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热线电话的资料,探讨热线电话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963例心理热线电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期仍以精神疾病的咨询占首位,咨询内容广泛。结论:心理热线电话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尚需不断完善,发展成为有特色的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2.
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同癔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与迷信巫术相关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  方法 将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41例与社会心理应激诱发的癔症 52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结果 研究组平均发病年龄大于对照组 ,遗传史、文化背景、临床特征均有明显不同。附体体验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附体内容也存有差异。  结论 表明两者属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 ,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作为一类文化相关精神障碍是合理的 ,支持CCMD—Ⅱ—R。  相似文献   
3.
报告91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983~1984年、1989~1990年用药情况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度洛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DSM—IV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组38例和文拉法辛组37例,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观察;于基线时、治疗2,4,8周末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判断临床疗效;基线时及治疗8周末评定席汉残疾量表(SDS)评定社会功能恢复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2,4,8周末在有效率、HAMA评分方面与基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两组sDs评分均较基线时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度洛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同时对社会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并分析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双相情感躁狂发作患者体重以及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双相情感躁狂发作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进行治疗,2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对患者进行体检,包括体重、泌乳素、血糖及血脂水平等,观察并分析体检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4周末、8周末血清泌乳素分别为(10.24±2.51)ng/ ml、(10.95±2.46)ng/ ml、(11.57±2.31)ng/ m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4周末、8周末血清泌乳素分别为(10.72±4.03)ng/ ml、(15.51±11.68)ng/ ml、(25.20±10.78)ng/ ml。2组患者组间比较、多时间点比较、组间-多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1.50,P =0.003;F =4.78,P =0.03;F =5.45,P =0.02),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8周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6.12,P <0.05)。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乳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24,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4周末、8周末血糖分别为(4.59±0.35)mmol/ L 、(5.65±0.38)mmol/ L、(4.67±0.48)mmol/ 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4周末、8周末血糖分别为(4.62±0.42)mmol/ L、(5.65±0.41)mmol/ L、(6.12±0.63)mmol/ L。2组患者组间比较、多时间点比较、组间-多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3.13,P =0.09;F =1.78,P =0.23;F =2.45,P =0.15)。2组患者治疗后8周末血糖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2,P >0.05;t =1.26,P >0.05)。2组患者体重组间比较、多时间点比较、组间-多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1.78,P =0.004;F =4.57,P =0.04;F =5.32,P =0.03)。而血脂水平(包括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组间比较、多时间点比较、组间-多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3.52,P =0.08;F =2.75,P =0.23;F =1.44,P =0.17)( F =3.15,P =0.07;F =1.76,P =0.22;F =2.35,P =0.16)。结论阿立哌唑对双相情感躁狂发作患者的泌乳素、体重无明显影响,而喹硫平对泌乳素、体重有明显影响,两者对血糖、血脂均无明显影响。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参考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武汉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市3个行政区老年人875人为调查对象。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老年人进行焦虑、抑郁状况调查。结果老年人SAS平均得分为(29.19±7.14)分,50分772人(88.23%),≥50分103人(11.77%);SDS平均得分为(31.75±8.53)分,50分715人(81.71%),≥50分160人(18.29%);女性SAS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0.01);男女SD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老年人SA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婚姻状况、月收入、与子女同住和疾病数量的老年人S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医保情况、疾病数量的老年人SD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人焦虑与性别、婚姻、月收入和慢性疾病数量呈正相关,老年人抑郁与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和疾病数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状况,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医疗保险和慢性疾病数量等是老年人焦虑、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培酮口服液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培酮13服液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6例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口服液(研究组,n=49)和氯氮平(对照组,n=47)单药治疗4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评定病情严重程度,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  相似文献   
8.
108例首发癔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3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癔症首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有关诊断问题。方法收集108例首发癔症住院患者发病前各项资料及连续3年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病前性格及发病后症状变化特征。结果对108例首发癔症患者3年随访,维持癔症诊断80例(74.1%),改诊为双相情感障碍9例(8.3%),精神分裂症7例(6.5%),应激相关障碍5例(4.6%),癫、内分泌所致精神障碍和多发性硬化症各2例,病毒性脑炎1例;误诊率为25.9%。误诊主要见于癔症性精神障碍(36.7%)。维持癔症诊断和改诊患者在主要临床症状表现频度、病前癔症人格、临床症状易受暗示性、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0.001);但改诊患者在早期以类癔症样发作时,临床上很难与癔症相鉴别,故对诊断为癔症的病人应进行随访,以免误诊。结论癔症以情感爆发、类抽搐样发作、意识朦胧、附体体验、身份障碍、症状易受暗示、多变等为临床表现特征。多发于女性、低文化程度、有一定的性格缺陷者,发病均有心理应激。癔症的症状虽然变化多端,缺乏特异性,误诊率较高,但癔症是一个疾病单元,CCMD3仍保留癔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是适合我国情况的。  相似文献   
9.
西酞普兰治疗冲动控制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冲动控制障碍的疗效及其生化机制方法:对14例冲动控制障碍患者使用西酞普兰治疗8周。结果:西酞普兰对冲动控制障碍疗效明显。结论:冲动控制障碍可能与大脑5-羟色胺(5-HT)功能低下或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崔榕  郑刚  龚传鹏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7):783-784
目的:探讨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和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料者掌握相关知识和心理状态的作用.方法:对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料者进行为期持1年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和心理干预,并采用自制精神分裂症知识自评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入组和干预结束时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年的系统的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和心理干预,研究组对精神分裂症知识的掌握、如何与患者相处、如何对待患者的病态和异常行为及心理卫生状况均有显著提高和改善。而对照组主要照料者干预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无显著变化。结论:对家属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家属的心理紧张,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掌握精神卫生知识,学会必要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技能,从而减轻负担,改善家庭氛围,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