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单用或联合纳布啡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射(PIEB)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镇痛分娩的初产妇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组和RN组,每组40例。硬膜外导管接间歇脉冲电子镇痛泵,R组:0. 1%罗哌卡因200 ml; RN组:0. 1%罗哌卡因200 ml+0. 1 mg/ml纳布啡。单次脉冲剂量5 ml,脉冲频率1次/h,自控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记录两组分娩镇痛前(T0)、镇痛后1 h(T1)、镇痛后2 h(T2)、宫口开全时(T3)以及分娩时(T4)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记录两组产程时间、患者自控镇痛(PCA)次数及PIEB总用量。记录分娩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1 min和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于T0和T3时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Ρ物质和血浆β-内啡肽的浓度。结果两组不同时间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与R组比较,RN组在T1、T2、T3VAS评分降低(P <0. 05)。组内与T0比较,两组在T1~T4VAS评分均降低(P <0. 01);与T1比较,RN组在T2~T4VAS评分增加(P <0. 05),R组在T3VAS评分增加(P <0. 05);与T2比较,RN组在T3、T4VAS评分增加(P <0. 05),R组在T3VAS评分增加(P <0. 05)。两组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RN组PCA按压次数和PIEB用量较R组显著减少(P <0. 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1 min与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R组在T3时血浆β-内啡肽浓度较RN组升高(P <0. 05);组内比较,R组在T3时血浆β-内啡肽浓度较T0升高(P <0. 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纳布啡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射分娩镇痛中镇痛效果好,可降低产妇应激反应,不良反应低,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18岁。因双眼屈光不正(双眼球镜度数约-6.00 D),于2011年6月26日于外院在表面麻醉下行双眼LASIK手术,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右眼为1.2,左眼为0.25。因LASIK术后左眼视力异常,于术后3 d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眼科。眼部检查:右眼角膜透明,可见角膜切削的3/4圆环痕,角膜瓣完整,直径约8.0 mm,边缘整齐规则,位于角膜正光学中心处,覆盖瞳孔区,角膜瓣蒂宽度适宜。左眼角膜绷带片在位,角膜透明,可见角膜切削的360°切削痕,角膜瓣直径约6 mm,边缘不规则,无蒂,位于角膜正光学中心处,覆盖瞳孔区。右眼矫正视力为1.2(0.75 DS),左眼取下绷带片30 min后视力为0.25(-1.50 DS()2.25 DC ×5°)。眼压:右眼9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位10 mmHg。左眼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见图1中A。诊断:双眼LASIK术后;左眼角膜游离瓣;屈光不正。治疗方法:于2011年6月30日行左眼角膜瓣转瓣复位术。术前准备同常规LASIK手术,手术过程:表面麻醉下用针头在角膜瓣边缘12和9点钟方位轻轻各做一长标记,用冲洗针头将角膜瓣周边掀起,边冲洗便将角膜瓣整体与基质床分离,用冲洗针头慢慢将角膜瓣12点钟方位标记转至9点钟方位,冲洗角膜瓣下,用吸血海棉压平贴傅,戴绷带片,妥布霉毒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左眼。术后常规滴用0.1%透明质酸钠及妥布霉毒素地塞米松眼液4次/d。术后情况见表1,术后1 d及12个月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见图1中B、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2年3月~2012年8月,60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A组选择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选择传统异感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法。所用局麻药为0.45%罗哌卡因40ml。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率、麻醉效果、并发症及术中舒适度。结果 A组仅有2例刺破血管,B组有8例刺破血管、1例局麻药中毒、2例术后感觉异常。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善、并发症发生率少等特点,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丙泊酚麻醉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将老年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丙泊酚组、雷帕霉素组、丙泊酚+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组及丙泊酚+雷帕霉素组于麻醉前5 d ip雷帕霉素10 mg/kg,每天1次,麻醉当日为麻醉前1 h注射,共6 d。丙泊酚组及丙泊酚+雷帕霉素组以20 mg/kg丙泊酚诱导麻醉,并以54 mg/kg/h维持4 h。采用Morris水迷宫评测大鼠学习与记忆功能;Western Blotting技术及免疫荧光观察麻醉后24 h、6 d海马区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第1~3天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0.01),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明显缩短,穿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麻醉后24 h、6 d海马区自噬相关蛋白LC3B、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62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丙泊酚组比较,丙泊酚+雷帕霉素组第1~3天逃避潜伏期缩短,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显著延长,穿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麻醉后24 h、6 d海马区自噬相关蛋白LC3B、Beclin-1表达明显增多,p62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丙泊酚连续麻醉4 h可导致老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区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波阵面像差改变与视觉质量的关系。