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5年9—10月浙江省某县霍乱流行,外来人口发病占全部病例的85.9%。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现场调查依照病例定义在重点地区逐户搜索和调查,医疗机构开展腹泻病例监测。病例定义:2005年9月以来居住或来本地工作、生活的人群,腹泻〉3次/天,粪便性质改变或伴有呕吐、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查明新疆喀什地区两起(莎车县、叶城县各一起)不明原因疑似出血热是否为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感染及其感染方式。方法 现场调查患者居住场所环境及饮食卫生,在患者居住场所及周边环境捕鼠并采集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检测标本。结果 莎车县和叶城县各一例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汉坦病毒IgM抗体均呈阳性,其中莎车县病例抗体滴度1∶6 400,叶城县抗体滴度1∶12 800;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特异核酸检测,其中莎车县阴性,叶城县阳性(FAM通道Ct值阴性,HEX通道Ct值36.809);患者居住场所及周边环境共捕获啮齿动物小家鼠4只、褐家鼠24只,其中小家鼠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特异核酸检测均阴性,褐家鼠阳性6份、阳性率25.00%。结论 喀什地区两起疑似出血热均为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汉城型)感染,感染方式为通过食用被褐家鼠粪便、尿液污染的食物后经消化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汉城型)。  相似文献   
3.
温州市麻疹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疫情上升原因。[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对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2004年~2005年3月8日.温州市市辖区≤14岁人群发病率最高(513/10万)。病例中≤7岁流动儿童占60%,而人群中仅占3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流动人口估计发病率为8.2/万(95%CI:6.0~10),常住人12估计发病率为1.2/万(95%CI:0.0~2.5)。医院暴露OR=9.5(95%CI:5.1~18);有接触史OR=7.9(95%CI:3.2~20);疫苗接种率病例组12%,对照组45%,疫苗效力85%(95%CI=69%~93%)。[结论]麻疹接种率低、院内感染的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是造成本次疫情传播主要因素。建议应急接种。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变化。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得新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肺结核报告发病资料,描述三间分布特征,绘制流行曲线、发病率地图。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计算Moran指数(Moran I)值,绘制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聚集性地图。结果 新疆2008—2018年累计报告肺结核479946例,男∶女=1.16∶l (257337/222609);年龄构成以>55岁为主,占56.82%(272701/47994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0.61%(338890/479946)。2008—2018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202.93/10万上升到2018年304.9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趋势 2 =19507.491,P<0.001)。除2018年报告发病率高峰在7月份(35.29/10万,8628/24446713),2008—2017年报告发病率的月份分布高峰均在1~3月,波动范围在17.64/10万~25.06/10万(3897/22087038~5339/21307980)。南疆4个地州(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与和田地区)各县(市、区)报告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喀什地区英吉沙县最高(720.56/10万)。2008—2018年报告发病率均呈现空间聚集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ran I=0.696,Z=11.462,P<0.001)。共有17个高-高聚类区,均在南疆四地州的大部分县市。结论 新疆肺结核防治工作应该以男性、农民为防控重点人群,以南疆作为结核防控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05—2017年新疆阿克苏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下一步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阿克苏地区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2005—2017年阿克苏地区共报告病例5 635例、年均发病率16.38/10万,发病率2005年最高(39.29/10万)、2014年最低(3.12/10万);呈季节性发病、4—7月和11月—次年1月为高峰期,库车县发病数最多(1 669例)、发病率最高(29.26/10万);以学龄儿童为主,7岁发病率最高(156.42/10万);男性发病率(20.47/10万)高于女性(15.61/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6 8, P0.05)。结论阿克苏地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下降趋势,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是阿克苏地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工作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新疆阿克苏地区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7—2016年阿克苏地区通过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布鲁杆菌病数据,描述性分析统计数据,主要分析指标为报告发病率。结果 2007—2016年阿克苏地区累计报告布鲁杆菌病病例3 834例,2014年报告发病率大幅度上升达10年间最高值(50.91/10万),人间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趋势χ~2=3 454.44,P<0.01);发病时间集中在5—9月;报告病例数主要集中在20~60岁之间、占75.45%(2 893/3 834),男性50~75岁年龄组发病率与发病数峰值曲线不一致,其他年龄组报告布鲁杆菌病发病率高峰与发病人数高峰基本吻合,男女发病比2.53∶1,以农牧民为主80.95%(3 104/3 834);报告病例数居前三位的县(市)为拜城县、温宿县和阿克苏市。结论阿克苏地区人间布鲁杆菌病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在地区、人群、年龄和职业分布等不同维度呈现出流行趋势;拜城县和温宿县是阿克苏地区布鲁杆菌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持续开展牛和羊免疫和分级净化措施仍是控制布鲁杆菌病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类无需依靠人类即能在自然界中持续流行的传染病,自然疫源地即是指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区域。旱獭、鼠类、蜱类和蚤类等多种疫源动物和传播媒介广泛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及其邻近地区[1],历史上该地区曾发生过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如鼠疫、蜱传回归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流行性斑疹伤寒等[2];同时该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通往中亚乃至欧洲的陆地门户纽带,随着国际铁路、航线及海运的陆续开通,自然疫源性疾病跨区域远距离传播的风险居高不下。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多数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类之间的传播流行得到了显著控制。但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动物之间的传播流行仍持续稳定存在,而且疫源地范围有不断扩大趋势,且传播给人类的风险居高不下。因此,调查了解塔里木盆地及其邻近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明确其病原体种类、分布,以及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分布特征等,对该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染病监测系统是传染病监测的基础之一,通过收集和分析疫情信息,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和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体系的比较,对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进行评估,以期为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复治涂阳肺结核病病人的耐药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耐药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5—2017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耐药监测县(市)报告的复治涂阳肺结核病病人392例,以培养阳性并有药敏实验结果的34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其就诊史和用药史;卡方检验比较耐药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耐药影响因素。结果340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病病人总耐药率为25.00%,耐多药率5.2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0岁~组(χ^2=7.71)、女性(χ^2=10.72)、家庭年收入低于5000元(χ^2=12.39)、治疗次数少于3次(χ^2=5.08)及治疗期未停药(χ^2=12.90)的肺结核病病人分离的结核杆菌耐药率与其他对应组的病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0岁~组(χ^2=9.71,OR=2.49,95%CI=1.40~4.41)、家庭年收入低于5000元(χ^2=8.27,OR=2.18,95%CI=1.28~3.71)、治疗期有停药(χ^2=33.98,OR=3.59,95%CI=1.84~7.00)是复治涂阳肺结核病病人耐药性产生的危险因素。结论340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病病人耐药情况低于全国和全疆平均水平,年龄、家庭年收入和治疗期间停药是产生耐药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