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褪黑素对吗啡戒断大鼠脑内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褪黑素 (MT)对吗啡戒断大鼠不同脑区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模型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测定脑内cAMP和cGMP的含量。结果 :(1)MT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 )与对照组比较 ,吗啡依赖大鼠的纹状体、间脑、中脑、脑桥和海马内cAMP含量显著增高 (P <0 0 5 ,P <0 0 1) ,cGMP含量显著下降 (P <0 0 5 ,P <0 0 1)。与吗啡依赖组比较 ,催促戒断大鼠海马和纹状体内cAMP的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cGMP含量显著下降 (P <0 0 5 ,P <0 0 1) ,其他部位则无明显变化 ;(3)褪黑素急性治疗可使吗啡戒断大鼠纹状体、间脑、中脑、脑桥和海马内cAMP含量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 ,cGMP含量明显增高 (P <0 0 5 ,P <0 0 1)。结论 :MT可显著抑制大鼠吗啡戒断反应 ,并与调节中枢cAMP和cGM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多巴胺能性MN9D细胞中是否存在μ、κ、δ 3种阿片类受体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为建立吗啡依赖MN9D细胞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培养MN9D细胞后,采用免疫荧光标记观察μ、κ、δ3种受体蛋白表达状态;RT-PCR检测μ、κ、δ3种阿片类受体的mRNA表达;TH免疫荧光标记,观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表达数量.结果:免疫荧光及PCR结果均显示MN9D细胞中存在μ、κ、δ 3种受体,并且TH阳性细胞的数目明显多于多巴胺能SH-SY5Y细胞系.结论:MN9D细胞中同时存在μ、κ、δ3种阿片受体,可作为吗啡依赖细胞模型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 ( [Ca2 ]i)和钙调蛋白 (CaM)的影响。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 5d皮下注射吗啡成瘾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和钙调蛋白活性。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 ,吗啡成瘾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含量和钙调蛋白活性明显升高 (P <0 0 1)。纳洛酮催促戒断后细胞内游离钙含量迅速下降 (P <0 0 1) ,但钙调蛋白相对活性无显著变化 (P >0 0 5 )。②与纳洛酮催促组比较 ,褪黑素可以抑制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M活性和游离钙含量的迅速下降 (P <0 0 5 )。结论 吗啡成瘾及戒断直接影响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含量和钙调蛋白活性。MT对吗啡戒断综合征的抑制作用可能与MT对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和钙调蛋白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4.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以发热为首发表现,其临床虽不少见,但易误诊、漏诊。2005年7月,我们对1例临床死因不明患者进行了尸检及病理检查,证实为HPS。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62岁。因发热6个月,双下肢疼痛、大小便困难1个月,于2005年6月8日收住某省级医院。半年来,患者经常午后体温升高,后夜至次日清晨正常,曾行B超检查示肝脾大,骨髓活检示缺铁性贫血,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经对症治疗及试验性抗痨治疗症状元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 Nurr1)在大鼠脑发育过程中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相关关系,探讨 Nurr1表达在神经细胞分化迁移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 结果 Nurr1从胚胎12d开始在侧脑室周围出现少量表达,随着发育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而且呈现向脑室远侧分化、迁移的趋势;生后侧脑室周围的阳性细胞明显减少,高量表达出现在生后1~5d的大脑皮层,随着细胞的分化成熟阳性表达又明显减少,成熟的大脑皮层仅见少量阳性表达,与PCNA的对比观察表明,两者表达在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的细胞中,Nurr1 主要表达在分化、迁移的幼稚神经细胞中,在增殖细胞中不表达. 结论 Nurr1 可能在大鼠脑神经细胞从幼稚到成熟的分化、迁移过程中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吗啡催促戒断大鼠不同脑区谷氨酸(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5 d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复制慢性吗啡依赖模型.实验分生理盐水对照组(normal saline,NS)、吗啡依赖组(morphine,MOR)、催促戒断组(naloxone,NAL)和褪黑素治疗组(MT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测定大鼠脑桥、中脑、海马、间脑和纹状体Glu和GABA含量.结果 与NS组相比,MOR组大鼠脑桥Glu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中脑、海马、间脑和纹状体则未见明显变化,脑桥、中脑、间脑和纹状体GAB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NAL组脑桥、中脑、海马、间脑和纹状体Glu含量进一步显著升高(P<0.05,P<0.01),而GABA含量则迅速下降(P<0.05,P<0.01);与NAL组相比,MT抑制吗啡催促戒断大鼠脑内Glu水平的升高(P<0.05,P<0.01)和GABA水平的下降(P<0.05,P<0.01).结论 MT对吗啡依赖纳洛酮催促戒断大鼠不同脑区的Glu和GABA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相关脑区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表达的变化。方法:利用Wistar大鼠建立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模型,分为对照组(control)、吗啡依赖组(MOR)、纳洛酮催促戒断组(NAL)。Gellert-Holtzman评分评价吗啡成瘾及戒断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相关脑区CCK-8蛋白及CCK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戒断组Gellert-Holtzman评分与对照组和吗啡依赖组比较显著增加;前额叶皮质(PFC)、黑质致密部(SN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CCK-8及CCK mRNA表达依赖组较对组明显升高,戒断后表达下降;杏仁核、蓝斑(LC)吗啡依赖后CCK-8及CCK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海马齿状回(PoDG)、杏仁核、LC戒断后较依赖组表达进一步升高;尾壳核(CPU)、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未检测到CCK-8及CCK mRNA的表达。结论:CCK-8参与了大鼠吗啡依赖与戒断过程并具有脑区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褪黑素对吗啡戒断大鼠脑内CaM和CaMKⅡ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褪黑素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和脑干内CaM及CaMKⅡ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 5d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 ,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放射酶法检测脑内CaM及CaMKⅡ的活性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 ,吗啡依赖大鼠海马和脑干内钙调蛋白活性明显升高 (P <0 .0 1) ,而CaMKⅡ活性则显著降低 (P <0 .0 5 )。纳洛酮催促戒断后海马和脑干内CaMKⅡ活性明显高于吗啡依赖大鼠 (P <0 .0 1) ,但钙调蛋白相对活性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2 )与吗啡依赖组比较褪黑素可使吗啡戒断大鼠海马和脑干内CaM及CaMKⅡ的活性明显降低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综合征的抑制作用可能与MT降低脑干和海马内CaM及CaMKⅡ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阿片类依赖是反复发作的慢性脑病,其依赖和戒断的形成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采用剂量递增法连续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模型和纳洛酮催促戒断建立吗啡戒断模型,测定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不同脑区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以探讨吗啡依赖和戒断与脑内cAMP和cGMP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通辽市牧区蒙古族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通辽市牧区蒙古族居民1 472人。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资料。结果 不同的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吸烟状况、饮茶、参与农牧业活动、食用不同频率的牛羊肉及禽肉和新鲜水果,高血压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参与农牧业活动和食用不同频率的新鲜水果、水产品、猪肉,糖尿病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用不同频率的蛋类及豆制品、奶类,血脂异常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参加农牧业活动是高血压患病的保护因素,年龄的增长、吸烟、过多食用牛羊肉及禽肉、饮茶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低。食用新鲜水果和参加农牧业活动是糖尿病患病的保护因素,过多的食用水产品是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诊疗和管理能力,改变居民不良生活习惯,更好地保障居民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