病人在1mm切缘宽度具有较低的切缘阳性率(5.7%vs 20.8%,P=0.036),二次手术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乳腺癌切除整形术用于切除体积较大的肿瘤在治疗效果和切缘阳性率上与局部扩大切除术(切缘宽度0~2mm)无异,其额外的美学收益可以为乳腺癌患者提供除保乳术外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术前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可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病例120例中的6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给予CAF方案治疗。结果:经CAF方案化疗后,CR4例,PR40例,无疾病进展病例,术前化疗有效率为73.3%;5年生存率76.7%,明显高于未化疗组(36.7%)。结论:术前化疗可以明显缩小乳腺癌病灶,包括原发肿瘤及腋窝淋巴结,降低分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和预后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因素.方法 复阅153例患者切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CD117、CD3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和Ki-67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分析影响GIST患者生存和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卡普兰一迈耶(Kaplan 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7 6.3%和6 5.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预后与肿瘤直径(χ2=40.5 6 5,P<0.01)、肿瘤部位(χ2=13.245,P<0.01)、核分裂象数目(χ2=22.6 26,P<0.01)、危险度分级(χ2=19.186,P<0.01)、肿瘤有无坏死(χ2=28.6 6 5,P<0.01)、手术方式(χ2 9.110,P<0.01)和Ki 6 7指数(χ2=1 5.9 5 3,P<0.01)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10 cm、位于肠道、核分裂象数目>10/50 HPF、危险度分级属高度危险性、肿瘤有坏死及Ki 6 7指数>5%与预后呈明显负相关.且Ki 6 7指数、肿瘤大小及核分裂象数目是GIST预后的强预告因子.结论 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法对评价GIST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判断GIST患者预后需结合Ki-67指数和肿瘤部位等因素,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方案EOX对Ⅲ期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07月Ⅲ期胃癌30例行EOX新辅助化疗+手术与25例常规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病例行化疗后手术是安全的,手术切除率为90.0%,根治手术率66.7%;而同期常规手术组的手术切除率为84%,根治手术率48%;两组比较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手术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4%、41%,常规手术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0%、15%,两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化疗的有效率为66.7%。新辅助化疗+手术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4%、41%,常规手术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0%、15%,两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Ⅲ胃癌术前先行EOX新辅助化疗是安全的,其毒副反应可控制,可耐受。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根治率,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中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EGIST中CD117、CD34和Ki-67蛋白的表达,应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影响EGIST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本组c-kit基因的突变率为44%,均为第11号外显子突变;PDGFR-α基因的突变率是13%,均为第18号外显子的突变(D842V点突变).CD117表达阳性率是100%,CD34表达阳性率为74%.Ki-67指数:<1%者占30%,1%~5%者占44%,>5%者占26%.生存分析显示,核分裂象数目(P=0.025)和Ki-67指数(P=0.032)与疾病相关生存时间相关.结论 EGIST有着与GIST相似的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位点,并且c-kit基因突变频率也相近,但是PDGFR-α基因突变频率较GIST稍高.可以将EGIST作为GIST的一个特殊亚型.结合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对EGIST进行分级是判断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位于胃肠道或腹腔内的表达KIT(CD117)蛋白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存在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A)基因的突变[1].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口服的ATP的竞争性抑制剂,能竞争性地结合于KIT酪氨酸激酶功能区的ATP结合位点,从而阻断了失控的信号传导通路,因此目前已成为治疗GIST的标准药物.然而一般在Imatinib平均治疗24个月后,将产生继发性耐药.关于Imatinib耐药(包括原发和继发)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Imatinib发生耐药的最大可能是由于KIT和PDGFRA基因的继发突变导致Imatinib耐药性克隆的出现.我们通过建立Imatinib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系,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征的初步探讨,明确其耐药的可能机制,探讨GIST发生耐药后的分子改变事件,为GIST的靶向治疗寻找新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卡铂治疗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实验组:27例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应用吉西他滨1000mg/m2,第一、八天静脉滴注,曲线下面积=5,第一天静脉滴注。对照组:31例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应用紫杉醇175mg/m2,第一天静脉滴注,卡铂曲线下面积=5。第一天静脉滴注。每21天为一个疗程,坚持化疗3~12个疗程。分析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以及毒副反应,探讨两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77.8%,其中完全有效(26.0%),部分有效(51.9%),中位无进展生存4.2个月(2~10个月);对照组ORR为48.4%,其中完全有效(12.9%),部分有效(35.5%),位无进展生存为2.8个月(2~13个月),两组有显著差异。两组毒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对照组还以过敏反应为显著,导致4例终止疗程。对照组较实验组明显加剧其毒副反应,差异有显著意义。在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中,实验组81.5%>50分,而对照组只有35.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治疗复发性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吉西他滨+卡铂较紫杉醇方案更为有效,安全性更高,毒副反应更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更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76例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应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CBP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5,第1天静脉滴注;21天为一个疗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和国际妇科肿瘤学会卵巢癌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并观察化疗后不良反应.结果 7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1例(27.63%),部分缓解36例(47.37%),稳定13例(17.11%),进展6例(7.89%);治疗总有效率75.0%(57/76).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4.1个月(2~10个月).化疗后第8天,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84.21%、78.95%、26.32%和86.84%;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20%.无死亡病例.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是治疗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有效方案,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其不良反应可控制,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对76例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应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CBP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5,第1天静脉滴注;21天为一个疗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和国际妇科肿瘤学会卵巢癌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并观察化疗后不良反应。结果 7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1例(27.63%),部分缓解36例(47.37%),稳定13例(17.11%),进展6例(7.89%);治疗总有效率75.0%(57/76)。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4.1个月(2~10个月)。化疗后第8天,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84.21%、78.95%、26.32%和86.84%;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20%。无死亡病例。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是治疗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有效方案,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其不良反应可控制,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mdometrio-sis,EMS)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排卵期卵泡液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EMS患者IVF-ET(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trans-fer)妊娠率下降的关系。方法:利用23例不孕合并EMS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IVF前一周期种植窗期取子宫内膜,取卵日收集废弃的卵泡液。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内膜LIF,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取卵日卵泡液中LIF含量,对照组是47例非EMS患者。分析LIF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胚胎发育、妊娠的关系。结果:非EMS患者与EMS患者获卵数(13.86±8.25)和(9.43±7.12)、受精率(76.05%和60.59%)、可用胚率(54.28%和34.47%)、胚胎种植率26.53%(26/98)和8.51%(4/27)、临床妊娠率51.06%(24/47)和17.39%(4/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IF在取卵期卵泡液中分别为(25.10±10.16)pmol/L和(14.68±5.54)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F在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表达情况,EMS组显著低于非EMS组(P<0.05)。结论:EMS患者种植窗期的子宫内膜、取卵日卵泡液中LIF表达均下降,可能与EMS导致不孕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