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肝癌产生耐药性的过程,探讨其机制。方法裸鼠肝内原位接种裸鼠人肝癌高转移裸鼠模型LCI-D20肿瘤组织,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其中治疗组于接种肿瘤后第2天皮下注射给予IFN-α(1.5×10~7 U/kg体重/d)20 d,治疗组A和B裸鼠于停药后第1和21天分别被处死;治疗组C和D于停药后第21天再次给予同剂量IFN-α(1.5×10~7 U/kg体重/d)联合格列卫(100mg/kg体重/d,灌胃)治疗20 d。对照组E~G分别在接种肿瘤后第28、48、68天被处死。观察裸鼠体重,肿瘤大小、体积,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浓度、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抽提A、D、E、G各组总RNA做关于血管生成SuperArray基因芯片。结果A~G组肿瘤的大小分别为0.27、1.54、3.22、2.23、0.68、1.93、3.98 g,其中组A和组E,组D和组G相比,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VEGF浓度组A和组E,组C、D和组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芯片结果提示在IFN-α治疗过程中,肝癌组织VEGF mRNA和裸鼠血清中的VEGF仍保持较低水平,而PDGF-AA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组A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组E,而在组C和组G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异常核分裂象增多,肿瘤周围包膜变薄,纤维成分减少。结论肝癌可对IFN-α治疗产生耐药性,可能的机制为肝癌肿瘤血管生成由VEGF依赖转化为PDGF依赖。  相似文献   
2.
3.
α干扰素抑制肝癌转移复发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癌占全世界癌症死亡的第三位,是我国癌症死因的第二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肝癌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在某些临床中心,肝癌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40%以上(本所治疗的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小肝癌切除术者中约为60%,大肝癌切除术者约为30%)。但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60%以上(小肝癌也达40%~50%)。转移复发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4.
咖啡因促受照射肝癌细胞株MHCC97H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咖啡因促受照射MHCC97H细胞株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条件下细胞凋亡比例和周期分布,应用Western Blotting动态观察磷酸化CDC2 Tyr15的表达量,利用细胞克隆集落试验证明咖啡因的放疗增敏效果。结果MHCC97H细胞照射后48小时,0、8、16、24Gy组的凋亡率分别为5.7%、12.0%、19.4%、21.7%;咖啡因促进凋亡,2.5mmol/L咖啡因组的凋亡比例在照射16Gy48小时左右由对照组的19.4%升至32.3%,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凋亡比例逐渐增加。辐射引起细胞G2期阻滞,0、8、16、24Gy组的G2期比例分别为13.9%、25.6%、41.4%、51.6%,G2期阻滞的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而咖啡因可去除由辐射引起的G2期阻滞,2.5mmol/L咖啡因组的G2期细胞比例在照射12小时左右由对照组的37.6%降为29.6%。MHCC97H细胞照射后,G2期阻滞程度与磷酸化CDC2 Tyr15的表达量一致;咖啡因则抑制磷酸化CDC2Tyr15的表达量。细胞克隆集落试验显示,咖啡因可降低放射后MHCC97H细胞的存活分数,放疗增敏比(SER)为1.28。结论咖啡因通过增加CDC2Tyr15的脱磷酸化,去除由辐射引起的G2期阻滞,从而促进凋亡,达到放疗增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evacizumab与Iressa对人高转移肝癌模型LCI-D20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动物模型制备7d后,分别采用空白对照Bevacizumab、Iressa以及二者联合治疗LCI-D20,用药28d后处死裸鼠,测量肿瘤质量,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裸鼠模型分为对照(A)组、Bevacizumab(B)组、Iressa(C)组、Bevacizumab与Iressa联合应用(D)组:各组平均瘤重分别为2.01、0.10、1.18、0.04g,A、B、C、D四组做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检验统计量F为42.81,P<0.01,A、B、C、D四组有统计学差异;A、B、C、D组做两两均数比较,AB、AC、AD、BC、CD均有差异,BD无差异。平均MVD为39.57、4.87、14.10、2.03人/HP,A、B、C、D四组做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检验统计量F为2283.65,P<0.01,A、B、C、D四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形成抑制剂Bevacizumab与Iressa有抑制肝癌血管形成及肿瘤生长的活性;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将含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cDNA的不同逆转录病毒载体(LNS-tnfα、L-tnfαSN及LNC-tnfα)和质粒型真核细胞载体(pSVK3-tnfα),分别用磷酸钙法导入肝癌细胞SMMC-7721中,观察TNF的表达水平。结果:重组质粒型表达载体pSVK3-tnfα表达好,24小时开始分泌TNFα(50U/ml),48~72小时达最高值(90U/ml),96小时后下降(40U/ml)。将pSVK3-tnfα重组DNA用磷酸钙包裹后直接进行瘤内注射,发现裸鼠外周血TNFα水平有一过性增高,3周后测量瘤体大小,发现实验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2.5±1.6cm比3.2±1.8cm,n=6,P<0.05),实验组荷瘤裸鼠的生存时间亦明显延长(44.0±3.3d比28.2±2.0d,n=6,P<0.01)。结果表明,应用TNFα基因转移进行肝癌的基因治疗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健脾理气汤对裸鼠人肝癌高转移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健脾理气汤对肝癌高转移模型加脾虚模型作用的研究,观察其对肝癌转移的影响,探讨其对肝癌转移干预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evacizumab对人高转移肝癌模型LCI-D20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分别采用空白对照及Bevacizurnab治疗LCI-D20,用药28d后处死裸鼠,测量肿瘤质量,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对照组肿瘤负荷平均为2.0g;MVD(microvascular density,微血管密度)平均39.6个/HP;治疗组平均肿瘤负荷为0.1g及平均MVD为4.9个/HP,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20.05)。结论:Bevacizumab有抑制肝癌血管形成及肿瘤生长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求人8号染色体上存在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功能证据.方法 前期通过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方法(MMCT),将正常人8号染色体导入到大鼠肝癌高转移细胞株C5F中获得的微细胞杂交克隆Ne08/C5F-1~10和大鼠肝癌细胞株CSF,分别被接种到6~7周龄雌性BALB/CA裸鼠皮下进行自发转移实验,观察皮下成瘤及肺部大体转移灶形成情况,肺组织连续切片并计数镜下转移灶,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微细胞杂交克隆均能皮下成瘤,微细胞杂交克隆的自发转移实验发现有6个杂交克隆出现肺转移表型的明显抑制(P<0.05),其中2个杂交克隆肺转移表型发生完全抑制.结论 人8号染色体对大鼠肝癌高转移细胞株CSF的成功导入改变了CSF的转移表型,提供了人8号染色体上存在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直接的功能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肝癌血管内皮细胞.方法采用CD31抗体交联免疫磁珠分选法,并加以优化,对裸小鼠原位人肝癌移植瘤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分选;采用形态学观察、功能实验及RT-PCR等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从肝癌组织中分离的细胞呈现典型的内皮细胞形态特征,免疫组化证实内皮细胞标记分子CD31及VE-Cadherin表达阳性,超过95%的阳性分选细胞呈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实验阳性,RT-PCR示获得的细胞中内皮细胞标记分子CD31、VE-Cadherin及CD146的mRNA含量明显高于分离前.结论采用优化的免疫磁分选法可有效分离纯化肝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分离的内皮细胞可用于肝癌血管生成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