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头痛,在青少年人群中比较常见,是临床医学中特发性的头痛,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偏头痛属于头风、头痛、厥头痛的范畴。本文结合近几年偏头痛的治疗状况,对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频率慢性电刺激(chron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CES)后肺气肿兔膈肌肌球蛋白重链(MHC)亚型及酶活性的适应性变化,以了解间断低频复合生理频率电刺激对肺气肿兔膈肌结构及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木瓜蛋白酶雾化吸入法建立肺气肿模型,测定正常对照组、肺气肿组和肺气肿CES组膈肌MHC亚型的适应性变化及肌浆网(SR)Ca2 -ATP酶、膈肌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的酶活性.结果 ①40、10、(10 40) Hz慢性电刺激后肺气肿兔膈肌MHC的相对含量都有所增加(P<0.05).10 Hz组MHC-Ⅰ型比例明显增加,(10 40) Hz组MHC-Ⅱa型比例增加(P<0.05).②(10 40)、40 Hz慢性电刺激后,膈肌SRCa2 -ATP酶活性增高(P<0.05).40 Hz较(10 40) Hz Ca2 -ATP酶活性增高更明显(P<0.05),10 Hz组Ca2 -ATP酶活性降低(P<0.05).③间断低频复合生理频率电刺激(40 10 Hz)同肺气肿组比较,SDH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40 Hz组和10 Hz组比较,SDH亦明显升高(P<0.05),40 Hz组和10 Hz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组之间LDH酶活性均无差别(P>0.05).结论 不同频率的CES可导致膈肌MHC亚型及酶活性产生不同的适应性变化,低频复合生理频率慢性电刺激可能是体外膈肌起搏对COPD患者膈肌康复治疗较好的频率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青鹏胶囊对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在传代细胞上进行青鹏胶囊抗流感甲,和乙型病毒的抑制试验。结果该药对甲,型病毒有明显的中和、治疗作用,对乙型病毒中和、治疗作用不明显。结论 青鹏胶囊对流行性感冒病毒-甲,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并考察适用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体外大鼠原代肝细胞模型。方法 用改良Seglen两步灌流法分离肝细胞,以高糖DMEM为基础培养基培养细胞。通过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蛋白(ALB)和尿素氮(BUN)水平、用底物探针法检测大鼠原代肝细胞中5种细胞色素P450(rCYP450)和葡萄糖醛酸转移酶(rUGT)代谢活性,考察培养时长对肝细胞功能和代谢酶活性水平的影响。原代肝细胞与利福平(RIF)、奥美拉唑(OMP)、β-萘黄酮(BNF)、苯巴比妥钠(PB)和地塞米松(DMS)共培养60 h,通过底物探针法检测代谢物的变化,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细胞代谢酶mRNA的表达水平,筛选多种代谢酶的阳性诱导剂。结果 改良后的分离方法可得到活率大于90%,能正常分泌ALB和BUN的原代肝细胞,培养至第9天仍可维持基本功能和正常形态。rCYP1A2、rCYP2B1和rCYP3A1随培养时长活性下降迅速,48和72 h下降至20.54%~23.15%和0~7.80%。rCYP2D2和rUGT酶活性下降较缓,48和72 h可维持在57.41%~76.77%和25.25%~35.24%。诱导剂筛选结果...  相似文献   
5.
王志中  李军梅 《医学综述》2013,19(15):2797-2801
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是建立在现代统计方法学的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方法及现代科学检查技术,从证候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层面,探讨分析各种疾病信息与RA中医证候或证型的相关性规律,寻找中医证候或证型分布的普遍规律与本质的综合性研究。近年来,RA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取得了较深入的进展,丰富了证候信息的内容,扩大证候概念的外延,有利于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把握证型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6只中国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舒降之组和痰瘀同治方高、中、低剂量组(生药2.0,1.0,0.5 g·kg-1),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 2周后,采用介入技术球囊损伤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内皮,术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8周,制备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术后给药8周,采用血管内超声观察各组动物冠状动脉斑块负荷,进行冠状动脉病理形态学观察,ELISA法测定血清超敏性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6等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冠状动脉血管壁NF-κB p65核移位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在实验结束时冠状动脉斑块负荷明显增加(P<0.01),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组织结构改变明显异常,管腔狭窄,出现大量的泡沫细胞以及炎细胞侵润;循环中hs-CRP,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小型猪冠脉NF-κB p65核移位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痰瘀同治方能够明显减轻AS斑块负荷(P<0.01),抑制管腔狭窄,减少炎细胞侵润,降低血清hs-CRP,TNF-α和IL-6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并抑制冠脉NF-κB p65核移位(P<0.05或P<0.01)。结论:痰瘀同治方能够通过控制NF-κB p65核移位而降低下游炎症反应,从而抑制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评价其治疗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对242株临床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对部分菌株的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分别对20例、18例及16例肺部感染患者使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500mg加生理盐水100 ml,12 h 1次,静脉点滴,疗程3~7 d.结果三者对临床常见的G-和G 致病菌都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作用相仿.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G 菌的抗菌活性最强,美罗培南对G-菌的抗菌活性较其余二者强2~8倍.经三者治疗后细菌转阴率分别为78%、89%及94%;治疗肺部感染的有效率分别为75%、83%及88%.结论三者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强,抗菌作用相仿,对肺部感染均有较好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的保存时间、温度对RA患者外周血与关节积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例RA患者的外周血与关节积液按照不同保存时间与温度条件分为A组(血清,室温0 h)、B组(全血,室温36 h)、C组(全血,室温72 h)、D组(全血,4℃72 h)、E组(血清,室温72 h)、F组(关节液,室温0 h)、G组(关节液,室温72 h),用ELISA法检测各组TNF-α浓度,分析处理前后TNF-α浓度的变化。结果 B、D、E组TNF-α浓度显著高于A组(P均<0.05);F组TNF-α浓度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非参数两关联样本检验显示C组TNF-α浓度显著高于A、B、D组;G组TNF-α浓度显著高于F组(P<0.05)。结论外周血及关节积液TNF-α水平变化趋势一致,TNF-α检测受时间和温度影响,且温度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益肾祛毒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益肾祛毒胶囊对实验性慢性肾有衰竭(简称慢性肾衰)大鼠的治疗作用机理。方法: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造成大鼠膜性肾病诱发慢性肾衰后,再用益肾祛毒胶囊大、小剂量灌胃治疗5周,以包醛氧化淀粉作阳性对照药。结果:益肾祛毒胶囊能显著降低大鼠24h尿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P〈0.01,P〈0.05),且肾系数变小(P〈0.01),肾小球内有核细胞数减少(P〈01.01),肾小管内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方法的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构建基于网络理论的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网络,提出一种新的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方法。方法:依据网络理论,以中药为节点(node),中药配伍关系为边(edge),通过药理实验研究,运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法判定中药方剂中中药-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建立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网络;采用网络效能、网络效能相关性等参数分析预测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结果:运用网络法研究了加味生脉散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配伍规律,结果显示,延胡索是加味生脉散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其他依次为麦冬、丹参、人参和五味子;人参-丹参作用相似,最先聚为一类,依次为麦冬-五味子聚为一类,人参-丹参、麦冬-五味子再聚为一类;人参+丹参+延胡索是加味生脉散所有组方中作用最佳的方剂;上述分析结果与验证实验基本一致。结论:运用网络理论研究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规律是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