方法检查LASIK术后患者133人(266眼),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度(sphericalequivalent,SE)分为低、中、高、超高度近视4组。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SE、角膜地形图、波阵面像差及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为1.06±0.09,术后1年平均UCVA为1.09±0.12,角膜地形图形状以平滑型为主(75.19%),视觉质量满意度为96.99%。术后模拟角膜计读数(simulatedkeratometry,SimK)等效值、SimK差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术后不同时期间比较SimK值无显著改变(P>0.05);分组比较低、中度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间SimK值无显著变化(P>0.05),但高度和超高度组术后6个月内SimK值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6个月及1年间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各组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ootofmeansquareofgeneralaberration,RMSg)明显减小(P<0.01),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ootofmeansquareofhigheraberration,RMSh)增大(P<0.05),C4减小,C7、C8、C12增大,且C4、RMSg的改变与术前SE有相关性(P<0.01)。角膜地形图Simk值及波阵面像差与术后视力无线性相关性(P>0.05)。结论术后6个月内低、中度近视地形图Simk值较稳定,而高度近视地形图Simk值6个月后才趋于稳定。术后RMSg减小,RMSh增加。角膜地形图Simk值及波阵面像差与术后视力无线性相关性。但角膜地形图的形态、Zernike函数C7增大、C12增大与术后视觉质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大黄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的气味物质进行分析,探究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大黄气味的变化规律。方法 运用电子鼻系统对1~9次蒸晒大黄、生大黄、熟大黄样品进行气味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及载荷(Loadings)分析对获得的特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以蒸晒6次为转折点,可以从气味上将不同蒸晒次数的大黄供试品分为两大类,蒸晒1~5次的大黄供试品可聚为一类,而蒸晒6~9次的大黄供试品气味与蒸晒1~5次样品有明显差异,主要气味物质在蒸晒第6次时达到最大响应,六蒸六晒大黄无机硫类化合物的响应值约为一蒸一晒大黄的2.7倍。此外,与生大黄比较,传统九蒸九晒大黄和现代熟大黄的气味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九蒸九晒大黄无机硫类化合物的响应值约为生大黄的2.2倍。从气味角度分析,九蒸九晒大黄中无机硫类化合物、氮氧类化合物的响应值均高于熟大黄,提示二者并不能完全等同。结论 电子鼻技术从气味特征上初步明确了大黄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气味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且从气味特征上明确了九蒸九晒大黄与熟大黄的差异,为揭示大黄九蒸九晒炮制原理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讨论综合验光仪在眼科临床工作中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步骤合理性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眼科门诊排除眼部疾病的510例患者1 020只眼进行电脑验光和综合验光仪验光配镜.结果 患者满意度更接近综合验光仪的结果.结论 综合验光仪较电脑验光仪的结果更令人满意,其与被检者的主观表述和检查者的仪器正确操作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散瞳验光检测40~49岁门诊患者屈光状态并加以矫正,探讨改善患者视疲劳和干眼症状的方法。方法: 选择门诊主诉为眼痛、干涩、视物模糊等视疲劳患者30例(60只眼),年龄40~49岁,平均年龄44.43岁,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经过眼科常规检查排除青光眼、白内障和眼底病等疾病。患者均无手术史和配戴近视、远视及散光镜史。常规验光后充分散瞳再次验光,同时检测泪液分泌情况、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染色情况。30例患者中视力0.8以上者43只眼,0.4~0.6者17只眼。 结果: 所有患者常规验光即散瞳前屈光度表现为-0.25DS~-1.25DS者 37只眼,散瞳后表现为+0.50DS~+1.50DS者36只眼,散瞳前为0.00DS~+1.25DS者22只眼,散瞳后屈光度表现为+0.50DS~+1.50DS者21只眼。其中27只眼诊断为中度干眼,33只眼诊断为轻度干眼。30例(60只眼)患者经过验光和配镜后,眼痛、干涩和视物模糊等视疲劳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常规视力检查正常或接近正常的40~49岁患者仍存在较大调节力,出现视疲劳和干眼并伴有特殊面容(皱眉等)时可能存在远视或远视散光,小瞳下检查常存在误差易被忽视,在治疗干眼的同时应注意散瞳验光配镜是从根本上解决眼部不适症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古代经典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何首乌饮片主要化学成分及颜色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二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何首乌饮片没食子酸、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6种成分含量;采用电子眼技术对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何首乌饮片颜色进行客观表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主要成分含量与颜色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何首乌饮片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随着蒸晒次数的增加,没食子酸含量逐渐增加,其余成分含量呈现波动性变化,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电子眼结果显示,何首乌饮片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颜色总体变深变红变蓝。6种主要成分含量和颜色的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均显示,何首乌饮片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一蒸一晒至四蒸四晒聚为一类,五蒸五晒至九蒸九晒聚为一类。何首乌饮片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没食子酸、二苯乙烯苷与颜色指标呈显著相关。结论 古代经典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何首乌饮片物质基础与颜色特征的总体变化具有一定规律,通过颜色与指标成分相关性模型的建立,可以实现对何首乌饮片炮制程度的判断及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