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艳  刘扬  张玮  贝永燕  许静玉  王文娟  张学农 《中草药》2009,40(12):1930-1935
目的 考察去甲基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NCTD-CS-NP)的体外释放以及其在体、离体肠吸收特征,并建立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离子诱导交联法制备NCTD-CS-NP,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以去甲基斑蝥素(NCTD)水溶液为对照,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法与在体同流法研究纳米粒制剂在大鼠小肠区段内的吸收规律;并对体外释放、离体及在体肠吸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NCTD与NCTD-CS-NP在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K_a)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两种剂型在十二指肠的K_a分别为15.69、29.16 h~(-1),纳米粒制剂的吸收显著好于水溶液;同一剂型,不同质量浓度药物的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之间无显著影响(P>0.05),均符合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离体小肠外翻吸收的趋势与在体吸收一致.仅K_a稍有降低,二者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0.999 4).结论 壳聚糖纳米粒有利于药物释放,可有效促进NCTD在肠黏膜的吸收;NCTD在肠道中上部吸收明显,药物质量浓度对吸收速率尤显著影响;NCTD体外释药、在体、离体肠吸收三者之间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肝动脉栓塞缓释微球(NCTD-M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NCTD为主药,海藻酸钠ALG)/壳聚糖(CS)为复合载体,采用内部凝胶化法制备NCTD-MS;选取ALG浓度、凝胶化反应剂冰醋酸的用量、药物-载体重量比(简称药载比)为因素,以粒径偏差、载药量及包封率为指标进行正交设计优化最佳处方并进行验证;动态透析法考察微球在不同介质(磷酸盐缓冲液和生理盐水)中的体外释放特性,并与NCTD原料药的释放性进行比较。结果:最佳处方为ALG浓度2.0%、冰醋酸1.0mL、药-载重量比0.8∶1,以该处方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为(309.75±2.19)μm、载药量为(12.65±0.87)%、包封率为(68.66±0.38)%;NCTD-MS在2种介质中24h释放可达80%,释放行为均遵循Weibull方程,而NCTD原料药在3h内即释放完毕。结论:NCTD-MS制备工艺简单,缓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药品生产场地变更可能会关联药品处方、原辅料供应商、生产工艺、工艺参数和批量等其他注册管理事项的变更,是所有变更情形中最复杂的。本文探讨化学药品口服固体制剂生产场地变更的技术风险考量点,结合技术审评中的部分案例,阐述了关键质量属性与关键工艺参数或关键控制指标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以期为药品生产企业变更生产场地时如何开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制备工艺,以提高微球性质的可预测性,并对微球的部分特性进行表征以及对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考察。方法 以微球收率、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为指标,计算各指标的归一值,并利用几何均数得出总评归一值 (overall desirability, OD),去甲斑蝥素和壳聚糖的重量百分比 (X1)、油水比例 (X2) 、壳聚糖浓度 (X3) 3个主要因素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并进行模型预测分析及方法验证。结果 OD值的二项式拟合方程较好 (r2>0.92,P<0.05),以最优处方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为123 μm,载药量为10.09%。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均较小。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能更好的优化微球的处方工艺,增加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注射剂标签安全性信息和中国存在较多的不同之处,值得国内标签设计者学习借鉴.本文将中美两国注射剂标签实例按照设计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两国注射剂标签信息的不同之处,为完善我国标签规范化管理和格式要求提供参考,为国内注射剂标签设计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乳糖化-去甲斑蝥素(Lac-NCTD)及其纳米粒(Lac-NCTD-NPs)的体内外抗肿瘤的作用,并进行急性毒性考察。方法:采用MTT法考察Lac-NCTD及Lac-NCTD-NPs对肿瘤细胞株HepG2、SMMC-7721和SGC-7901的细胞毒作用和半乳糖化小牛血清(Gal-FBS)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并建立H22肝癌细胞小鼠荷瘤模型考察药物在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计算Lac-NCTD腹腔给药的最大耐受量(MTD)。结果:HepG2、SMMC-7721细胞培养48h的体外细胞毒结果显示:Lac-NCTD-NPs的最强,其次是Lac-NCTD,且均能显著被Gal-FBS抑制;对SGC-7901,Lac-NCTD-NPs和Lac-NCTD的细胞毒作用并不比去甲斑蝥素(NCTD)强,且不受Gal-FBS的影响;体内抗肿瘤实验表明Lac-NCTD能有效地抑制H22肿瘤的生长。Lac-NCTD单次给药时最大耐受量MTD>20g/kg,多次给药时MTD>30g/kg,毒性远小于NCTD。