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37岁。出生时左侧恫窝即出现米粒大小丘疹,呈肤色,无小血、渗出,未予重视。此后丘疹逐渐增大增多,部分形成结节,触之较柔软,无自觉症状,于2011年11月18日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自体表皮细胞混悬液移植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20例皮肤慢性溃疡患者,以1:1比例分为自体表皮细胞混悬液移植组(试验组)和常规外科换药组(对照组)。观察溃疡在两组的平均愈合时间。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0.177±0.114)cm2/d和(0.375±0.238)cm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自体表皮细胞混悬液移植是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中国非污染地区典型城市消费者通过摄入鱼、米导致的膳食砷暴露风险。方法在南京市进行问卷调查评估鱼和米的摄入率,同时在南京中心城区的市场收集大米和鱼类样本(常见海水鱼、淡水鱼品种)。将样品煮熟,然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砷浓度并应用USEPA标准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计算,通过蒙特卡罗模拟(MCS)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南京市居民摄入鱼、米具有显著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HQ:米和鱼平均分别为0.82、0.86,低于1)且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终生癌症风险/ILCR:米和鱼的平均值为别为6.61E-05、7.50E-05,可接受范围:1.00E-06~1.00-E-04)。蒙特卡洛分析的结果表明米和鱼中的砷浓度以及它们的摄入率是其风险的主要控制因子。结论上述结果表明摄入鱼、米对中国东南典型城市南京居民的砷暴露具有显著贡献。摄入鱼、米是两条膳食砷暴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乙醇胺乳膏治疗皮肤溃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单盲及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选取年龄为18~65岁皮肤溃疡的患者,按试验组和对照组2:1分配,总共120例。试验组使用三乙醇胺乳膏,对照组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观察溃疡愈合率、上皮形成率、肉芽生成率等指标,观察期为4周。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改善。治疗4周时,试验组80例,完成76例;对照组40例,完成38例。痊愈率:试验组为71.05%,对照组为34.21%,P=0.0002;上皮形成率:试验组为66.25%,对照组为37.5%,P=0.0035;肉芽生成率:试验组为85%,对照组为50%,P=0.0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三乙醇胺乳膏在溃疡愈合率、上皮形成率、肉芽生成率等方面优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的对照组,是治疗皮肤溃疡一种较好的外用药物。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6岁,因左前额部肿块1年余入院.患者20年前左前额部因黄豆大小肿块,曾行切除术.1年前肿块复发并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来我院就诊.皮肤科检查:左前额部见3 cm×2 cm×1 cm大小的肿块,呈淡红色半球形隆起于皮面,表面皮肤光滑,紧张,质地较硬,与皮肤粘连,但与深筋膜无明显粘连,无触压痛.肿块周围可见明显凹陷区.皮损组织病理:真皮中下层及脂肪内可见大量梭形细胞增生,细胞轻度异形,呈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染色:CD34(+),波形蛋白(+),CK(-),S-100(-),上皮膜抗原(-).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切除肿瘤并行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后皮片生长良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磨削术治疗Riehl’s黑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8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瑞尔黑变病患者8例,所有患者采用机械磨削治疗,均随访1年以上。利用5分法对机械磨削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8例Riehl’s黑变病患者,经治疗皮损均较治疗前消退75%以上,未见复发,7例非常满意,1例满意。不良反应均能耐受,主要为红斑、结痂及短暂的色素沉着。结论:机械磨削术治疗Riehl’s黑变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基底细胞癌(BCC)是一种有局部破坏性的伴有基底细胞样分化的上皮瘤,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皮肤肿瘤,占皮肤非黑素瘤的80%。Sonic Hedgehong(SHH)信号通路的激活在BCC发展中至关重要,其他机制则直接或间接通过SHH通路影响BCC凋亡与分化促进肿瘤的形成。BCC的治疗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浸润程度决定,包括手术扩大切除、光动力疗法及分子靶向治疗等。部分BCC可导致患者鼻、眼眶、鼻窦、唾液腺和颅底等局部破坏,多学科团队(MDT)共同商讨对手术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比较困难,临床多采用综合疗法。外科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或者联合瘢痕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线疗法。放疗通常有浅层x线、电子束,其致癌性通常较小。硅凝胶片和压力疗法通常作为基础性辅助治疗,对不同病期的瘢痕疙瘩均有一定疗效,表现为瘢痕变软、变平,主观症状得到改善。抗瘢痕疙瘩药物主要包括积雪草苷和α-积雪草苷乳膏、5%咪喹莫特乳膏等。基因治疗和某些生物制剂可能是瘢痕疙瘩治疗的发展方向。个性化评估瘢痕疙瘩患者的病情,综合运用以上治疗方法可以较好地减轻皮损。  相似文献   
9.
A 56-year-old male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or a mass on the left forehead for more than one year. Twenty years prior to the presentation, the patient developed a broad bean-sized nodule on the left forehead, thereafter, an in situ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One year prior to the presentation, the lesion recurred and gradually enlarged with no evident symptom. Physical examination showed a pink, painless and indurated mass measuring 3 cm × 2 cm × 1 cm on the left forehead. The lesion appeared as a hemispheroid-shaped elevation, had a smooth and tense surface, and was adherent to skin but not to deep fascia. There was an obvious depression around the mass.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n evident proliferation of spindle cells with a braid-like distribution in the mid- and lower dermis. Mild atypia was observed in these cells.Immunohistochemistry revealed that the tumor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D34 and vimentin, but negative for CK, S-100 and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A diagnosis of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was made. The lesion was resected followed by a free full thickness skin graft. After operation, the flap survived well, and a satisfactory outcome was achieve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磨削术联合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手部Bowen病疗效。方法:10例经病理确诊的手部Bowen病患者,均行机械磨削术联合ALA-PDT治疗。磨削时从外向里进行磨削,磨至弥漫性出血为止。后将氨基酮戊酸配成20%溶液涂于皮损及外周0.5cm,3~4h后行635nm红光照射,能量密度为80~100J/cm2,时间20min,每周照射1次,共3次。6个月后观察肿瘤有无复发,患者满意度及瘢痕形成等情况。结果:10例患者行机械磨削联合ALA-PDT治疗后,至少随访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10例患者均非常满意,治疗后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机械磨削术联合ALA-PDT治疗手部Bowen病安全高效,痛苦小,创伤轻,患者满意度高,无明显瘢痕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