结论:Lac-NCTD是毒性较小的安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重组人干扰素α2a和α2b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对比研究,为其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1月浙江省上报的不同重组人干扰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604例,对不良反应报告的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类别、转归等进行分析,并对其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进行差异性对比研究。结果 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严重报告比例略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给药途径多为肌内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男女比例约为1.6∶1,且其血液系统损害远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但重组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胃肠系统损害比例远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a和α2b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广泛但各有特点,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同时,临床应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去甲基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 (NCTD-CS-NP) 的体外释放以及其在体、离体肠吸收特征,并建立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离子诱导交联法制备 NCTD-CS-NP,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以去甲基斑蝥素 (NCTD) 水溶液为对照,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法与在体回流法研究纳米粒制剂在大鼠小肠区段内的吸收规律;并对体外释放、离体及在体肠吸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NCTD 与 NCTD-CS-NP 在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 (Ka) 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两种剂型在十二指肠的Ka 分别为 15.69、29.16 h-1,纳米粒制剂的吸收显著好于水溶液;同一剂型,不同质量浓度药物的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之间无显著影响(P>0.05),均符合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离体小肠外翻吸收的趋势与在体吸收一致,仅 Ka 稍有降低,二者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r=0.999 4)。结论 壳聚糖纳米粒有利于药物释放,可有效促进 NCTD 在肠黏膜的吸收;NCTD 在肠道中上部吸收明显,药物质量浓度对吸收速率无显著影响;NCTD 体外释药、在体、离体肠吸收三者之间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合成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并制备其pH敏感型脂质体。方法:将乳糖化-去甲斑蝥素与磷脂聚合成药物磷脂复合物,并采用FT-IR、DSC和1H-NMR对其进行表征。逆向蒸发法制备药物磷脂复合物脂质体;利用羧甲基壳聚糖与脂质体表面的静电吸附作用,使羧甲基壳聚糖吸附在脂质体表面,制备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pH敏感型脂质体;考察了药物与磷脂的复合率,磷脂复合物脂质体的包封率,粒径大小和分布,以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药物磷脂复合率为(97.2±2.01)%,磷脂复合物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70.00±1.30)%,平均粒径为(47.18±4.16)nm,粒径跨距为(0.70±0.07),电镜显示其形态圆整,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率高,制成的pH敏感型脂质体性质稳定,且具有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去甲基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NCTD-GC-NPs)的吸收机制和小鼠抑瘤作用。方法:以表观透过系数为指标,考察NCTD-GC-NPs(80μg·mL-1)及其分别与环孢素A(50μmol·L-1)、去氧胆酸钠(100mmol·L-1)、叠氮化钠(25mmol·L-1)、氧化苯胂(25mmol·L-1)联用后对结肠癌Caco-2细胞转运的影响;将接种肝癌细胞H22后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NCTD原料药2mg·kg-1)和NCTD-GC-NPs低、中、高剂量组(0.5、2、4mg·kg-1),每组10只,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8d,考察各组小鼠体重和抑瘤率。结果:环孢素A、去氧胆酸钠和叠氮化钠均能明显促进NCTD-GC-NPs在Caco-2细胞的转运(P<0.05或P<0.01),氧化苯胂对转运无明显影响;各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NCTD-GC-NPs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明显增强(P<0.05或P<0.01)。结论:NCTD-GC-NPs主要通过主动转运穿过小肠上皮细胞,能明显抑制肝癌肿瘤细胞H22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